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室內空間設計的重點在于整體的觀感與功能體驗,對設計整體的把握則需要有對室內空間進行細致地研究與分析。文章與現(xiàn)代設計理論接駁闡述了室內空間中“層構”的概念,論述了其構建秩序與動態(tài)呈現(xiàn),試圖尋求“層構”在室內設計中的可能,希望能為室內設計工作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室內空間;層構;構建秩序;動態(tài)呈現(xiàn)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4-0117-02
1 室內空間“層構”概述
我們能夠最直接觀察到的室內空間中的“層構”是由樓梯為秩序連接的垂直維度上的“樓層”分布。事實上,室內空間中的“層構”遠不止如此。漢代《七發(fā)》中有“連廊四注,臺城層構”的表述,唐代黃滔的《館娃宮賦》載:“往日層構,茲辰古壕?!痹诠偶卸嘤小皩訕嫛钡南嚓P表述,用于表達樓、閣、塔等建筑垂直方向上限于形態(tài)進行的層化空間疊加。
空間“層構”的前提是空間層化,空間層化又是得到層化空間的有利手段,而在現(xiàn)代室內設計的語境下,空間層化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至此空間中的“層構”不在是單一維度上的簡單疊加,而是在空間特性條件下對層化空間進行多維度的有序構成。
2 室內空間“層構”的構建秩序
2.1垂直方向的室內空間“層構”
現(xiàn)代設計理論的發(fā)展使得室內空間層化與“層構”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討論?!皩訕嫛睂τ谑覂瓤臻g設計而言或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垂直方向上的室內空間“層構”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我們已然可以見到許多突破了形態(tài)功能限制的“層構”,將功能、結構、形態(tài)等維度融合、反應到各層化空間之中,豐富垂直方向“層構”的構成。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西雅圖圖書館(圖1)是一種在垂直方向上的“層構”,這種含有一定秩序的“層構”,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水平翻轉,而是尋求“層構”之間有機連接的可能,各種有機連接秩序充當了硬朗層化中的過渡。雷姆·庫哈斯在設計中將公共服務空間與閱覽空間分布于各層,利用靈活的上下連接秩序將垂直方向的空間有序連接,這種連接秩序模糊了各層的空間邊界,使得空間更加通透自然。西雅圖圖書館垂直方向的“層構”讓每一垂直層化空間得到了系統(tǒng)地連接,使得層化的垂直空間中包含了特定的功能屬性與空間特性,而這功能的連接秩序與空間的連接秩序表現(xiàn)出了垂直“層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2.2水平方向的室內空間“層構”
利用設計結構創(chuàng)造性地將水平方向上的室內空間進行有秩序的空間層化分割,又利用其設計結構對室內空間進行“層構”,“總——分——總”的方式將更好地把握空間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在“變”與“不變”中謀劃新的可能。
阿爾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在設計荷蘭的雕塑博物館時,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用了一層層的平行隔斷,多層的隔斷將室內空間切割開來,使得室內空間得以層化。而各個層化的室內空間的關系是單獨的又是相互滲透的。在平行的隔斷中加入了弧形,豐富空間形態(tài)的同時也打亂了原有層化空間理性的平行秩序,使得室內空間中的變化與模糊感倍增,觀者進入每一層的空間感受是即熟悉又陌生的。這種平行隔斷使得空間在水平方向上有了層化切割,而曲面隔斷的加入使得室內空間增加了不同的空間運行路線,活躍了室內空間動態(tài)。曲面隔斷與平行隔斷的連接使得人們能夠很快地在迷宮般的層化空間中體會到理性的智慧,隔斷的設計使得層化空間有了特定的“層構”秩序,這種“層構”秩序在其空間中的任意一處都可以感受到,但因不同隔斷設計的組合使得空間秩序有了不確定性,這樣的不確定性反而增強了空間“層構”的張力。所以不同的隔斷結構決定了這種“層構”秩序的存在,亦可說是因為考慮了這種秩序而決定了這些設計的存在。如路易斯·康(Louisl.Kahn)所言:“你們所考慮的各種秩序,決定了設計的各種元,人們所考慮的是怎樣在設計中處理好元,以求得完美……結構有其秩序,材料有其秩序,構造有其秩序,空間有其服伺空間和被服伺空間的秩序。光有其秩序,因為它是由結構給的,由此也感受到秩序的意義?!?/p>
2.3理性自由秩序下的的室內空間“層構”
空間“層構”是基于空間層化基礎之上的,空間層化在空間中是理性的也是自由的,根據(jù)視點的變化而變化的。室內空間的“層構”豐富了設計的可能,增加了多種秩序存在在可能。在上世紀60年代,柯林·羅(Colin Row)引領的“德州騎警”中不乏有對“九宮格”問題的研究。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在德克薩斯住宅設計中首次在建筑空間中基于“九宮格”做了建筑自主性實驗。德克薩斯住宅設計實驗前后多達7種設計方案,在其前期的設計方案中從中心到邊緣的層級推進非常明顯清晰地表現(xiàn)出了其本身的結構,而后期的方案有了明顯地變化,在“九宮格”潛在的被限定的邏輯之中尋求的某種理性變化,這種變化豐富了“九宮格”中的三維關系。設計實驗把“九宮格”的二維研究轉譯到了三維空間之中,其本身“格子”的規(guī)范與中心向邊緣的層級推進正是一種有序的表現(xiàn)與其結構本身自主性的結合,是一種規(guī)范的自由秩序。