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妮?張全權
【摘要】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fā)展,新媒體領域呈現出一片繁榮的發(fā)展景象,使得大學生身處的認知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時期,要想準確了解大學生的認知現狀,就要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發(fā)展特征,傳播規(guī)律,進而推進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與大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融合,引導學生獲取信息時要符合主流價值觀要求,符合意識形態(tài)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認知特點
一、新媒體的發(fā)展
20世紀后期,科學技術出現了長足的發(fā)展,信息傳播領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播方式也衍生出了以數字圖書、微信、微博、QQ及各種類型APP等一系列新型的傳播媒介。隨著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的出現,固有的信息傳播方法和渠道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傳播領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生著改變,這種改變是多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往的傳播主體中,廣播、電視、報紙是主要的載體,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新時代,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也逐漸開始融合新媒體的特征,“融媒體”應運而生,成為一種新型的媒介形式。它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將新媒體的優(yōu)勢整合,加以利用,使其傳播方式、傳播手段、宣傳功能得以全面創(chuàng)新的一種新型媒體。融媒體把不同的媒介進行優(yōu)勢互補,整合,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提升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融媒體的傳播方式已經逐漸成為新媒體的主要表現形式。新媒體的出現,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依托新媒介,出現了眾多的不同類型的傳播平臺,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從以往的廣播、電視演變?yōu)槿缃竦碾娔X、手機等等,從這些新媒體中,人們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對生活的感受和感悟都越來越真實。
二、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
新時代以新媒介為代表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人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平臺,也成了普通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信息交流方式。與以往的方式相比較,新媒體采取了多種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傳播的方式多樣化,而且在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方面獨具特色,傳播范圍也更加廣泛,效率更高。新時代,以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為依托,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出現了一系列有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新特征。
(一)傳播的快速化。傳統(tǒng)媒介信息的制作和發(fā)布要嚴格遵循相關制度,經過層層審核后,才能面向大眾進行傳播,這就造成了傳統(tǒng)媒介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較低。新媒體的傳播是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是以光速傳播信息,相比較傳統(tǒng)的報紙、書籍等,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實現了快速提高。
(二)傳播范圍的廣泛性。互聯網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沒有性別、身份、學歷的限制,只要是互聯網用戶都可以接收到來自傳播平臺傳遞而來的信息,信息極易在互聯網用戶全面擴散,突破了國家的限制,實現了無國界的傳播,不僅可以在區(qū)域中擴散,還可以傳播到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每個角落。
(三)傳播的交互性。在新媒體的發(fā)展過程中,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接收和反饋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我國傳統(tǒng)的信息輸出方式中,往往采用的是單項式的傳播,代表主流價值觀的傳統(tǒng)媒介嚴格遵守信息的傳播規(guī)則,發(fā)布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信息,而普通的民眾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只能被動接收信息?,F如今,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網民數量飛速增長,信息的制作者已經突破了單純意義上的官方媒介,每一位互聯網的用戶既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傳播者和反饋者。新媒體突破了二元結構的傳播方式,呈現出了交互式的傳播形態(tài),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壁壘。
三、大學生認知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大學生認知模式中,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信息傳播渠道多是以課堂的信息輸出為主,隨著中國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們開始通過新的傳播媒介來獲取知識和交流信息,新媒體的輿論陣地也成了他們關注社會百態(tài)的重要平臺。
(一)學生網民數量的增多。據統(tǒng)計,在中國網民的總人數中,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而網民構成的類型中,學生群體遠遠高于其他群體。在傳統(tǒng)的課程當中,學生們接受的是以往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學生們的認知基本還局限在課本當中。而隨著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大量學生開始在網絡空間中找尋信息,進行交流,使得學生群體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
(二)學生交流方式的轉變。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在新媒介發(fā)展的當下,絕大部分大學生平時上網會用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信,這說明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交際和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新的通信方式出現了傳播速度快速化,形式新穎化的特征,大學生們思想活躍,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加樂于采用新媒體來實現學生們之間的交流。
(三)學生認知內容的多樣化。當下,新媒體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手段越來越先進,在信息內容的選擇上,大學生更喜歡關注和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與他們生活更貼近的社會熱點事件更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經查閱有關數據,70%的學生使用網絡是基于微信、微博、QQ等生活、學習交流的需求;61%的學生是為了獲取學習資料和閱讀新聞以及關注時下網絡熱點;48%的學生是為了觀看影視作品??梢?,網絡作為一種新媒介,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信息獲取渠道,拓寬了大學生們認知的方式。在網絡中,他們的交際范圍被擴大,并且逐步社會化,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遭遇了巨大的沖擊。
四、新媒體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轉變是各個高校關注的重點,與大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們固有的認知模式,拓寬了認知渠道,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以往的高校教學活動中,往往采取的是教師的單純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作為新時代下的大學生,他們已經不能滿足于書面上所獲取的知識,而是想積極探索并獲取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基于新媒介的出現,學生們也開始了多種形式的網絡學習模式,眾多的高等院校為學生們開設了形式內容各異的網絡選修課,豐富了學生們獲取的方式和方法。
(二)交流方式的轉變。網絡是一個開放的信息交流平臺,沒有時間、空間、學歷等的限制,可謂信息無處不在。在網絡上,大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和各種網絡用戶進行各方面的交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在交流方式上,大學生們摒棄了傳統(tǒng)的交流模式,大多使用QQ、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同時,為了讓學生們更方便和快捷地獲取學校信息,很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論壇,讓學生們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能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ヂ摼W的發(fā)展豐富了當代大學生認知方式,一方面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自由平等,而另一方面,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互聯網又阻礙了學生的認知的提高。1.引起文化沖突。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壟斷地位,造成了一種自由開放的傳播氛圍,眾多的學生不再一味地相信主流媒體所帶來的消息,而是更愿意通過網絡,并通過自己的經驗來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外來文化的涌入,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網絡上出現了不少學生崇洋媚外的現象,甚至還否定和詆毀民族文化,這對我們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給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帶來了隱患。2.心理問題的產生。由于網絡是虛擬的傳播空間,網絡環(huán)境良莠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喜歡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并將情感寄托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試圖通過網絡找到心靈的慰藉。沉迷網絡的學生無法分清楚現實和網絡,極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引發(fā)思想混亂。而大學生正處在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極大地危害了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影響了大學生們獨立人格的形成。
五、結語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媒體的發(fā)展速度也越來越快,互聯網的影響力日益滲透到生活和學習中的各個方面,這種傳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們的認知。面對新媒體的快速崛起,我們要正確引導大學生認知事物,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并借助互聯網傳播的優(yōu)勢,將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與新媒體積極地結合起來,讓主流價值觀念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學生們的眼前,讓大學生們真正認可并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史明艷.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問題研究[J].觀察思考,2019.
[2]黃高峰.融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認同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83).
[3]盛銓.新媒體發(fā)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報業(yè),2019(6).
[4]朱坤.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構建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