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釗
摘 要:清末光緒初年到解放前后,陜西關中地區(qū)出現(xiàn)一次持續(xù)性的山東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原因有三:近代山東黃災頻發(fā)人民流離失所形成遷出地的推力,陜西回民起義使人口銳減引起遷入地的拉力以及清政府的倡導。此次移民既有政府主導也有群眾自發(fā)遷移性質。其持續(xù)時間較長,區(qū)域影響較大,在今關中地區(qū)共形成了四百多個山東莊,繁衍了三十多萬山東移民后裔。
關鍵詞:清末;移民;關中;山東莊
人口遷移是歷史上常常會出現(xiàn)的問題,從古至今未曾間斷,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人口遷移出現(xiàn)在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及靖康之亂時期。除這三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移民現(xiàn)象,例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等等。以上這些移民現(xiàn)象因其對歷史發(fā)生的巨大影響,受到研究者的較多關注,而一些小規(guī)模的移民往往容易被忽略?!叭丝谠诳臻g的流動,實質上就是他們所負載的文化在空間的流動。移民運動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遷移。”①因此無論規(guī)模大小都應受到關注。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清末山東移民陜西關中地區(qū)的一次小規(guī)模移民浪潮。
中國人自古就有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思想,如果受單一較小因素影響,不會放棄故地遷移,因此人口遷移都是多重因素的影響的結果。“就一次具體的移民過程,應該研究的問題有遷出地狀況以及其對移民的推力、遷入地的狀況以及對移民的拉力、除此之外的原因、遷移時間、遷出的方向路線和定居數(shù)量?!雹谝虼朔治鲞@次山東移民遷陜原因也應從遷出地與遷入地等方面入手。
一、遷出地的推力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有大面積沖積平原,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農業(yè)歷史悠久。經過歷代發(fā)展到明清時,其農業(yè)發(fā)展早已處于較高水平。但到晚清時期,山東一直處于多災多難的時期,不僅受各種戰(zhàn)亂影響,而且旱澇不斷,黃河變遷頻繁。歷史上黃河雖發(fā)生多次遷徙改道,尤其到光緒年間黃災遍及山東整個黃河沿岸。
據(jù)《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記載:光緒元年(1875)六月,山東巡撫丁寶楨奏“六月份除文登一縣未據(jù)申報得雨外,其余歷城等一百六州縣先后據(jù)報?!惫饩w二年(1876)二月丁寶楨奏“黃河凌汛甚大,冰積如山?!惫饩w五年(1879)八月,山東巡撫周恒祺奏“……其余膠州、即墨、淄川、長清、樂陵、蒲臺、寧海等處,亦因大雨傾盆,山水匯注,或田地秋禾被淹?!惫饩w八年(1882)以后潰溢屢現(xiàn),九月十六日山東巡撫任道镕奏“查本年黃溜之大,異乎尋常,多年淤灘均已刷盡……”無數(shù)村莊付諸洪流,人民流離失所?!包S水滾滾下注,惠民幾漫溢全境……”光緒十五年(1889)劉鶚在《老殘游記》中記載到“尸骸逐流而下,自朝至暮,不知凡幾。見屋頂上約八十口,購饅頭五十斤散之。值夜大風雨,耳中時聞塌屋聲。天微明,風息而雨止,急開船窗視之,僅剩十余人矣,不禁痛苦?!敝凉饩w二十四年(1898)黃災愈發(fā)嚴重,“被淹至三十余州縣之廣,約計災民不下二百余萬。”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七日?,戶部右侍郎溥良奏:“大河之南自章丘以東所有之災區(qū),皆上年六月下旬歷城楊史道口決口為之。其水挾小清河而行,縱橫泛濫,各州縣平地水深四五尺至丈余不等……即地勢稍高之處,禾稼皆漂沒一空,廬舍亦坍塌殆盡。?其民有淹斃者、有疫斃者、有餓死者、有陷入淤泥而斃者。?……此等苦狀,以齊東、高苑、博興為多。”
光緒年間未受災時期僅僅只有幾個年份,大多時期都處于黃災范圍,時間長、范圍廣、影響大。據(jù)長期致力于中國移民人口問題研究的董龍凱所做《光緒年間山東運東被黃災狀況統(tǒng)計表》、《光緒年間山東運西被黃災狀況統(tǒng)計表》的比較中可以看出,西部菏澤等19州縣34年中累計被災137(州縣)次,平均每州縣7.2(年)次,每年4(州縣)次。而東部32州縣34年中累計被災581(州縣)次,平均每州縣18.2(年)次,每年17(州縣)次。再加之山東地區(qū)土地相對貧瘠,由于多種因素造成山東地區(qū)災民不斷增加,也為遷移陜西提供人口條件。
二、遷入地的拉力
陜西關中地區(qū)歷史農業(yè)悠久,在歷史上經濟文化發(fā)展也長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是在清中后期,回漢之間矛盾不斷加重,最終在同治年間爆發(fā)陜甘回民起義,回民起義是近代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生存的自衛(wèi)性抗清運動,給西北地區(qū)帶來了巨大影響。對其具體原因不做探討,重點說明起義對陜西關中地區(qū)的影響以及作為移民遷入地的拉力作用。
民族學家馬長壽對回民起義的州縣分為五個地區(qū)即:發(fā)動區(qū)包括渭河下游流域的華州、渭南、大荔三州縣;擴大區(qū)包括渭河中游和涇河流域的臨潼、三原、高陵、咸寧、長安、涇陽、咸陽等縣。人口學者楊志娟在調查中把起義發(fā)動區(qū)人口從起義前至光緒六年做一對比,其中大荔縣人口減少了67.5%;華州減少了43.3%;蒲城減少了66%;白水縣減少了54.7%。
《臨潼縣志》記載從同治元年(1862)起之后的七年間,臨潼縣死亡人數(shù)約三十余萬,“渭河南北燒殺之災,無一村一人而幸免?!薄陡黄娇h志稿》記載在起義前“咸豐五年(1855),編查戶口46597戶,共計255036人。最高峰咸豐五年(1855),46579戶,共254257人?!倍狡鹆x后“本縣受兵燹之災,人口銳減。”以至于到“光緒二年(1876),查辦保甲土著并寄籍28543戶,共男女120302人。翌年關中大旱,兵盜四起,百姓逃空,十室九空。至光緒六年(1880)全縣土地荒廢四十八萬余畝?!?/p>
