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針對高職院校人文課程脫離實際、課時較少、學生語文基礎薄弱的困境,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內容的深淺“結合度”、“故事性”;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吸引力”,設置多層次梯度、多樣化的問題,滲透不同專業(yè),引入兼顧趣味和深度的材料,有效利用影像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并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激發(fā)學生的表達、創(chuàng)作欲望,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從古代文學課中獲益。
關鍵詞:創(chuàng)新 高職院校 中國古代文學 吸引力 文史結合 影像資料 教學現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文中明確指出:“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yè)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推進職業(yè)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示范專業(yè)點建設?!盵1]對高職院校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高職人文課和古代文學選修課理所應當成為引導高職院校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主要陣地。
作為高職院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師,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以下幾點:
一.如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選材和備課
由于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為主,人文課程脫離實際,處境尷尬。分派給古代文學選修課又僅有30個學時,一些教師往往并不重視備課,或捧著《文學欣賞》教材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效果可想而知;或索性整節(jié)課播放影片,使古代文學欣賞淪為影視欣賞。而筆者以為,雖然相較于本科院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但他們思維活躍不受拘束,想象力豐富,實踐能力較強??梢愿鶕W生的這些特點來有針對性的進行備課,使教學內容更為精煉、生動,富有吸引力,更能抓住學生,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編寫的幾種《文學欣賞》教材多以介紹為主,浮光掠影,缺乏系統(tǒng)性、思辨性。而本科院校中文專業(yè)所使用的教材,如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郭預衡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又過于詳盡系統(tǒng),無法濃縮到短短30個學時當中。因此,筆者嘗試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備課,以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串連著文學專題。盡量做到既能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大致歷程,又能引導他們細讀文本,鑒賞名作,領略文學作品之美。
高職院校學生的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少數學生比較愛好文學,有閱讀習慣,能寫出像樣的散文甚至詩歌。也有學生基礎較差,卷面通篇是病句和錯別字,表述不清。學生也普遍反映,對古代文學有興趣,但在具體閱讀中會遇到一些障礙。因此備課時準備的材料要由淺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確保實際教學中能兼顧到各種情況。
根據課堂反饋和考察作業(yè)可知:學生對故事性強的作品或材料更感興趣。對理論性強的文學知識,文字較為艱澀的古文作品則望而生畏。比如講《詩經》中的作品,學生對講婚姻愛情、戰(zhàn)爭徭役、社會諷刺內容的詩表現出極大興趣,而對文字相對深奧的史詩、農事詩則缺乏耐心。因此筆者在備課時盡量多選學生感興趣的,適合他們的年齡,與他們實際生活有關聯(lián)的內容,對篇幅較長、文字較深的詩或賦僅作節(jié)選。但偶爾也有文字深奧的作品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發(fā)閱讀興趣。如《生民》前三章,學生看著像天書,反倒產生好奇,主動詢問詩句的含義。
另外,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一些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缺乏了解,對網絡用語盲目根風,對西方時尚一味追隨。因此在備課中要特別注意闡明學習古代文學的目的和意義,多向學生推薦有魅力的經典之作,引導學生喜愛上中國古代文學。
二.如何掌控課堂
1.如何吸引學生
