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鈴 顧晴晴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練習題的題型、內容、結構,要善于對教材中的練習題進行再創(chuàng)造,適當調整、必要補充、合理重組,用好用活這些好素材、典型題。小題大做:對教材的習題進行精細化改編。借題發(fā)揮:挖掘教材習題的內涵進行重組活用。大題小做:“偷工減料”,把教材相關聯(lián)的練習題精選壓縮整合。
【關鍵詞】小題大做(改編)借題發(fā)揮(重組) 大題小做(整合)
教材中配備的練習題為練習教學提供了好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研究練習題的內容、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必要補充、合理重組,用好這些習題。在深挖活用時,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理解、思維發(fā)展、技能形成,努力使練習題精細、多樣、新穎,使練習教學走向豐富,走向深入,走向學生。
一、小題大做——使知識的理解走向深刻
教材中有的練習題相對簡單,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精細化改編。改編時要考慮單元教學的體系、把握本課時教學目標,更要從細微處入手,挖掘每一道練習題的功能,通過小題大做,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學精、學細。
如四年級上冊第53頁第8題“平均數”練習題,求誰平均每場的得分最高。為了讓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讓他們感受到平均數既是一組數據的整體反映,又受原始數據的變化而變化,體會平均數與總數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對這一題進行了改編:
師:不計算,猜一猜甲平均每場得分大概是多少?乙呢?說說你的想法。
生:甲平均每場得分比12分低,乙平均每場得分比12分高。把甲的第二場13分給第六場1分,那么有4個12分,第一場是7分,所以平均每場得分會比12分少。把乙第四場13分給第二場1分,那么有3個12分,第五場是16分,所以平均每場得分會比12分多。
(2)計算判斷,誰平均每場得分高?
生:甲: (7+13+12+12+11)÷5=11(分),乙:(11+12+13+16)÷4=13(分),11分<13分,乙平均每場的得分高。
師:為什么計算甲平均每場得分除以5,乙除以4?
生:上場場次不同。
(3)如果丙平均每場得分也是11分,估計他第三場得了多少分?
生:應該比11分多。因為9分和7分比11分少,所以第三場只能比11分多,平均分才能達到11分。
師:丙第三場到底應得多少分?
生:11×4=44(分),44-(9+11+7)=17(分)。
(4)填空:在橫線上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假設丙參加了第六場比賽:
如果第六場得分是11分,那么平均每場得分 ? ? ? ? ?11分,如果第六場得分是6分,那么平均每場得分 ? ? ? ? ?11分,如果第六場得分 ? ? ? ? ?11分時,那么平均每場得分大于11分。
師:這一題給你什么體會?
生:每一場次的得分都會影響到平均分。
(5)要使每場平均得分提高1分,那么第六場應多得 ? ? ? ? ? 分,為什么?
生:要比11分多得5分。因為平均得分提高1分,相當于每場都提高1分,1×5=5分。
改編由一問到五大問,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平臺。既有從總數到平均數的順向思考,又有根據平均數推斷總數的逆向思考,學生思維在順向與逆向的問題之間轉換,不斷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借題發(fā)揮——使思維的發(fā)展變得靈活
教材中的每道習題都有其獨特用意,但是受書面限制,呈現(xiàn)形式可能比較單一,這就需要教師挖掘其內涵,進行活用。教師要抓住教材重點和難點,圍繞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關鍵之處有針對性地設計開放性、多元化的練習題,激活學生思維,合理編排練習梯度,借題發(fā)揮強化練習,讓學生學實、學活。
二年級下冊“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第60頁想想做做,共有五題。如果教師按照教材的編排依次進行練習,會形成單調乏味的計算疲勞感和被動狀態(tài)。而且,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筆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可以對這些練習題進行升級,以促進學生形成口算技能,提升思維水平。于是在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的基礎上,教師對教材中的第3、4、5題練習題做了如下重組:
第3題:請說出下面算式的得數是幾十多。
54+14 ? ? ?6□+25 ? ? ?49+37 ? ? ?32+4□
其中,6□+25和32+4□兩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由于一個加數個位上的數不確定,這就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去分析不同的情況:當個位上相加不滿10,那么得數就是八十多,當個位上相加正好等于10,那么得數就是九十,當個位上相加超過10,那么得數就是九十多。
第4題:出示商店購物主題圖,玩具飛機每架37元,玩具汽車每輛42元,玩具輪船每艘2□元。
師:請小朋友根據線索:37+2□=6□(元),猜猜一艘玩具輪船可能是多少錢?你是怎么想的?
