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芬
[摘要]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初中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成為重要資源之一,它可以利用學校課程安排之外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整體學習,也可以打破學生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它是在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體現知識擴展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精神、方法和能力,注重發(fā)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章結合幾個教學案例主要探討以拓展性課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拓展性課程,科學探究素養(yǎng),初中科學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11-0087-02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有一個詞——核心素養(yǎng)體系引人關注?!昂诵乃仞B(yǎng)體系”中明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罢n——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苯逃姨K霍姆林斯基這樣詮釋。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學生是在這樣一個組織形式下高效進行學習活動的,而教學組織形式的優(yōu)劣會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圍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一任務,許多教師對自己固有的教學方式提出了疑問,有些學校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中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是科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開發(fā)拓展性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一、抓住學生特點,展現科學魅力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初中生有著寶貴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探究是滿足學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對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非常重要。通過探究,學生可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并煥發(fā)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對此,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開展拓展性課程,安排探究活動,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1]制作肥皂泡
材料:清水(熱水),洗滌劑(白貓),甘油,土蜂蜜,棉線,竹竿,鐵絲。
步驟:將清水、洗滌劑、甘油、土蜂蜜按6:2:1:0.5的比例混合溶解制成肥皂液,將鐵絲圍成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并浸上肥皂液,吹出泡泡。還可以用四根竹竿將棉線圍成一定大小的形狀,浸過肥皂液后拉出巨大的肥皂泡。
通過這個科學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實驗、調查等實踐過程,還經歷了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本質、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在本次拓展性課程中,為了制成能吹出大泡泡的肥皂液,我和學生一起上網查找資料,不斷反復嘗試肥皂液中各種液體的體積配比。在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方案改進和實驗操作之后,學生的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切實地培養(yǎng)。
二、基于教材課程靈活拓展延伸
拓展性課程的內容大多是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加以深入探究的,在課堂中無法深入探究的問題可在拓展課中完成。例如,在教學《物體浮沉條件及其應用》一課時,對潛水艇的浮沉進行探究,而生活中有許多浮沉現象和實例,加上之前學生已學習有關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礎知識,筆者開設了一節(jié)《制作浮沉子》的科學拓展課。
[案例2]制作浮沉子
材料:一個250毫升的空礦泉水瓶,一個帶橡膠塞的小玻璃瓶(最好是長圓柱體形的,方便玻璃瓶豎立起來)。
步驟:在橡膠塞上戳一個小孔,小玻璃瓶內裝入三分之二的水,將其倒扣在裝有三分之二水的礦泉水瓶中,用力捏礦泉水瓶,觀察到有水進入小玻璃瓶,玻璃瓶重力增加,浮力不變,玻璃瓶下沉;松手后,礦泉水瓶恢復原狀,水從玻璃瓶流出,重力減小,浮力不變,玻璃瓶上浮。
這個活動涉及的知識有大氣壓、受力分析、物體浮沉條件,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實驗活動。浮沉子內的水量掌控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討論分析、改進實驗,提高了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這個活動中,解釋浮沉子是如何實現浮沉的是一個難點,需要教師引導。首先對浮沉子進行受力分析,再對礦泉水瓶內的大氣壓進行分析,兩者結合,層層深入剖析,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一定培養(yǎng),同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化理論為實踐,體驗科學探究
初中階段的電學知識是為高中物理進一步學習電與磁做知識鋪墊的,學生從零基礎接受電學知識的,一下子無法接受如此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女同學,大多怕被電到,很多教師都在為開導這些學生長期做著努力。電現象的偉大發(fā)現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歷史性的改變,讓學生感受到電學的神奇是引導他們愛上電學的一個有效途徑。九年級上冊《電動機》這一章節(jié),旨在讓學生掌握電動機的工作原理,但電動機的制作過程較復雜,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不大。對此,筆者開設了一節(jié)《簡易電動機》科學拓展課,讓學生感受電學的魅力。
[案例3]簡易電動機
材料:若干個紐扣狀釹磁鐵,一枚鐵釘,一節(jié)七號干電池,一根粗銅絲,一些紙片和回形針。
步驟:將紙片剪成3片電風扇轉葉,并粘在回形針上,將4個紐扣狀釹磁鐵吸成一串,上面吸一根鐵釘,下面吸上制作好的三片“電風扇轉葉”,鐵釘上方吸住七號干電池的負極,手拿銅絲,將銅絲一端搭在電池正極,另一端搭在磁鐵上,此時導體通電,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鐵此時也受到同樣大小的力,而此時手拿銅絲,銅絲無法轉動,而磁鐵受到的摩擦力較小,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磁鐵下方吸引著的“轉葉”也轉動起來,這樣就做成了一個簡易吊扇。
利用這個裝置,將轉葉改成其他形狀,可以做成各種各樣可以轉動的物體,制作簡單,原理易懂,學生興趣濃厚,不但讓學生運用了教材中學過的知識,也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案例4]神奇的指紋
材料:2B鉛筆,小刀,透明膠,白紙條,錐形瓶,固體碘,剪刀,鑷子,三腳架,酒精燈,火柴,石棉網,橡膠塞,面粉,粉筆。
(1)石墨粉收集指紋
步驟:用小刀削下2B鉛筆芯粉末,用鉛筆芯粉末將食指涂黑,刮下多余的碳粉,將涂黑的食指印在透明膠帶上,將留有該指印的膠帶粘在白紙條上,紙條上就保存下了該指紋?。ㄈ鐖D2)。
(2)碘熏法采集指紋
步驟:將干凈的手指在白紙條上按幾下,將一小顆固體碘放入錐形瓶中,用酒精燈加熱,使固體碘升華,迅速將按過指紋的白紙條放入錐形瓶。由于人體皮膚會分泌油脂,被手指按壓過的白紙條,其實已經粘上了油脂,放在碘蒸氣中,由于碘蒸氣易凝華,凝華后附著在凹凸不平的指紋上,形成清晰的黑色指紋?。ㄈ鐖D3)。
前個活動模擬了公安局收集犯罪嫌疑人指紋的方法——碳粉印,也為后一個活動做好了鋪墊。當提出“警察如何將無形的指紋印顯現出來?”的問題時,筆者先引導學生思考:會不會是某種物質黏在了指紋上?接下來再討論哪些物質可以黏附在指紋上并且很容易用肉眼觀察。學生開始用面粉、粉筆灰等物質探究。從討論探究方法到嘗試各種物質的實驗,學生放飛思維,動手實踐,很好地扮演了一次“科學家”的角色。
四、拓展性課程的實踐難題
初中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無疑對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素養(yǎng)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各個學校在開發(fā)拓展性課程這條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師資不足是目前各個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對于工作繁重的教師來講,額外增加拓展性課程的開展工作,無疑是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所以想讓拓展性課程更好地開展,學校迫切需要引進或培養(yǎng)一批能長期勝任拓展性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的教師。為了確保拓展性課程的開展切實有效,必須依賴一本系統(tǒng)的教材。但需要通過多年學習、探討、推究、整合,才能推出一套符合初中科學特點的拓展性課程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