在九宮格中,層級與秩序得到了有效地處理,使得層級在整個空間中得到動態(tài)平衡?!皩訕嫛迸c“九宮格”的層級與秩序的關系相契合,“層構”的層級并不是“格子”,而是空間層化得到的產(chǎn)物,空間層化出來的各個淺空間層級本身具有其特定的自主性,在各個淺空間層級中就可以通過設計本身的結構特征進行有效的秩序安排,基于淺空間層級的連接秩序本身也是自由的,而非規(guī)范固定;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空間動態(tài)的自由變化,是人與空間的交互變化,時間在這樣的秩序與設計中相互交融,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是矛盾而交融,每個淺空間畫面似乎都在爭奪其有效的范圍。與“九宮格”不同,層化出來的淺空間是多向交融的,沒有其“格子”的規(guī)范(圖2)??臻g層化雖然是多向的,但也受空間限定而具有其內在的層化限定,層化的限定是空間“層構”理性特質的有利證明,在其空間限定中層化的空間層級通過與各個層級相互矛盾、滲透、交融,使得在空間中的層級之間有了理性之間的秩序。
層級之間的推演過程是理性的。受空間的限定,層級的推演由于層化的基線就是其層級層化的方向,由此方向上的層級也有了特定的秩序(圖3)。這種理性與變化的疊加讓空間中的特性可以較為充分的表現(xiàn)。在設計結構的安排與組合中可以有更多的基線做為參考系,豐富設計結構在空間中組合的可能。
3 室內空間“層構”的動態(tài)呈現(xiàn)
20世紀后期,人們對空間的認知有了較大地轉變,在設計思潮中產(chǎn)生了“空間的轉向”的問題,提出空間可以是“資金流通空間”,“可提高空間”等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確實存在的空間意義。正如??滤f,空間不再被當做僵死、刻板、非辯證、靜止的東西,而是被看成富有啟發(fā)和理論生命力的概念。空間概念在人們的大腦中“活”了起來,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靜止不動的。動與靜的相對固然在空間中是適用的,空間的動與靜是我們體驗和感觸空間的又一工具。
當我們進入空間所觀看到的景象由兩大要素決定:視點和視域。視點決定了我們觀看事物的位置坐標與觀看物體的特定面限定,視域則決定了我們所看到畫面的范圍。我們在空間中,會根據(jù)功能需求運動或靜止,在某一點的空間坐標中并不是絕對運動或靜止的,運動時我們的視點不斷變化,而視域也會因為各種設計結構的阻擋而形成特有的“景框”,造成畫面范圍的限定。觀者在運動過程中有了時間的維度時,這種視點與“景框”就會發(fā)生變化,自然觀到的畫面也是變化的。變化的畫面通過觀者的運動時間軸被串連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畫面,此時空間的動態(tài)便在其中呈現(xiàn)了出來(圖4)。每一個被景框所限定出來的畫面符合淺空間定義,而這種連接秩序恰好表現(xiàn)出了深空間的整體感,在這種淺空間中可以更好地刻畫空間細節(jié),而滿足整體空間的需要。
例如,在深圳的華意空間展廳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空間的一些動態(tài)的呈現(xiàn)。設計師在室內用橫豎相間的隔斷把室內空間進行了層化分割,在這兩套的橫豎相間的空間系統(tǒng)中將空間進行了一定秩序的分割拼接,平面中間的走廊使得上下空間層化分開.而后進行水平方向的疊加,由于隔開的各個空間不同,這種疊加的變化就隨之產(chǎn)生了。人們在走廊去往某一特定空間時,視點也隨之變化,空間的層化隔斷使得人們觀到的景象也隨之變化,由走廊和時間連接起來的動態(tài)空間把方正的“室內盒子”賦予了更多的空間體驗。
4 結語
空間的層化使得“層構”有了更多的可能,也使得設計的結構有了更多秩序的存在,空間層化讓各個層級之間的秩序有了更多交融的機會。空間層化本身是將空間進行“片狀切割”使得三維空間有了一幅幅相對靜止的“二維形態(tài)”,而后又將“二維形態(tài)”通過視點的運動將“二維形態(tài)”的層級相互連接構成一個融入了時間的四維空間的動態(tài)感受。使得設計結構在各層級之間連接的秩序下,體現(xiàn)出空間——時間的融合。層級連接秩序下的空間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動態(tài)的空間特質,提升觀者的空間感受或形成新的空間印象。對于空間設計者而言,空間層化也許是室內空間設計的又一新的設計工具,在層化的層級空間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看到空間中存在的特質,便于在層級連接秩序中處理好空間的關系。這樣層化處理的室內空間也許可以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室內空間,體驗室內空間的空間特質。
參考文獻
[1]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金秋野,王又佳,譯.透明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2]李大夏.路易斯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
[3]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4]朱琳.以淺空間理論分析中國園林并應用于鳳河會所6號院設計[D].清華大學,2014.
[5]原瑋.動態(tài)空間構型中的“層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
作者簡介
熊良軍/1995年生/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室內設計(江蘇徐州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