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一
摘要:《揚州評話王派水滸》是《水滸傳》民間衍生版本的重要代表,該作品除了有與《水滸傳》一致或相似的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外,還有大量原創(chuàng)情節(jié)和人物。大量的改編和原創(chuàng)內(nèi)容,使得《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的女性頭領(lǐng)形象相比《水滸傳》更具進步意義。本文將比較兩個作品中對頭領(lǐng)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并分析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
關(guān)鍵詞:水滸傳;揚州評話;明清小說;女性形象
一、《王派水滸》對《水滸傳》女性頭領(lǐng)形象的革新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女性形象有韓玉蘭這樣的貞烈女子和武金定小姐這樣的弱女子,她們都是正面女性形象。但是這樣的形象在《水滸傳》中也有,如至死不與惡少高衙內(nèi)茍且的林沖娘子張氏(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仰仗魯達保護得以從鎮(zhèn)關(guān)西鄭屠魔爪中脫險的金翠蓮等。這樣的正面女性形象依舊是符合了封建男權(quán)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仍不算有男女平權(quán)方面的進步意義。《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最能體現(xiàn)男女平權(quán)思想的是同樣在《水滸傳》中也有出現(xiàn)的三位梁山女頭領(lǐng)。
(一)母夜叉孫二娘
首先是故事時間線中最早出場的母夜叉孫二娘。在《水滸傳》中,孫二娘是一個較有主見,還很聽丈夫張青話的不漂亮女子,贊詩說她:
眉橫殺氣,眼露兇光。轆軸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腳。厚鋪著一層膩粉,遮掩頑皮;濃搽就兩暈胭脂,直侵亂發(fā)。紅裙內(nèi)斑斕裹肚,黃發(fā)邊皎潔金釵。釧鐲牢籠魔女臂,紅衫照映夜叉精。(1)(第二十七回)
在《揚州評話王派水滸:武松》中,孫二娘的形象變得更丑了,贊詩說她:
面似沙泥發(fā)似麻,娥眉淡掃賽朱砂。生成兩只俊怪眼,長就一嘴黑焦牙。玉手尖尖雙蒲扇,兩只金蓮賽南瓜。張門孫氏多嬌女,傾國傾城母夜叉?。?)(第四回)
她的一笑,可讓幾拳打死猛虎、怒殺奸夫淫婦的英雄好漢武松汗毛直豎。但是她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在擇偶方面有自己的堅持。嫁給張青后,冒天下之大不韙地不改夫姓,更要求丈夫答應(yīng)孩子隨自己姓,這樣的想法和作為在那個舊社會不僅是特立獨行,甚至是離經(jīng)叛道。在十字坡黑店里,孫二娘和張青平起平坐都稱掌柜,輪到她當(dāng)班的時候,以一人之力對抗社會上的兇惡人物如“貪官污吏、衙口辦案的,下鄉(xiāng)催錢催糧的,還有馬快、捕班、狗腿子”等。
(二)一丈青扈三娘
其次是一丈青扈三娘。在《水滸傳》中,與孫二娘和顧大嫂被作者描寫得平凡甚至丑陋的待遇不同的是,扈三娘的外貌是符合當(dāng)時主流男性審美的,贊詩說她:
霧鬢云鬟嬌女將,鳳頭鞋寶鐙斜踏。黃金堅甲襯紅紗,獅蠻帶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亂砍,玉纖手將猛將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當(dāng)先出馬。(3)(第四十九回)
扈三娘最開始被許配給了祝家莊莊主祝朝奉的第三子祝彪(第四十七回“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但是書中的一個細節(jié)似乎在暗示扈三娘和祝彪并沒有什么深厚的感情。祝家莊破,祝彪被扈成率眾捉拿,李逵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了扈家莊除了扈三娘和扈成之外的所有人,扈三娘奉宋江的命令,嫁給了她的手下敗將矮腳虎王英(第五十回“吳學(xué)究雙用連環(huán)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全書扈三娘除了打仗以外,竟無其他精彩故事,也絲毫顯示不出性格作風(fēng)中的女性美,其終生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悲慘經(jīng)歷也讓人唏噓不已。