一般在高職院校的古代文學選修課上,學生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真正對古代文學有興趣,文學基礎較好的學生,這部分學生一般坐在前排,能夠全程聚精會神的聽講,并與教師互動。一類學生是因為影視劇、流行小說對歷史和文學感到好奇,但真正去閱讀古文作品又缺乏耐心,或讀不懂,上課偶爾開小差,但被點到回答問題也能積極配合。當然也有少數學生是對古代文學不太感興趣,機緣巧合選了這門課,躲在后排玩手機和睡覺的。那面對這樣的受眾,“吸引”自然就成為上好古代文學選修課的關鍵詞。如何將學生吸引到古典氛圍當中,使他們被作家、作品所吸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1)在歷史中講文學,結合作家生平講作品
文史不分家,文學史本身就是文學和歷史緊密結合的課程。而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歷史基礎往往較差。筆者在講課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學生對“先秦”、“魏晉南北朝”的概念都比較模糊。因此在講魏晉南北朝文學之前,筆者先講南京旅游景點,以南京六朝博物館的照片導入,而后以簡單的表格讓學生對朝代更替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依據表格簡單介紹從東漢末年到隋唐的歷史發(fā)展,將兩次課要講的“建安文學”、“正始文學”、“太康文學”、“晉宋山水田園文學”插入相應的歷史位置,再為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作家找到各自相應的歷史位置。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大歷史背景下的文學有個初步、宏觀的把握。
而作家生平又是另一個很好的吸引點。中學老師因為應試壓力,或自身知識的局限,對作家的生平往往只是簡單提到,一帶而過。而作家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人生經歷,正是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比如講到陸機是吳郡吳縣華亭人,就要講一講這個地名在今天的上海市松江區(qū),那么從上海到河南洛陽去,在沒有飛機沒有高鐵的時代,光靠馬匹,是多么遙遠的距離。出現熟悉的地名,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接下來講陸機的名作《赴洛道中作》,學生就有興趣。比如講孟浩然應試落榜,求仕失敗,可以與學生探討一般人考試失利的心理,讓學生對詩人的處境產生認同感、同情心,而后再給學生講孟浩然的《南歸阻雪》,學生就會產生共鳴。再如講陳子昂少年頑劣,十七八歲時為古書中的道理所感動,轉而發(fā)奮讀書,有了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時就要聯(lián)系實際,告訴學生男生心理成熟較晚,二十歲之前如何并不能說明問題,一旦開竅,經過自己的努力,沒準就能有所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經歷了比較多的挫折,就會因為詩人的故事而有所觸動。由陳子昂的為人再講到陳子昂的文學思想,學生就容易接受。又如講駱賓王,講到關于駱賓王的結局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傳說說駱賓王在揚州兵敗后逃亡到江蘇南通,現在南通的狼山腳下還有駱賓王墓。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去過狼山,就會自發(fā)的展開討論。講到魏顥千里追尋李白,就可以聯(lián)系當下學生的追星現象,討論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古人如何追尋自己的偶像, 追星的實質有何不同。然后將話題引到魏顥對李白相貌的記載以及李白的家世生平研究上來。
在面向高職院校學生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要抓住人性的共通之處,抓住歷史和當下、作家和普通人的重合點,巧妙地利用各種歷史資料、作家的生平資料,聯(lián)系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聯(lián)系地方的民俗文化,甚至地方人文景觀,讓學生不知不覺的進入歷史的長河,追尋作家的足跡,從而全方位的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筆者發(fā)現,經過幾堂課教學之后,有的學生會穿著漢服來聽課,或去借閱相關書籍,主動進行一些詩歌創(chuàng)作,這些表現都說明學生對古代文學產生了代入感和興趣。
(2)語言提示和引入材料
教師的教學語言對于課堂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教學語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受到廣泛重視,而在大學,由于教學內容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被更多強調,對教師的語言運用往往不作過多要求。而文學,是與語言聯(lián)系最緊密的學科。朱光潛先生曾有關于語文教師語言的論述,大意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水平高低主要體現在教師語言的動聽程度,這不僅體現出語文教師的語言感染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接受程度。由于古代文學選修課面對的聽眾是非中文專業(yè)的大專學生,教師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教師自身的文學氣質,也會影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度。教學語言要有感情,要符合文學作品的情境,娓娓道來、雅俗共賞,要對學生講故事。