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惠星女士
她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yǎng)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畢業(yè)后,他們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wèi)生部長助理等要職。
這一家子的學霸,是不是你也感到了震驚,創(chuàng)造奇跡的全惠星女士,成為全球媽媽的典范?!都~約時報》評論她的家庭:“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華爾街日報》把她的孩子稱作“震撼華盛頓特區(qū)的第二代韓裔權(quán)利精英兄弟”。他們還是美國教育部選擇的“亞裔美國人家庭教育研究對象”。
她就是韓國的全惠星博士,前任耶魯大學教授,現(xiàn)任東巖文化研究所所長。曾獲得韓國國務總理獎、KBS海外同胞獎、美國康涅狄格州總督獎等榮譽。
她出生于1929年的首爾,本科就讀于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大二的時候以全額獎學金作為交換生去美國迪克遜大學學習社會學,后進入波士頓大學攻讀社會學和人類學雙料博士學位。
1960年,韓國發(fā)生四一九軍事政變,進入了長達27年的軍事統(tǒng)治。在這次政變中,全惠星身為外交官的丈夫被軍政府通緝,后申請政治避難帶著全家輾轉(zhuǎn)來到了美國。來到美國后,夫妻倆一起在耶魯大學教書,他們是耶魯大學首次聘請的亞裔教授。后來全惠星在美國成立了東巖文化研究所,該研究所致力于研究韓美文化差異和加強韓美之間的文化交流。
無論是作為學者還是母親,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全惠星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她的秘訣是什么呢?
家庭成員
父親——哈佛大學法學博士,1960年代韓國駐美國特命全權(quán)公使和駐聯(lián)合國代表
母親——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雙料博士。曾任耶魯大學教授,現(xiàn)任韓國東巖文化研究所所長
長女——哈佛大學畢業(yè),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xiàn)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長子——畢業(yè)于耶魯大學醫(yī)學院,曾擔任美國馬薩諸塞州衛(wèi)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xiàn)任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中學獲得美國總統(tǒng)獎。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哈佛大學畢業(yè)后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后又返回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后成為耶魯大學法學院首位韓裔客座教授?,F(xiàn)擔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克林頓執(zhí)政期間曾出任美國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quán)事務
二女兒——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xiàn)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客座教授,是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女性客座教授
小兒子——哈佛大學社會系畢業(yè)后,在波士頓美術(shù)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shù)學院獲得了美術(shù)學領(lǐng)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shù)碩士)
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全惠星說:“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我日恩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guān)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后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么認為。作為父母,關(guān)鍵在于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p>
媽媽要懂得發(fā)展自我
全惠星說: “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fā)自我。要想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一個家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p>
要想成為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并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恩愛的夫妻,更容易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互相尊重,會對孩子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當著孩子面吵架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長肯定會出現(xiàn)問題。
互相尊重中會產(chǎn)生忍耐力,這是夫妻相處時很重要的一點。遇到分歧,要懂得尊重和認可,嘗試用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粗暴地大吵大鬧。
全惠星的母親曾告訴她一句話: “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才會彼此珍惜?!彼匀菪窃诤驼煞蛴袪巿?zhí)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們這是父母之間差異造成的,要允許差異的存在,這樣對家庭有好處。
此外,妻子也要維護和樹立丈夫在家庭中的權(quán)威。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感情好的夫妻,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懂得聆聽孩子的心聲,并適當?shù)亟o予建議
全惠星的二兒子在醫(y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他馬上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計劃方案。但最后,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得到了。兒子覺得心里很不平衡,就給全惠星打電話。
全惠星說: “孩子,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當做你們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結(jié)果還沒有確定,你還有努力的機會。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研究項目有信心,那就接受結(jié)果吧。不要在背后抱怨,那無濟于事。去聯(lián)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被拒絕的理由是什么,再找機會說明你方案的優(yōu)勢。”
聽了母親的話,兒子特地去找了項目負責人,將自己的方案再次闡述。最終兒子拿到了更大的資助。
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了隔閡,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父母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應該反省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全惠星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fā)性的建議。
如果跟父母說心里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jīng)驗大做文章,昕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那怎么還能希望孩子愿意跟父母交流呢?
孩子喜歡有力量的父母。只有當父母了解孩子的世界,才有能力去幫助孩子,走進他們內(nèi)心的世界。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既要放低自己,同時也要抬高自己。放低自己是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面對他們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抬高自己是說,父母要善于把握方向,從更高遠更周到的角度給孩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指導。
父母是孩子的同行者,但同時也是孩子的燈塔,照耀前行的方向,讓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路。
在家里營造讀書氛圍
全惠星說:“無論在家里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不用強求他們?nèi)W,孩子們的眼里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并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為孩子做了一切有關(guān)學習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
有人曾經(jīng)問全惠星有什么特別的教育方式時,她說: “不要只培養(yǎng)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p>
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fā)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她的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
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nèi)心扎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xiàn)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這也是全惠星所提倡的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fā)生了。
讓孩子有個強健的身體
全惠星查閱歷史上的名人偉人,發(fā)現(xiàn)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這些非同尋常的大人物,都是身體非常強壯的人。沒有強壯的身體,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成為大人物。
為此,全惠星制訂了一系列“魔鬼訓練”計劃,讓孩子們每天堅持。當時,家對面是著名的尼爾斯湖。每天早晨天剛亮,全惠星就把孩子們從睡夢中叫醒。頂著寒風,孩子們開始了每天一次的3000米長跑。
此外,全惠星還要孩子們從事各項運動:攀巖、壁球、跆拳道,甚至舉重。孩子說,母親對我們進行的強化身體訓練,就像給身體里安裝了一臺超強馬力的發(fā)動機,使我們能夠長期工作而不疲倦。
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會用一些例子來告訴孩子們做個小人物生活會如何不容易,人生會如何痛苦,以此來激勵孩子們上進。全惠星非常反對這種做法。她的做法是: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她買來一本《林肯傳》讓孩子們閱讀。然后,全家開會討論讀書心得。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nóng)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nóng)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tǒng)。愿望,決定了這對父子人生的巨大差距。
她問道: “你們希望做林肯呢?還是做林肯的父親?”孩子們當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感覺辦不到。全惠星說: “美國沒有更多的總統(tǒng)位置來讓所有人去做總統(tǒng),但是,美國有眾多的議員職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輕人美夢成真。在其他行業(yè)也是一樣,都有足夠的位置在等待著成功者的到來。”
全惠星要求孩子們了解大人物,爭做大人物,但她并不要求孩子們非得做哪一種類型的大人物。她認為,在人生的舞臺上,孩子們是自己劇目里的主角,只有他們自己才最明白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家長只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去給孩子們規(guī)定某一個人生軌道。
所以,她的6個孩子,長大后都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了不同的專業(yè)方向。但不論他們選擇的是什么方向,由于他們在身體上,心理上,智能上,都具備了足夠的成功基礎,所以,最后取得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憶培養(yǎng)6個孩子的歷程,全惠星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要素。
來自家長和社會的硬性要求,只能使他們感到不適,或者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fā)展,或者誤判了他們的潛能所在,結(jié)果事與愿違。
家長最需要做的不是別的,而是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有一種極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為大人物的強烈愿望。做到這樣,天賦普通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