而在《揚州評話王派水滸:石秀》中,扈三娘不僅是一名卓越的女性武將,還是一名飽讀詩書、精通女紅的才女。聽說自己莊上的師爺洪巖(人物對應(yīng)《水滸傳》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出場的人物洪教頭)被林沖挑死,弟弟扈成被林沖打傷,便發(fā)出了“你不要以為我們扈家莊無能人,不要以為我是個沒用的女流,我非要報仇雪恨不可”的感慨,并帶領(lǐng)四十多名媽子氣沖沖地準備出發(fā),頗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自信,既然男子可以帶兵打仗,那么女子當(dāng)然也可以。并且作者為了讓其與梁山上男性武將的代表林沖匹敵,還把扈三娘的武器由《水滸傳》中的日月雙刀換成了和林沖一樣的長槍(第六回“二打祝家莊”第二部分“王英遭擒”。(1))而且,她還對祝家莊強迫和“丑鬼”祝彪的定親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遠遠聽見祝彪叫她,回身便跑(第六回“二打祝家莊”第三部分“走馬換將”)。(2)祝家莊破后,扈三娘違逆了父母的意志,沒有以貌取人,自主自愿嫁給了梁山頭領(lǐng)王英,并且和宋江約法三章(第七回“三打祝家莊”第八部分“大破祝家莊”)(3)扈三娘此舉,不僅捍衛(wèi)了自己的尊嚴,還保護了扈家莊,扈三娘的獨立自主、進退自如、積極自信的女中豪杰形象躍然紙上。
(三)母大蟲顧大嫂
最后是母大蟲顧大嫂。顧大嫂在《水滸傳》中是小尉遲孫新的妻子,是被其表弟解珍稱贊為“我那姐姐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姐夫?qū)O新這等本事也輸與他”的尚武好賭女子。贊詩說她:
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頭異樣釵環(huán),露兩臂時興釧鐲。紅裙六幅,渾如五月榴花;翠領(lǐng)數(shù)層,染就三春楊柳。有時怒起,提井欄便打老公頭;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莊客腿。生來不會拈針線,正是山中母大蟲。(4)(第四十八回)
從贊詩來看更是一個動輒打人連丈夫都不放過的悍婦。在收到大伯哥登州兵馬提轄孫立的妻舅鐵叫子樂和傳達的自己表弟兩頭蛇解珍、雙尾蝎解寶的求救訊息之后,便設(shè)計逼迫其大伯哥孫立與其共同劫牢營救解珍解寶(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并幫助梁山做內(nèi)應(yīng),打破了祝家莊(第五十回“吳學(xué)究雙用連環(huán)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顧大嫂如此有主見,可以說占了營救解珍解寶的頭功,可是第四十九回的標(biāo)題卻只出現(xiàn)了解珍解寶、孫立孫新這些男性的名字??梢娮髡邞?yīng)該是認為,女性立功再大,也不能與男性爭風(fēng)頭。
在《揚州評話王派水滸:石秀》中,顧大嫂的身份由孫新的妻子變?yōu)槠湫謱O立的妻子,而樂和則由孫立的妻舅變成了孫新的妻舅。這不是單純的調(diào)換,而是出于塑造顧大嫂全新人物形象的需要。出行偏愛騎馬坐不慣轎子,悶到無聊時即脫下裙子與人比武。被孫立勸阻在公堂之上打拳便和比試,一聲吼便把孫立嚇得方寸大亂(第七回“三打祝家莊”第四部分“顧大嫂開店”)(5)……到了這里,還沒有看出《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的顧大嫂和《水滸傳》中的顧大嫂的最大不同,而點睛之筆則是隨后劫獄救解珍解寶,投奔梁山時,顧大嫂發(fā)現(xiàn)卯簿上上卯沒有寫自己的名字,便與軍師吳加亮理論,發(fā)出了“什么,只有男人才能坐在忠義堂上?我倒要來問問你老,難道咱們婦道就不做男人的事嗎?我不是照樣沖鋒打仗嗎?不信,你山上挑出個人來和我比試比試!”