三原縣為起義主要受災區(qū),并且在此期間發(fā)生大旱、瘟疫。據(jù)《三原縣志》載在起義之后“人口銳減至四萬余口。”以及《三原縣新志》記載知縣余公庚在奏折中講“自同治元年三月,發(fā)逆竄陜……州縣無不造其擾害而鄙縣尤甚……以致縣屬五百余村,僅存東里、菜王二堡……屋宇盡成灰燼,民人之橫遭屠戮者,難以萬計。”
此次起義由于砍竹事件從華州開始回、漢土客之間開始械斗導致西府等縣爆發(fā)起義,最后影響到整個關中地區(qū),造成該地前所未有的動蕩?;貪h仇殺、清軍剿殺回民以及人民躲避戰(zhàn)亂外逃,使得陜西人口大量減少一度降為歷史低點。以回民起義前后的人口數(shù)量做表對比說明: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中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陜西人口達到1197余萬,1850年增至1210余萬。之后人口也在1200萬左右,變化幅度上下波動相當。然而經過回民起義之后人口大量減少,下降了400多萬。
關中其他各縣受災情況也大致如此,雖然各地方在統(tǒng)計人口時多少會有虛報情況,但可以作為參考數(shù)據(jù),從圖表文字中所看,同治回民起義使得關中地區(qū)人口遭到大量減少,對當?shù)氐慕洕l(fā)展造成毀滅性破壞。使關中一度成為滿目瘡痍,人煙稀少的蠻荒地區(qū)。也正是這次起義,為山東人移居關中提供契機。此次起義之后為了盡快恢復該地的生產,地方官員開始鼓勵各地流民來陜。
三、清政府的引導
適逢此時有位山東籍官員在關中地區(qū)為官,胡鼎彝在《焦雨田先生遺集》記載該官員“姓焦名云龍,字雨田,山東長山縣人。歷任米脂、三原、安康、富平、長安、臨潼、咸寧等縣知縣,綏德、商州等直隸州知州。”正值戰(zhàn)亂結束不久,關中地區(qū)百廢待興。光緒四年(1878)焦云龍由米脂任補三原縣實缺?!盎貋y后,渭北各縣荒田彌目。公宰三原,辦招墾,撫綏得法,招集者眾,渭北荒田以次盡辟。值民裕賦,誠為關中曠古之舉?!痹谒稳h曾著詩曰“滿目蓬蒿狀慘烈,堪憐沃壤變荒田,招徠開墾捐牛種,坐卜倉箱取萬千?!逼浜笥钟凶⒃弧盎I萬金施散耕牛、籽種,齊、豫、楚三省人至荒地,遂成沃田?!币虼?,在清政府默許和焦云龍的積極引導之下,大量山東人開始移居關中地區(qū)。
結語
綜上所述,此次移民由多重因素共同造成:首先由于山東地區(qū)近代以來,旱澇頻發(fā)加之戰(zhàn)亂不斷,造成人民流離失所生存受限,為移民陜西地區(qū)提供人口來源;其次由于關中地區(qū)同治年間爆發(fā)回民起義,造成關中人口大量減少,眾多土地閑置,為移民到來提供生存保障;恰逢山東籍官員焦云龍在關中地區(qū)為官,見當?shù)赝恋鼗氖彑o人耕種,于是倡導齊、楚、豫等地區(qū)人民遷陜生存,在來陜移民中山東移民占絕大多數(shù)。隨著第一批移民落腳關中之后,與遷出地親友不斷保持書信往來,因此使得更多的移民不斷遷陜投親靠友。此次移民浪潮大致從光緒初年開始遷移,經過一百二十多年的生存發(fā)展,在整個關中地區(qū)現(xiàn)存有四百多個山東移民村,三十多萬山東移民后裔。
[注釋]
①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2頁。
②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頁。
[參考文獻]
[1]葛劍雄.簡明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馬長壽.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賀瑞麟,焦云龍編.三原縣新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5]樊增祥編.富平縣志稿?[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6]胡鼎彝編著.焦雨田先生遺集?[M].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7]陜西省地方編纂委員會編.關山鎮(zhèn)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8]臨潼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臨潼縣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閻良區(qū)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閻良區(q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10]三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三原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閻良區(qū)政協(xié)文史法制僑務委員會編.閻良文獻輯要?[M].內部資料,2013.
[12]閻良區(qū)政協(xié)文史法制僑務委員會編.關中山東移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13]水力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4]葛劍雄.研究中國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J].浙江社會科學,1997,(04):82-91.
[15]董龍凱.清光緒年間黃河變遷與山東人口遷移?[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01):53-74.
[16]楊志娟.清同治年間陜甘人口驟減原因探析?[J].民族研究,2003,(02):93-97.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云南?昆明?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