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英語課堂開展閱讀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有很重要的影響?;凇伴喿x圈”活動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與傳統(tǒng)教學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本文重點分析“閱讀圈”模式下的英語課堂中,學生作為主導者、實施者和評價者身份的角色特點。
【關鍵詞】閱讀圈;高中英語;學生角色
【作者簡介】羅玉潔,邵武一中。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高中階段英語課程的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等?!白x”正是其中的重要一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越來越側重對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考察,英語閱讀篇章的長度、難度和深度逐漸增加。英語閱讀作為文字和文化的承載者,它的作用也早已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技能,還包括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教師占主導地位,他們更多關注語言基礎知識而缺乏對于文章深層含義的挖掘;對于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局限于了解英語國家地理、風俗等;對于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并不是很重視;對于學習能力的關注也主要是閱讀的基本策略;學生多是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完成教師設計的閱讀任務,主動參與的情況不多,導致學生對于英語閱讀的興趣不大,課堂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均不高。由此可見,改變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迫在眉睫。
一、“閱讀圈”模式
“閱讀圈” (Reading circles)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方式。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小學教師卡倫·史密斯的課堂上。教育家哈維丹·尼斯在他的著作中對“閱讀圈”進行了詳細地介紹;由選擇相同閱讀材料的學生組成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擔任不同的角色,閱讀圈模式下角色有多種,最常見的是閱讀組長、總結概況者、文化聯(lián)結者、實際生活鏈接者、詞匯大師和篇章解讀者。
二、“閱讀圈”的理論基礎
“閱讀圈”模式下的閱讀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從學生層面來說,理論基礎主要有自主學習理論和合作學習理論。
1.自主學習理論。程曉堂(1999)認為自主學習包括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和材料的控制權。在“閱讀圈”模式下,閱讀材料由學生自主選擇,在小組分工角色后,學生自行閱讀并完成相應的任務和填寫角色表。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有較大的自由度。教師充當指導者的角色,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適當?shù)妮o助,同時監(jiān)控活動的開展。這也正是自主學習理論的充分體現(xiàn)。
2.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于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是適用于語言教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策略。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成員共同參與、明確分工、互助互學的學習形式。王坦(2002)認為“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實現(xiàn)認知、情感與技能教學目標的均衡達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fā),在交流的過程中互教互學,共同提高?!伴喿x圈”模式基于合作學習的理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6-7人為一組,每個成員既是單獨存在的個體,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顒又?,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在此過程中相互學習,彌補知識短板,發(fā)揚自身優(yōu)勢,不僅加深了對閱讀篇章的理解,也提高了英語口語、辯證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英語能力。
三、“閱讀圈”模式下學生的角色
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各自角色都有著固化的認識: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學生沒有自主權,一切聽從教師的指揮和安排,被動地接受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被動地接受知識的講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逐漸被消磨,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在“閱讀圈”模式的閱讀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主導者變成了輔助者,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自行擔任主導者、實施者和評價者的角色。
1.主導者——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選擇閱讀材料或者利用教材語篇不同,“閱讀圈”模式下學生有充分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力。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程曉堂(1999)認為“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是滿足個別化學習的前提條件, 也是達到自主學習的重要物質條件”。傳統(tǒng)的教材因為各種因素往往在內容、體裁和形式上受到限制,不太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而“閱讀圈”模式下的閱讀課常常以課外閱讀作為閱讀素材,學生的選擇范圍廣泛,有助于盡可能滿足學生的興趣。當然也正是因為選擇范圍太廣,加上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在給予學生主導權的同時,也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為學生把關閱讀材料,使得閱讀材料盡可能適合學生,保證閱讀圈活動的順利進行,以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2.實施者——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制定學習目標和布置學習任務不同,“閱讀圈”模式下學生是小組活動和學習任務的實施者。小組活動由小組組長和組員共同參與。組長既是組織者又是主持人,組員討論確定各自的角色。角色分配完成后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掘問題并且完成角色任務。閱讀結束后則是小組合作深度探討文本的過程,學生探討的是自己疑惑的、感興趣的和愿意發(fā)掘并解答的問題。在此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在閱讀時的思辨能力。同時,這樣的閱讀課營造了合作學習的氛圍,學生們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思想碰撞,互相切磋。
3.評價者——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充當評價者的模式完全不同,“閱讀圈”模式是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兩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閱讀圈”模式下多了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環(huán)節(jié)。小組中的每位同學在小組討論后需要完成一份自評和互評表,評價的依據(jù)有角色單完成情況、成員參與度和積極性、發(fā)言時長等諸多方面,由此為自己以及其他同學打分并做出簡單的評價?!伴喿x圈”模式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不可缺少也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評價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培養(yǎng)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評價完成后,學生及時反思,通過他人評價也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及時調整和改正,也增強了學生對于學習的責任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從中發(fā)掘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潛力,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學生調整下一次“閱讀圈”活動的角色分配。
四、結語
“閱讀圈”在國外的實踐和研究已經(jīng)趨于成熟,國內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且并未廣泛應用于高中教學。因此,在中學課堂內外的應用還需要研究者和教師們不斷地探索。但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閱讀圈”對于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和學生主動性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Daniels,Harvey.Literature Circles:Voice and Choice in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Stenhouse Publishers ,1994.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程曉堂.論自主學習[J].學科教育,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