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
【摘 要】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變換多種識字教法,讓學生多認少寫,促進識用結合。面對漢字字多難記、音多難讀、形多難寫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提出創(chuàng)新教法策略,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識字習慣。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教法;創(chuàng)新教學
識字是基礎,低年級識字教學要順應語文習得規(guī)律,圍繞漢字的結構特點,靈活變換不同教法,創(chuàng)設趣味生動的識字情境,激活學生的識字樂趣,從而提高識字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識字趣味情境,讓學生開心識字
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課堂教學,趣味激活是首要任務。學習漢字,不能光靠書寫,更要善于搭建識字情境,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記憶。在學習“坐井觀天”時,對于本節(jié)的漢字講解,我們先搭建課堂趣味情境。今天,我們給同學們介紹兩位新朋友,在黑板上貼上青蛙、小鳥兩幅畫。學生高興地說出“青蛙”“小鳥”。這時,我們將“青蛙”“小鳥”對應的字寫出來。接著,青蛙坐在井底,小鳥落在井沿上。調(diào)整“青蛙”圖與“小鳥”圖的位置,使之呈現(xiàn)上下結構,再在周圍畫一個“井”形圓柱。同學們的注意力得到了激活,趣味的識字情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當然,趣味情境的營造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來讓識字教學形象、生動、趣味橫生。在學習“猴”字時,很多學生總是在中間加上“一豎”,為了不讓學生搞混,將“猴”字做出動畫。畫面飛來孫悟空,這時,延伸出“美猴王”;接著問學生,孫悟空會什么?有學生說七十二變,還會翻筋斗云,還有金箍棒。這時,我們由金箍棒進行延伸,金箍棒可大可小,可以放到耳朵里。隨后,學著孫猴子吹氣的樣子,輕輕一吹,金箍棒飛進了美猴王的耳朵里。大家看“猴”字,里面有沒有“一豎”?這個“一豎”好比美猴王的金箍棒,鉆進耳朵里了。這樣的情境架設,讓學生對“猴”字的理解更清晰,從此沒有一個學生在“猴”字中間增加“一豎”了。同樣,在趣味情境創(chuàng)設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好玩的游戲來識字。在學習“操場上”一課時,我們將“拔河”“打球”“跳高”“拍皮球”“跑步”“踢足球”等詞組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兩個人,分別抽取紙條,然后做相應動作,由另一個學生猜是什么詞語。這種寓教于樂的游戲活動,讓識字在快樂中落實。
二、因字而變,強調(diào)多種識字方法的靈活運用
在低年級識字課堂中,教師對字的講解,要靈活選擇適宜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如對于結構單一的漢字,可以引入整體識字法。結合單元生字表,對一些重點字進行整體識讀,把握音、形、義的融合,避免學生出現(xiàn)錯別字。對于結構明顯的字,可以引入結構分析法。如“明”字,左右結構,如“笑”字,上下結構,如“病”字,半包圍結構,如“國”字,全包圍結構等等。這些結構明顯的漢字,讓學生從判斷字的結構,了解字的構成部首,深化對常見結構漢字的理解;“加減”識字法,主要是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的方式,對一些漢字的結構及字形進行記憶,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如“草”字,可以由“草字頭”和“早”字來構成;對于“爸”字,可以由“父”字和“巴”字來構成。對于“日”字,可以由“白”字-撇來構成;對于含有常見偏旁部首的漢字,可以引入“更換部首”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很多字都具有相似的結構或外形。如“紅”字與“江”字,都有“工”,前者是“絞絲旁”,后者是“三點水”;對于“財”字與“材”字,兩者都有“才”,前者的部首是“貝”,后者的部首是“木”;聯(lián)想識字法可由一個漢字,聯(lián)想到另一個與之相關、相近的漢字。如兩個字具有相同的偏旁部首,“過”字與“進”字、“遠”字與“還”字等等,都有“走字底”;對于“吃”字,與之相關的“喝”字“吹”“叫”“吱”字等等,都有“口”,與口有關。在學習“蘋果”后,可以聯(lián)想其他水果,如“香蕉”“櫻桃”“菠蘿”“西瓜”等等;猜字謎、編兒歌識字法,將趣味化識字作為有效手段,通過設置字謎、編唱兒歌,讓學生加深對字的理解、記憶。如“秋”字的猜字謎,“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還有“碧”字,謎語為“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頭上”,還有“花”字,謎語為“七人頭上長了草”。編寫兒歌口訣,主要是讓學生辨析字的不同。如“人”字,撇下寫捺是個“人”,撇上寫捺是個“入”,撇捺分開是個“八”。如“士”字,上長下短為戰(zhàn)“士”,上短下長為“土”地。還有“午”字,中“午”不出頭,小“?!鳖^有角。
三、拓展識字教學路徑,銜接課下與閱讀
低年級識字教學,除了課堂識字教法的創(chuàng)新外,教師還要積極拓展課下閱讀、社會實踐等活動,滲透識字教學。在生活中學習識字,鼓勵學生在平時,遇到有字的宣傳標語、廣告字、說明書等等,可以拿來閱讀,遇到不懂的字,要及時問家長,從教材識字走向課外識字。在課外活動中,我們也可以滲透識字內(nèi)容。如開展“名字大集合”“商標大展示”“商場產(chǎn)品名錄匯”等識字活動,讓學生將平時所記錄的漢字進行交流,增進學習。課外閱讀也是幫助學生拓展識字視野的有效途徑,在平時可以組織學生讀一些成語故事,歷史文化類書籍,也可以利用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多讀書,在讀書中認識漢字。在閱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相關漢字進行分類,如動物類漢字“貓、狗、雞、鴨、青蛙、馬”等;草字頭的漢字“花、草、繭、苦、苗、芽”等;提手旁的漢字“打、推、把、拉、掃、掛、抬、挖”等。通過有意識的對漢字進行學習、分類,拓展學生的識字范圍,引領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把握漢字的規(guī)則,提高識字量。識字教學還要兼顧寫字練習,教師在平時,鼓勵學生在遇到生字時,要寫出來,與同學進行交流,也可以請教老師、高年級學生,在讀、識、寫過程中,加深字的印象,體會字的奧妙。
總之,在識字教法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情,科學、靈活的運用教法,順應學生識字認知,構設趣味識字氛圍,拓展識字視野,讓學生樂于識字。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吳沙沙.小學語文教學融入漢字文化探析[J].江西教育,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