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坤
摘 要:歷史是初中教學內容的關鍵學科,同時歷史教學課堂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場所。歷史的學習有助于為初中生樹立起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因此,將初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性的構建成為歷史教師的重點教學內容。學生只有具備了史料實證的能力,在歷史知識的解題時,才能提升歷史的解題效率。本文將圍繞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史料運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40
伴隨著我國文化實力的發(fā)展進步,教育工作者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逐漸增高,以此來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因此,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政策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落實。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初中是學生身心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將初中生的歷史教學重視起來,來保障初中生的素質教育發(fā)展。史料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史料運用可以顯著提升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當下的初中歷史課堂中關于史料的運用還存在著較多問題需要改進,有待歷史教師進行完善。
一、史料實證意識的概述
史料實證意識是初中學生們學習歷史知識內容必備的學習意識,也是引導初中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要引導初中學生們對史料內容進行分析,通過真實可信的史料內容對歷史進行了解,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們理解歷史知識內容,提高學生們解決歷史知識問題的能力。而想要對學生們的史料實證意識進行培養(yǎng),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對史料內容進行復原,通過史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此外,還可以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們對歷史結論進行分析,強化學生們的歷史使命感,以及對國家發(fā)展建設的責任心,活躍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們核心素養(yǎng)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
1.激發(fā)學生主動探尋歷史知識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驅使學生不斷努力探索的主要動力。對于初中生而言,興趣在他們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往往決定著他們的喜好。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史料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史料為學生講述一些歷史故事,遠比照本宣科地講歷史要有趣得多,因為歷史故事當中有著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生在聽故事的時候,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課堂氣氛也會十分融洽,學生的思維也是十分活躍。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對歷史學習會更加感興趣,探索和學習意識也會更加強烈。
2.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領悟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使用史料展開教學活動,除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能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感知能力。從本質上來講,史料比教材更接近歷史,因此,在使用史料教學時,學生更容易學習到真實的歷史背景,更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從心理角度來講,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了感性認識,那么就會對課程失去學習興趣,也無法從中領悟到歷史發(fā)展的真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解讀,能夠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掌握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歷史人物的貢獻,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培養(yǎng)所存在的問題
史料一直以來是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具。然而,通過對當下的初中歷史課堂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史料的運用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的教學問題。
首先,當下初中歷史課堂的史料具有過于形式化的問題。初中歷史教師的教育理念過于落后,教師不懂得教學的變通,使史料的運用過于形式化。教師忽視了史料運用的真正意義,使史料的價值沒有得到最佳發(fā)揮。
其次,當下初中歷史課堂運用的史料存在著枯燥和乏味的弊端。教師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忽視了史料的趣味性。教師僅僅把史料當作固定的教學流程,沒有將初中生的主體地位進行明確。從而使得初中生參與初中歷史課堂學習的主動性降低,無法保障初中歷史的課堂質量。
四、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具體策略
1.運用史料導入課堂教學
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將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重視起來。高質量的課堂導入可以將初中生最快速度地帶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使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是保障歷史課堂順利開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師可以將史料與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融合,使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煥發(fā)更具有趣味性的色彩。
比如,在學習《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開始前便可以為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的各種工具,如鏟、杵、耜等等。教師將以上工具的文物圖片和模型視頻等等對學生進行展示觀看。學生在觀看史料的過程中激發(fā)起了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展示歷史材料的最后對學生進行導入:“我國古代人民便是用這些工具展開的農耕,那么接下來我們便開始學習我國古代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史料的展示過程中得到了有效激發(fā),使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得到充分的調動,保障了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質量和效率。
2.運用史料深化歷史教學
歷史學科的知識點由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等等組成,由于知識點的年代久遠使初中生容易產生距離感,因此,教師可以將史料進行運用,以此來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使初中生的歷史學習得到深化。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處于成形發(fā)展的階段,對歷史事物的認知尚未全面。所以通過史料的運用,教師可以將更加生動和形象的歷史知識展示到學生面前,有助于初中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為初中生培養(yǎng)起正確、積極的歷史觀,保障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一課時,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屬于我國漢代的歷史時期,學生在學習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存在著陌生感和距離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相關的史料,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的精彩片段,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內容。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中完成了史料的積累,對于絲綢之路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認知,深化了學生的歷史學習。
3.開展參觀史料的課外實踐,感受歷史文化
初中歷史教學的內容不應局限在歷史教材中,初中歷史的教學場所也不應局限在教室內。教師應當將歷史教學進行延展,使初中生的歷史視野得到開闊。因此,教師可以以歷史教材的內容為基礎,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史料的課外實踐。學生在切身的感受過程中,對歷史知識有了更加直觀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比如,在學習《燦爛的青銅文明》這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有組織地到博物館中進行參觀。在博物館中學生對青銅器進行了參觀,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史料使歷史教學的知識內容更具有說服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高效激發(fā),同時學生感受到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使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培養(yǎng)。
4.運用史料,引導初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在對史料進行運用時,初中歷史教師也要通過史料內容,對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興趣進行激發(fā),讓學生們自主對教材內容和史料內容進行學習與思考,并通過探究材料的內容,理解課堂教學的知識重點,對歷史知識內容進行掌握。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培養(yǎng),掌握了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對《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進行教學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對拓展到史料內容進行播放,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對史料內容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們對知識內容的探究興趣。讓初中學生們對歷史知識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并分析歷史教材與史料的內容,對清朝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與特點進行總結,分析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并對人口增長帶來的利弊進行歸納。通過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學生們能夠將知識內容進行整理,深化了初中學生們對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總之,史料的有效運用可以保障歷史教學的效率。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完善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將豐富多樣的史料應用到課堂中,使初中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韓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華夏教師》2019年第9期。
[2] 孫洪強、莊曉燕《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華夏教師》2019年第8期。
[3] 林金木《例說基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試題命制》,《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