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 要:將逆向思維的教學思想引入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其教學效果、教學目的等都會得到良好的改善與進步。本文通過對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如何運用逆向思維教學進行研究與分析,發(fā)現(xiàn)所面臨的問題,尋找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逆向思維;教學設計;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G623.7?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2-0138-01
“逆向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反向思考,將想要達到的效果作為結果,以結果反推過程及出發(fā)點,進而解決問題。逆向思維教學設計就是將預期達到的教學成果及目的為結點反向梳理教學設計方案,從而實現(xiàn)高質、高效的教學成果。將逆向思維教學設計運用于小學美術欣賞課中,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水平及美術鑒賞能力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在提高課堂效果、提升教學質量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1.以往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照本宣科,缺乏延伸擴展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一種認識:美術課并不是主科,只按照教學計劃授課即可。在美術欣賞課時,教師也是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既不延伸相關知識,也不擴展授課范圍,久而久之學生更是將美術欣賞課當作“活動課”、“休息課”,這對于學生審美水平的培養(yǎng)和美術知識的掌握來說是消極的、阻礙的。
(2)美術欣賞課未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
多年如一日的教學模式、陳舊的教學內容,都讓學生對美術課漸漸失去了興趣。此外,在美術欣賞課中所用于欣賞的作品也比較單調,有的欣賞作品對于小學生而言過于深奧,有的甚至是脫離實際、缺乏生活元素。長此以往,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重視程度必然會降低、從而失去興趣。
(3)教學模式單一,缺少互動與活動
目前大多數(shù)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模式仍是由教師作為課堂的教學主體,教師只負責“講”、學生只負責“聽”,其中缺少互動與課堂活動等環(huán)節(jié),使得小學美術欣賞課變得枯燥、無趣,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不高,無法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教學預期。
2.逆向思維教學設計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的運用方法
(1)創(chuàng)新思想,打破教材局限性
美術欣賞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將作品的風格特點、題材選擇、構圖思路、色彩運用等知識進行細致講解,還要通過觀察美術作品反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情感等內容,讓學生領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懷與內心世界,并鼓勵學生在未講解的前提下試著獨立欣賞某件作品,根據(jù)作品推斷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完成對學生自身美術欣賞水平的提升,進而在掌握美術知識的同時強化審美水平。
以《人民的藝術家—齊白石》為例,教師在講解之前先拋出論點:“提起齊白石,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這時多數(shù)學生就會說“齊白石畫的蝦”,之后教師就以《群蝦圖》為例,講解此畫的構圖思路、技巧手法、情感意境等。教師以此畫為開端引出齊白石所在年代背景、人生經(jīng)歷等,再通過其代表作品(如:《秋》、《借山吟館圖》《喜上眉頭》、《魚蟹》、《花鳥工蟲冊》)展現(xiàn)齊白石最擅長的山水、花鳥畫,在作品中體會“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魅力。
(2)多措并舉,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
教師在進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時,要充分認識“好奇心”的作用,以激發(fā)好奇心、提高興趣為教學目標,通過逆向思維反推教學新方法、新思路、新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的“興趣點”,比如,多媒體、電子化教學用具等,并以實際生活為出發(fā)點,在欣賞作品的選擇上盡量貼近生活、切合實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歷史意義及創(chuàng)作情感等。
例如,《身邊的設計藝術》,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多的查閱、收集生活中的設計藝術,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們展示所收集到的各類設計,小到餐具上的花紋、大到巨型雕塑,從構圖、技藝、色彩選擇、實用特點等不同角度對物品設計進行觀察,思考各自的藝術性及實用性。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或播放“宣傳海報”和“廣告”,讓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總結這些事物的設計思路及實際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列舉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哪些運用到了美術,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設計,體會其中的美術運用。
(3)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豐富課堂活動
對于一堂課來說,“氣氛活躍”是可以激發(fā)積極性、提高教學成效的關鍵,但若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授課,那么課堂將可能會因學生積極性不高、興趣缺失而變得“枯燥乏味”、“暮氣沉沉”,想要打破這種教學思路,就必須在授課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剪紙中的古老記憶》,首先,教師向學生講解我國剪紙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狀;其次,再向學生展示不同風格的剪紙作品圖片,講述各地域、各民族的剪紙在風格上也各有不同;最后,教授學生一些簡單剪紙的剪法,讓學生自己學一學、練一練。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設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圍繞剪紙展開討論,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以此讓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愉悅,學生也會因此加深對美術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運用逆向思維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教學更具靈活性,課堂氣氛也由此變得更加輕松活躍。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進,教師應對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逆向思維教學設計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中發(fā)揮引導作用,讓學生的學習更具自主性,進而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姚育曉.淺談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探究式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5(20)
[2]李筱.小學美術欣賞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18(12)
[3]李娜.如何上好小學美術欣賞課[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