葉嘉瑩先生在給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做講座時說道,“現在的人對‘古典有一種成見,一看到‘古典兩個字,就覺得是既艱難又遙遠,其實所謂古典者,就是古代的故事?!盵2]如此便以巧妙的語言藝術,抓住聽眾的心理,消除了聽眾心中既有的成見,拉近了聽眾和古典文學的距離。因此筆者在第一節(jié)選修課上,也借鑒這種做法,對學生說,“大部分同學一看‘古典兩個字就望而生畏,覺得要很有學問的人才能讀懂,其實并非是‘古典高不可攀拒絕了你。而是你因為既定的觀念不接受它,因此也失去很多美的享受。葉嘉瑩老先生說,古典就是古代的故事。故事是沒有人聽不懂的,也沒有人不愛聽的。很快你就會發(fā)現,古典文學是很有美感,很有魅力的,比你們平時看的那些電視劇還要有趣的多?!边@樣一來,就消除了學生對古文艱澀難懂的恐懼心理。再比如,舉一些周邊國家學校重視學習漢學的事例,告訴學生外國人都如此喜愛我國的古典文學,作為擁有龐大文化財富的中國人,怎么能忽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或是告訴學生他們的人際交往甚至戀愛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基礎,那么學習古典文學就是一個極大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機會,在交友戀愛之前,先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表達情感。努力使教學語言契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貼合他們的精神需求。教師還要注意提高語音的美感,除了普通話標準之外,朗讀文本或與學生交流時,都要保持語速適當,聲音優(yōu)美動聽、抑揚頓挫、韻律和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一些教師語音柔美或自有特點,還會引起學生不自覺的模仿。此外,相比平鋪直敘的口吻,疑問句式或反叛性的語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到陶淵明,不同時代的人對陶淵明詩歌的接受情況不同。如果以平鋪直敘的語氣直接講同時代的人對陶淵明的作品是什么看法,到唐宋以后又是什么看法,學術研究的意味太濃,學生就沒興趣聽。記得筆者的一位導師在講這點的時候,先問大家以為陶淵明的詩寫得如何?然后講到今天的人們對陶詩評價很高,那么和陶淵明同時代的人對陶淵明的詩歌是個什么看法呢?學生就會好奇。接著說,看法就是陶淵明的詩不怎么樣。那學生就大驚,產生疑問:像陶淵明這樣的大詩人,怎么會被認為不怎么樣呢?而后再講陶淵明詩歌接受史相關的一些內容,學生就很有興趣。
譬如烹飪,課堂除了要有好的廚師,食材的選擇也不可忽視。教學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材料的引入??梢哉f整個古代文學課就是由各種不同的材料連綴起來的。有了豐富的材料,課堂內容就會充實有趣。人文學科之間彼此相通,因此可使用的材料也很多。從材料導入文學作品,也是一種好用的方法。一首詩歌、一篇散文,圍繞它會產生大量的評論、再創(chuàng)作等附加內容,這些內容與作品本身,共同構成了一個“作品宇宙”,作為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宇宙,領略探究其中的風景。有的作品,既有歷代學者對它的評價,又有海外漢學家對它的評價,甚至有學生熟悉的某個流行作家對它的評價。還有一些新聞、熱點也與古代文學相關。那么教師就可以有選擇的摘取其中一些材料來導入,選擇的時候要注意傳統(tǒng)觀點和新穎觀點的兼顧,趣味和深度的結合。如筆者講到《詩經》中的《七月》,先請學生解釋“七月流火”的含義,學生解釋錯誤,感到沮喪,教師就說不用沮喪,因為這個錯誤很多人都犯過。然后引取人大校長誤用典故引起爭議的新聞事件,來講解詩句的含義,就能使學生對該知識點印象深刻。再如,記得筆者的一位老師在講授《將仲子》時,引用西方詩人龐德對該詩的翻譯,告訴學生龐德將“仲可懷也”的“懷”字翻譯為擁抱。問學生同不同意,認為這個字該怎么翻譯。當學生指出,不同意把懷字翻譯為擁抱,應當翻譯為思念時,再講這首詩寫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龐德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對中國女性思維情感的誤解。這樣就以材料直切詩歌的心臟,抓住了整首詩情感表達的妙處。筆者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講解《將仲子》,同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如何由淺入深的設置問題
課堂提問是教師最迅速、最有效獲得學生對教學內容反饋的途徑。而在大學課堂,特別是選修課課堂,很容易出現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情況。因此,要創(chuàng)新古代文學教學,就要變教師為主體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設置由淺入深的問題、話題,與學生平等對話,建立良性互動。
首先,設置淺易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文學儲備,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思維。
