林蓓蓓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徐州醫(yī)科大學臨床學院,江蘇 常州 213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表現(xiàn)為長期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疾病可不斷進展,患者后期可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質(zhì)量較差,患者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療。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能重復挖掘和調(diào)動自身潛在的認知和能力,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并積極應對以獲取正向結局的能力[1]。良好的心理彈性是控制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敘事護理是指護理人員通過傾聽、吸收患者關于疾病的故事主訴,通過總結反思其故事中的要點,發(fā)掘故事中的護理要點,從而幫助患者重新構建疾病和生活并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2],已廣泛應用于慢性病、腫瘤等疾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將敘事護理應用于COPD患者中,有效增強了患者的心理彈性。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呼吸內(nèi)科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3例,其中男55例,女38例,年齡61~95歲,平均年齡74.2歲。采用電腦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納入標準為:(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13)中關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3];(2)排除急性發(fā)作期患者;(3)排除患有精神病病史者或近一個月內(nèi)服用抗精神癥狀藥物者;(4)可正常溝通交流;(5)排除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6)排除合并有惡性腫瘤者;(7)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及心理干預,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敘事護理,具體如下:(1)組建敘事護理小組:由呼吸科醫(yī)生、心理咨詢師和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主管護師以上職稱、善于溝通交流的護士組成敘事護理小組。所有組員接受培訓,明確敘事護理的概念、要點,由呼吸科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療計劃,由心理咨詢師指導護士如何按敘事護理的要求進行護患溝通。(2)關注和理解:患者入院后,護士應了解其病情、心理狀況、社會支持、經(jīng)濟情況等,取得患者的信任。選取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引導患者訴說其疾病故事,可邀請其家屬旁聽并見證,患者訴說過程中護士應注意傾聽,盡量不要打斷,并予以適當?shù)囊龑Ш突?,注意發(fā)掘其故事中的問題。(3)回應和反思:患者敘事結束后,護士應表示理解,對其故事中積極的一面給予肯定和鼓勵,誘導其回憶故事中存在的問題,如其不良疾病行為、不良遵醫(yī)行為、不良情緒,告知其這些問題可能對疾病診療造成的影響,鼓勵患者、家屬與護士共同制定適合患者的健康計劃,如合理飲食、堅持呼吸功能鍛煉、家庭氧療、按時復診等。
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價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彈性。
1.3.1 心理彈性
采用Connor和Davidson編制的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本文采用Yu等譯制的中文版CD-RISC[4],該量表包括樂觀、自強和堅韌共3個維度,2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被測試者的心理彈性越好。
雙人核對數(shù)據(jù)后錄入SPA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D-RISC評分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彈性水平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在接受敘事護理后的心理彈性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D-RISC評分的比較
COPD是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只有通過增強患者的肺功能,預防疾病進展來延長患者生命。傳統(tǒng)的心理護理重點在于安慰和鼓勵,而缺乏對心理問題深層的發(fā)掘,敘事護理通過患者的述說,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活動層面上的問題,且患者在訴說過程中得到了情緒的發(fā)泄。護士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與患者共同制定健康計劃,更有助于樹立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的信心,增強其心理彈性。綜上所述,本文將敘事護理應用于COPD患者中,有效增強了患者的心理彈性,緩解了患者的心理問題,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