猜價格讓學生經歷了一次逆向思維,有效突破了進位的難點:根據得數6□,觀察兩個加數的十位上是3+2=5,判斷這是一道進位加法題,從而判斷出個位上7+□應該滿10,再來猜一艘玩具輪船的價格可能是多少元。
猜完,教師揭示一艘輪船的價格是29元。然后提出第二問,你喜歡購買哪兩樣玩具,共應付多少錢?
第5題:班級選拔跳繩運動員,有四名同學參加了選拔,成績如下表:
(1)你首先會選誰參加比賽?
(2)強強和軍軍,你會選誰參加比賽?你怎么想的?
(3)出示數據,計算四名運動員共跳了幾下?
這題的設計更加開放,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更加寬廣。特別是第二問,學生在選的時候,乍一看都會選軍軍,因為軍軍是四十幾加三十幾,而強強是三十幾加三十幾。但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如果三十幾加三十幾的個位上都是比較大的數,就有可能是進位加,那么得數也會是七十多;而如果四十幾加三十幾的個位上都是比較小的數,就有可能是不進位加,那么得數也是七十多,這樣一共的個數也有可能強強多于軍軍。最后公布數據,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強強一共跳了78下,軍軍一共跳了75下,果然強強比軍軍跳得多。
這樣的重組,始終圍繞著進位加這一重難點。但是形式多樣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開放了,有利于開啟思維的閥門。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扎實算法,發(fā)展數感,豐富經驗,逐步走向算理算法融會貫通。
三、大題小做——使應用的意識成為自覺
教材中的習題層次分明,要求明確。但有時,也因為明確而少了一點自覺意識。這時教師不妨來個“偷工減料”,把相關聯(lián)的練習題精選壓縮整合到一起,以大問題形式拋向學生,引發(fā)思維沖擊,讓學生在領悟方法和鍛煉能力中學通、學透。
以上是四年級下冊第38頁整理與練習第1~3題,屬于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練習題。如果按書上的習題進行教學,第1題學生會口算,第2題會用豎式計算,第3題會根據積的變化規(guī)律寫出得數,看上去十分順利。但是,學生活用口算、估算、豎式計算的意識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把這3題優(yōu)化組合成一組習題,進行如下整合:
出示:
14×300 ? ? ? ? 198×72 ? ? ? ? ?308×61
14×150 ? ? ? ? 580×19 ? ? ? ? ?40×201
師:如果想知道這些算式的得數,你會用什么辦法?
生1:豎式計算。
生2:有些可以直接口算,有些需要豎式計算。
師:你能找出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口算出得數的?口算出結果。
生:14×300=4200,40×201=804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4×300可以看作兩位數乘一位數14×3=42,得數后添2個0,40×201可以看作三位數乘一位數,4×201=804,得數后添1個0。
生:14×150也能口算出結果,等于2100,因為14×300=4200,150是300的一半,14×150的得數也是4200的一半。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先仔細觀察,再靈活運用計算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師:請你把剩下3個算式的得數從大到小排排隊。
198×72 ? ? 308×61 ? ?580×19
(師巡視,有的學生開始進行豎式計算,有的則很快排好順序了)
師:你怎么這么快就排好了呢?
生:我把198×72看成200×70=1400,把308×61
看成300×60=1800,把580×19看成600×20=12000,只要估算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得數大約是多少了。
師:你怎么會想到用估算呢?
生:因為只要知道得數的大概大小就能排出大小,不必要知道精確得數。
師:這道題告訴你什么經驗?
生:如果不需要精確的結果,那么可以運用估算快速解決問題。
師:想知道198×72的實際得數比1400多還是少,可以怎樣?
生:用豎式計算出得數。
如此整合,看似習題少做了,實則學生自主運用知識的選擇多了。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應用意識、思維水平是不同的,正是這些不同的表現(xiàn),在學生之間形成了思維沖擊,一部分學生獲得了成就感,一部分學生受到了啟迪,感受到了口算、估算、豎式計算的各自用途,也強化了自覺運用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