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中醫(yī)院內二科,貴州 黔西南 562300)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在臨床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多數以手足小關節(jié)為主,目前臨床對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但是據臨床數據統(tǒng)計,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50歲左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其臨床主要表現癥狀為關節(jié)畸形、肢體僵硬、疲憊、低熱等等[2]。目前臨床對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主要采用藥物治療的方式。但是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同時還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因此相關專家認為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采用中醫(yī)治療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鑒于此,本次調查研究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60例進行綜合對比,研究結果如下。
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60例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分組調查研究,分別為實驗組(n=30)和對照組(n=30),病例選取時間始于2017年6月,止于2019年6月。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范圍在49~72歲,平均(57.6±2.6)歲;實驗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3:17,患者年齡區(qū)間在47歲~76歲,平均(58.2±3.1)歲。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差異不存在對比意義(P>0.05)。
對照組-單獨針灸治療,方法:取患者外關穴、足三里穴、太溪穴、血海穴、解溪穴、阿是穴等,對患者消毒后選擇0.25 mm×40 mm毫針采用單手進針法快速進針,注意根據不同穴位調整施針深度,得氣后留針,在足三里穴給予艾灸,將長度為2cm左右點燃的艾條插入至針柄尾端,待艾條燃盡后拔針,每天一次,20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一個療程。
觀察組-中藥熏蒸聯合針灸治療,中藥組方成分為:馬錢子、防風、艾葉、獨活、桑寄生、川烏、威靈仙、莪術、五加皮、防己、桑枝各30 g,紅花、冰片、蜂房各10 g,將上述所有組方成分裝入紗布袋中后置于熏蒸治療儀中后煮沸,將蒸汽溫度在設置為55℃,指導患者取坐位,把患肢放入治療儀中,每次20 min,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0d。針灸方法同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評價,具體評價標準為: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程度80%以上為顯著;臨床癥狀改善50%-80%為好轉;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著率+好轉率。
將調查中的相關數據輸入到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予以處理,計數資料如治療有效率應用n(%)描述,組間經t和x2檢驗,當差異在P<0.05時,說明存在可比意義。
實驗組經過中藥熏蒸聯合針灸治療后的治療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采用單獨針灸治療的治療有效率為66.67%,對照組低于實驗組,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經過多年不斷地研究,得出驗證,通過使用針灸以及中藥熏蒸的方式,能夠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效果。中醫(yī)認為,熱能夠起到舒筋活血,祛風驅寒的功效,主要針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通過使用蒸汽來將藥物滲透,再通過溫度使其藥效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可以選用中藥蘇木、獨活等藥物,獨活能夠祛風散寒,而蘇木能夠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因此此種藥物結合進行熏蒸能夠提高治療效果。與此同時,在針對患者的穴位進行針灸,能夠對止痛消腫,舒筋活絡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能夠有效改善關節(jié)功能。為了驗證文獻以及專家結論的有效性,本次選取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采用中藥聯合治療的實驗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只可以得出此次研究結果與文獻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合針灸治療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