這樣的雖然在現(xiàn)代社會是天經(jīng)地義,但是在封建社會卻是破天荒的最強音,把大才飽學(xué)的軍師吳加亮駁得啞口無言,不得已把她母大蟲顧大嫂的名字填了上去,為以后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孫二娘的上卯奠定了基礎(chǔ)(第七回“三打祝家莊”第七部分“沖營騙敵”)。(1)在軍師吳加亮的成見面前,顧大嫂不僅為自己爭了口氣,而且還為其他女同胞爭得了一份名分,可以說是《揚州評話王派水滸》中男女平權(quán)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二、成因分析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能對《水滸傳》中的女性頭領(lǐng)形象描寫進行如此大的革新,與作者的受教育程度與類型、作者的社會地位、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期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一)作者的受教育程度與類型
《水滸傳》是文人敘事文學(xué),作者為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封建社會文人,其措辭和寫詩水平自然在當(dāng)時的社會中處于上層。封建社會是男權(quán)社會,重男輕女是其普遍思想,因此《水滸傳》中的女性要么是淫婦惡婦,要么是符合男性審美的受男性保護的孱弱存在,要么是男性化了的沒有女人味的女性猛將。
究其對女性描寫存在偏頗的原因,主要有三:社會根源是男權(quán)主義,思想根源是對女色的誤解與偏見,道德根源是對性愛的排斥。(2)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是民間敘事文學(xué),其作者為王家世世代代的評話說書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封建正統(tǒng)體制內(nèi)的教育,思想未受到封建儒學(xué)的強烈禁錮,因此更加靈活、具有人情味。
(二)作者的社會地位
《水滸傳》的作者是元明之際的一個文人,從里面對戰(zhàn)爭計謀的真實描寫來看,甚至可能還是某位軍閥或大將的幕僚。作為封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立場自然要偏向統(tǒng)治階級一些,維護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秩序,對女性存在偏見也是情理之中的。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的作者是社會底層的評話說書人,他們深知民間疾苦,自然是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社會下層女性給予了更多的同情。
(三)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期
《水滸傳》創(chuàng)作于元明之際,今日通行的百回本的定型在明嘉靖年間。那時封建思想還是根深蒂固,而元明之際的義軍風(fēng)起云涌的狀況又成為了作者關(guān)注的焦點,所以《水滸傳》中,忠君愛國、男尊女卑的思想成為了主旋律,描寫梁山女性好漢人物的篇幅較少,形象也很單一,不夠鮮明。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是清以來的揚州評話水滸的集大成者。清朝時,隨著國門被西方列強武力打開,原本的封建社會倫理綱常思想也受到了挑戰(zhàn),說書人將關(guān)心帝王將相、英雄好漢的注意力向普通勞動人民稍微傾斜了一些。而且《揚州評話王派水滸》起源于明末清初說書藝人柳敬亭,(3)中華書局出版的王麗堂口述版整理于20世紀90年代 ,其間跨度300余年,一輩又一輩的評話藝人都為這部評話添磚加瓦,自然積少成多,形成了遠超《水滸傳》原著的文字規(guī)模和審美趣味。
三、結(jié)論
該論文研究揭示了《揚州評話王派水滸》對《水滸傳》女性頭領(lǐng)形象的革新,得出了作者的受教育程度與類型、作者的社會地位、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期這些主要原因,對水滸故事在民間的演化、舊社會文人與民眾的審美情趣與思想觀念、不同文體的敘述特點等問題上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