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妹,單 濤,陳 鵬,孟慶華,夏玉軍(通訊作者)
(1 青島大學基礎醫(y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 山東 青島 266011)(2 青島市市立醫(yī)院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11)
通常冠脈及其分支于心外膜脂肪中行走,但其部分節(jié)段會于心室壁心肌纖維中行走且被覆蓋,導致其收縮期時伴有短暫性閉塞或狹窄,而覆蓋冠脈節(jié)段的纖維被稱為心肌橋(MB),被覆蓋的冠脈節(jié)段為壁冠狀動脈[1]。AS 研究中報道較多AS 患者合并MB,但對MB 與AS 間關系并未加以闡述。因此本研究對MB 與AS 關系詳加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9 月期間來我院診斷的冠脈病變患者200 例,以作研究對象。 200 例患者男95 例、女105 例,年齡49 ~78 歲,平均(63.5±2.6)歲。200例患者中檢出心肌橋為51 例,檢出率為25.5%(51/200)。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核準。
患者入院均抽取外周靜脈血檢測心肌酶譜指標及血脂指標等,并行12 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ST-T 段改變。后行PCA,檢查前為排除患者冠脈痙攣的影響,于冠脈中推注200μg 硝酸甘油。PCA 采用經(jīng)皮穿刺技術,入路從患者肱動脈、橈動脈或股動脈,先行左冠脈造影,常用造影觀察體位為右前斜、左前斜、頭位、足位及后前位成角投影。后行右冠脈造影,常用造影觀察體位為右前斜、左前斜及頭位投影。觀察并記錄患者心肌橋長度、厚度及位置等,同時觀察壁冠脈狹窄及粥樣斑塊形成情況,后觀察MB 近端與遠端2cm 位置冠脈的以上情況。
(1)分析檢出心肌橋患者MB 長度、厚度及位置,并統(tǒng)計壁冠脈及其近端、遠端的狹窄程度;(2)分析心肌橋與AS 的相關性。
采用軟件SPSS23.0 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數(shù)為(%)行χ2檢驗;計量為(±s)行t值檢驗,相關性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Pearson,均當P<0.05 提示可比性差異顯著。
MB 多發(fā)生于LAD43.1%(22/51),且單發(fā)肌橋概率94.1%(48/51)高于多發(fā)肌橋概率5.9%(3/51)(P<0.05),AS 合并MB 中壁冠脈狹窄≥50%概率為39.2%(20/51),且多發(fā)生于MB 近端55.0%(11/20)。見表1。
壁冠脈AS 與MB 長度、位置存在正性相關(P<0.05),見表2。
表2 分析心肌橋與壁冠脈AS 的相關性
表1 分析MB 長度、厚度、位置及壁冠脈狹窄程度(例,%,±s)
表1 分析MB 長度、厚度、位置及壁冠脈狹窄程度(例,%,±s)
心肌橋(51 例) 管腔狹窄≥50%(%)(51 例)長度(mm) 厚度(mm) LM(%) LAD(%) LCX(%) RCA(%) 多發(fā)(%) 壁冠脈 MB 近端 MB 遠端23.1±5.6 1.7±0.6 6(11.8) 22(43.1) 11(21.6) 9(17.6) 3(5.9) 39.2(20/51) 55.0(11/20) 15.0(3/20)
既往的醫(yī)學理論中將心肌橋作為良性病變,但近幾年臨床研究及尸檢報告中指出心肌橋于收縮期壓迫冠脈,導致不同程度心肌缺血,誘導各種病癥,嚴重者會猝死[2]。本研究中結(jié)果表明MB 較多為單發(fā),且位置基本在LAD,且AS患者與其心肌橋厚度及發(fā)生位置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心臟解剖中依據(jù)MB 包埋壁冠脈的深度分為兩種,淺表型、深在型,臨床研究中證實前者發(fā)生率較高[3]。相關臨床研究中報道MB 厚度與壁冠脈舒張期的壓迫性呈現(xiàn)正性相關,進而推斷MB厚度與MB近端的AS存在密切相關性[4]。而本研究中將MB 厚度與位置分別與壁冠脈AS 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存在正性相關,進一步證實上述結(jié)論。但本研究樣本數(shù)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且未對MB 與壁冠脈間夾角測量分析,因此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PCA 檢出心肌橋中較多為單發(fā),且以左前降支居多,存在促進近段血管形成粥樣硬化的風險,而心肌橋厚度與冠狀動脈硬化存在相關性,因此在診斷中需格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