每個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無論文學基礎如何,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學儲備,這包括從小學到高中語文課的積累,以及個人的閱讀積累。因此在開始每節(jié)課的話題之前,可以就本節(jié)課的內容向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如“最喜歡哪位古代詩人,為什么喜歡?”“知道《詩經》中有哪些作品,能否背誦一首?”“對屈原和屈原的作品有哪些了解?”“知道魏晉南北朝具體是指哪些朝代?”如此就讓學生迅速的在記憶中搜索相關資料,調動已有的積累來為本課的主題服務。還要注意通過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思維。文學思維和邏輯思維一樣需要培養(yǎng)。比如講到古代文學中“秋”的意象,就要請學生談一談對秋季的感受;講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或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就要問一問學生有沒有失眠的體驗,曾因什么原因而失眠;講到“薄帷鑒明月”“玲瓏望秋月”,就要請學生今晚回去看一看月亮,下次來討論一下看月亮的感受。通過提問和討論,引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和感受文學世界之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直觀性、敏銳度、關聯(lián)性、概括性。此外,古代文學選修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引領非本專業(yè)的學生來讀一點古代的文本。因此課件中出現的文字材料都要請學生來朗讀,教師可以對生僻字詞進行標注,在學生讀完后再作朗讀示范。
其次,設置較深的問題來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比較研究能力。
在學生熟悉文本,教師解讀文本之后,可以設置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鑒賞和比較研究能力。在本科院校中文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的問題中,選擇一些理論性不太強的進行提問。比如在講完曹植的《白馬篇》與《贈白馬王彪》之后,請學生比較兩詩風格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詩風變化與曹植人生經歷的關系。講完《將仲子》和《摽有梅》之后,可以讓學生比較其中女性形象的不同之處。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篇目,如《野有蔓草》、《戰(zhàn)城南》等,可以稍作提示后請學生來獨立鑒賞。
再次,設置多樣化的問題來與學生專業(yè)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偏重實踐。古代文學教師在課程設計中也須兼顧這一點。選修課名單上一般會標注學生的專業(yè),可針對不同的專業(yè),設置多樣化的問題,作“古典文學與藝術”、“古典文學與建筑”等發(fā)散性的思考。如講到王維的“詩中有畫”,就可以提問啟發(fā)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思考:如何將古典詩意滲透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引導建筑專業(yè)的學生搜集一些與古代建筑相關的詩文,統(tǒng)計唐詩中出現頻率高的古建筑。提問某些著名的建筑在古詩中有何人文內涵。
古代文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方面有天然的優(yōu)勢。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古人為人處世的標準,對待情感的態(tài)度,都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材料。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有一部分精神比較空虛,思維偏激,心理脆弱,經不起挫折。一些學生戀愛失敗就一蹶不振??稍谛蕾p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他們積極、曠達、坦然的心態(tài)。比如講《行行重行行》,可先導入某情殺案的新聞,提問學生對此類事件的看法。而后指出,有這樣的事件發(fā)生,是因為現代社會一些人對于情感的態(tài)度過于偏激。那么古人對情感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就是要做到“溫柔敦厚”。通過對“溫柔敦厚”含義的闡釋,以及詩歌中女主人公在失戀后仍能對對方保持善意,對自己有所自勵勸勉的經歷,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情感挫折。
3.如何結合影像資料
隨著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結合得日益緊密,當下的古代文學課不再是老夫子念書,而是通過影像資料給學生感官體驗,來輔助教學,以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活潑、好奇心強的特點,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可以較多的使用影像材料。比如在講屈原和楚地文化背景時,筆者就截取了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的片段,搜集了楚國冠帽服飾的相關圖片,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的楚國文物,提到了楚地的鳳凰崇拜,令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楚地區(qū)別于中原地區(qū),絢麗浪漫的文化特征。