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內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利益主體多元、思想觀念多樣、社會發(fā)展多變的復雜形勢,內涵豐富,呈現教育內容交匯、教育方式交叉、教育領域交融的趨勢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形成各種教育內容、教育環(huán)節(jié)、教育方法、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目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育人 路徑
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各大高校因勢而為、順勢有為,紛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頂層設計,最大限度發(fā)揮課堂教學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重視各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專業(yè)教育”向“專業(yè)育人”轉變,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存在“教學兩張皮”現象,教學與育人相脫離,技能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相脫離,專業(yè)教師、學工隊伍、黨務干部等隊伍各自為陣,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各自為陣,在教學內容、師資隊伍、育人資源、課程學分、考核評價等方面割裂,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育人過程的重復、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課堂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通,不利于高校育人局面的形成。因此,高校應整合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規(guī)劃、教育內容、教育架構、教育資源方面形成合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機制。
一.相關概念界定及其內涵特征
1、課程思政。馬克思把人看成是哲學的出發(fā)點,并強調人之所以能夠作為主體,必然存在“依靠自己而存在”的依據,因而,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自由生成,并啟迪其自有天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個性全面、自由與和諧發(fā)展,在于思想啟迪、品德養(yǎng)成、知識傳授和文化傳承。課程思政不是在高校新增一門課,而是所有課程都要發(fā)揮思想理論教育的作用,挖掘并運用每門課程的“思政元素”,遵循課程價值生成規(guī)律,依托課程體系的構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每門課都育人”的多元價值實現。課程思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自然延續(xù),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呈現,當前,妨礙“課程思政”核心問題是普遍將思政工作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將輔導員、班主任以及黨團組織的事,人為割裂了“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教學載體、教學師資以及教學內容,沒有達成“大思政”“合力育人”的協(xié)同育人體系,其次是課程體系的“思政元素”沒有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學科化分類指導、立體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2、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合力”在《現代漢語詞?!分薪忉屖恰拔矬w上受多個力的作用影響時,可以用一個力來表示,其效果與原力完全相同,這個力就是諸作用力的合力”,將其拓展至人文社科學領域,肯定差異基礎上各要素綜合或者組合后形成的新工作機制。合力論、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的根本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等雖然沒有直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表述,但是對社會活動中的“合力”理論和內容意義有豐富的闡述,對如何發(fā)揮教育合力有過方法論的論述。馬克思在《資本論》寫到“單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這些很少的力量結合起來所產生的總力量,比這些部分力量的總和要大,因此單是力量的結合就能減少時間和擴大這些力量發(fā)生作用的空間的話,總力量比單個人的理論的總和要大”,這表明了馬克思對“1+1>2”的觀點的重視與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需要“合力主體”、“合力機制”和“合力目標”,其中,“合力主體”,包括學校、社會、家庭和個體,“合力機制”是解決合力大小和運行途徑等問題,“合力目標”是解決合力方向和內容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機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機制
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心智交流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課堂教學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載體方式。高校課程思政機制從運行過程看,包括師資隊伍管理、教學內容管理、評價考核管理、監(jiān)督保障管理以及部門組織管理五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整合高校人才培養(yǎng)全部課程系統(tǒng)的合力,并不是依靠部分教育就可以實現,需要依靠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參與,也并不是在學生學習的某個過程就能完成,而是要滲透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課程思政的實踐機制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一、制定明晰的領導體制、機構設置、工作機制和專項經費。二是教學管理聚焦課堂教學主渠道。高校以課程標準制定為抓手,在厘定課程功能定位前提下,精準推進教學內容價值引領元素、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廣泛開設根植于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發(fā)展價值先進事跡,激發(fā)學生強烈求職欲和報效國家等系列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增強身邊先進典型人物的案例事跡,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增強教學的渲染力,以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為載體融合核心價值觀引領,打造第二思政課堂。三是育人資源共享。課程思政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每位教師都蘊含豐富的育人資源,高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培育,建立教師成長長效機制,既讓思政理論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發(fā)揮作用,也讓其他專業(yè)教師在課程思政中體現責任和擔當。通過頂層設計和機制引領,從專業(yè)到課程,從理論到實踐教學,從專業(yè)課到通識課,從第一課堂到第二、三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滲透,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課程思政”合力育人的局面。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的條件
如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如何改變現實中客觀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怪圈,如何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實際效果,如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發(fā)展,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最苦惱、最關心的問題。形成合力的關鍵性問題應當致力于:一是“發(fā)力”,即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力道”,力不能虛,不能軟;二是“合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要能“合作”,各教育資源整合、機制運轉、功能互相協(xié)作,三是“吸引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不能搞臨時性的運作,也不能依靠政策強制性進行,必須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內在“動力”的和諧表達,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環(huán)境的良好互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還必須使力的方向要相同,即“同向”,力的主體要一致,即“同心”,力的目標要趨同,即“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