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珍
摘 要:教育是進行知識與文化傳遞的過程,語文學科教學包含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也包含了各類文化的精髓。其中的德育品質、心理健康的內容極具深意,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道德行為培養(yǎng)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易于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效果。文章主要對在聽障學生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結合聽障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心理特征進行研究,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在聽障生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聽障學生;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對策
聽障學生由于有聽力障礙的原因,其心理發(fā)育的速度和狀態(tài)較為特殊。同時很多聽障學生語言發(fā)展以及獲取知識信息的速度較慢,理解能力較差,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聽障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教師及時調整并采取科學的方法對聽障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一、聽障學生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
由于聽障學生在聽力方面的特殊性,會對其自身的語言溝通能力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這也就使得聽障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較差。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能夠促使聽障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獲得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精神陶冶;另一方面,對聽障學生健康的心理建設更具優(yōu)勢。這也就要求學校教師采取必要的措施,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健康的心理教育,使學生們能夠健康成長。
二、影響聽障學生心理發(fā)育的特征分析
聽障學生由于受到聽力損傷的影響,感知活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只能依靠手勢語言進行交流,因此聽障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存有缺陷,理解也不夠準確,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理解偏差特征,這極其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成長和心理狀態(tài)的平穩(wěn)。能夠引起聽障學生注意力的主要是視覺上的刺激,并且聽障學生在記憶上也具有十分明顯的記憶慢和記憶差的特征,而聽覺上的缺陷所導致的語言滯后性更是影響其心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其最為明顯的特征。
三、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以語文課文內容為中心構建視覺圖畫,引導學生思考
首先,教師自身要具有極強的自信,并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去影響聽障學生。其次,語文課程知識與內容具有極強的人文屬性以及文化內涵,也更加適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制作出具有明顯情感意境的語文教材內容影像或圖片,通過視覺效果去刺激聽障學生,使其建立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例如,著名音樂家貝多芬雖雙耳失聰,但沒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勇氣,通過在心理上和大腦中進行情境和音符的構建組成美妙的旋律,并一心追求音樂藝術的極致,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教師通過貝多芬的介紹能夠幫助聽障學生建立起自信心,使其能夠實現對自我心理的調整。
(二)以語文教學為載體,加強聽障學生與外界的溝通,實現健康心理建設
語文教學中包含了很多文化精髓和道德知識以及禮儀文明,教師可以采取課外實踐的方式加強聽障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組織學生以舞臺劇形式或與校外人士聯誼的活動形式進行交流能力的鍛煉,讓聽障學生能夠增強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并從中實現健康心理的建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正確的傳輸和引導能夠促使聽障學生保持正面的積極心態(tài),使其能夠實現正確人生觀的建立和心理狀態(tài)上的調整。但要減少聽障學生與網絡平臺過多接觸,網絡平臺上由于言論較為自由,并且在內容上無法做到有效篩選和限制,一些負面的內容容易影響聽障學生的心理成長。
特殊學校當中,語文學科其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綜合性與人文性。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將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夠有效提升聽障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育水平,緩解聽障學生在生活中的壓力。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掌握更多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從情感角度來增強聽障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其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使聽障學生能夠在語文課程學習當中不斷地成長,提高心理發(fā)育水平,并提升心理素質,最終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呂亞萍.特教學校聽障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1(1):77-79.
[2]由婧涵.高校聽障生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6,7(16):1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