又如講曹操的多疑奸詐時,筆者先帶領學生細讀小說原文文本,而后播放《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相對應的“殺呂伯奢”片段,最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文本內容,如此反復,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再如講《戰(zhàn)城南》時,筆者截取了各種影視劇中的戰(zhàn)爭場面,制作成短視頻,配以凄涼悲壯的音樂。在接觸文本前先給學生播放,使學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悲慘情狀有一個感性認識。不少影片中直接提涉詩文,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播放完后進行提問。一些影視劇和紀錄片中再現了如安史之亂(如紀錄片《大明宮》)等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演出了如駱賓王、屈原、李白等詩人的人生經歷,均可根據教學內容斟酌截取,巧妙穿插。
三.如何布置小作業(yè)、推薦相關書籍和輔助拓展閱讀
高職院校向來重視教學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古代文學作為人文類課程,如何處理和把握實踐環(huán)節(jié),關系到學生能否將課堂吸收的知識更好的化為己用。但作為選修課,課程又不宜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學生在課間或課后會主動將自己寫作的詩歌或短文拿來與教師探討??梢妼W生在課堂上賞讀了古典詩詞后,有所感觸和思考,產生了一定的表達欲和創(chuàng)作欲。教師便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進行書面創(chuàng)作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適當的布置幾次小作業(yè),包括研究、創(chuàng)作兩方面:如在本課結束前提出一個小問題,令學生課后書面作答,下節(jié)課集體討論?;蛉?,讓學生選一首自己最喜愛的詩歌寫一篇賞析。再如,布置學生寫一首小詩,下節(jié)課請部分學生朗誦自己的作品并談一談創(chuàng)作意圖。
同時,教師應適時的推薦一些書籍拓展閱讀,幫助學生創(chuàng)作。筆者讀過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一些雖有詩意但不合平仄,一些意象陳舊,意境平庸,缺乏新意。教師可以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為其修改,并和學生共同探討如何修改潤色。還可推薦一些詩詞研究的專著,如王力的《詩詞格律》,葉嘉瑩的《迦陵說詩系列》,來輔助學生寫詩或進行詩詞鑒賞。在課堂教學中,也可適當穿插相關材料:如聞一多《唐詩雜論》、馮至《杜甫傳》、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書籍中的精彩片段,引起學生自發(fā)借閱的興趣。
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即人學?!濒斞赶壬凇赌α_詩力說》中認為詩人的極致就是“能宣彼妙音,傳其靈覺,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3]。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經指出:“詩人指導人們趨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貴形象——我們讀詩人的作品,就會厭惡那庸俗的和惡劣的事物,就會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愛好所有高貴的東西;他們會使我們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貴。”[4]文學對青年人的影響力、感染力有時比教育者所預期的更大更強。任何層次、學歷的青年人都會被文學作品中的人性相通之處所感動。作為高職院校古代文學的教育者,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內容的深淺“結合度”、“故事性”;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吸引力”,設置多層次梯度、多樣化的問題,滲透不同專業(yè),引入兼顧趣味和深度的材料,有效利用影像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并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激發(fā)學生的表達、創(chuàng)作欲望,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從古代文學課中有所收獲,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Z],2017年1月
[2]葉嘉瑩.中國文化十講(香港城市大學)[Z],2003年春
[3]趙瑞蕻.魯迅《摩羅詩力說》注釋·今譯·解說[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04)
[4]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J].文藝月報,1957(05)
(作者介紹:劉威韻,南通職業(yè)大學高職人文課教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高職語文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