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衛(wèi)紅
[摘要]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的思維由零散走向聚合、由膚淺走向深刻、由讀懂走向遷移、由對話走向思辨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思維能力;地圖式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 10-0039-02
時下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視學生對文本的品讀、理解、感悟,而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這不利于學生閱讀品質(zhì)的提升。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改變這種現(xiàn)狀,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由零散走向聚合
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信息搜集、內(nèi)容提煉概括等,讓學生的思維從零散走向聚合,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地圖式思維
地圖式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指閱讀路線的設置。在面對復雜的閱讀材料的時候,可以用魚骨圖、氣泡圖、樹形圖等多種思維圖式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以幫助學生找出文本隱形的路線,從而對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準確的概括、提取,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搭船的鳥》一課時,教師以地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把閱讀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一開始是天下著大雨,我們正好無奈地坐在船艙里;后來雨停了,看到船頭翠鳥時小作者產(chǎn)生驚喜的心情以及疑問;最后表達作者對翠鳥捕魚的贊嘆之情。這種地圖式思維,不僅使學生讀出了小作者的神情變化,而且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更清晰、高效。
(二)高速路口式思維。
所謂高速路口式思維就是指朝著一個大目標,有多個路徑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思維形式。運用到閱讀教學中,是指學生嘗試多種路徑,自主選擇閱讀形式來到達閱讀的彼岸。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帶刺的朋友》一文,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設計不同的詞串形式來幫助學生練習說話。
詞串一:帶刺的朋友、刺猬、棗樹;
詞串二:帶刺的朋友、黑乎乎、黑洞洞;
詞串三:帶刺的朋友、噼里啪啦、噗的一聲。
詞串一主要是讓學生從人物的角度來練習說話,詞串二主要是從小刺猬的樣子與它的居所來理解課文內(nèi)容,詞串三主要是從棗兒落地、刺猬掉地的不同聲音的角度來讓學生對事情經(jīng)過進行概括。這樣三種訓練形式,入口不同,都起到了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由膚淺走向深刻
(一)在情節(jié)細微處展開
在閱讀教學中,從文本的細微處人手,感知人物性格,探知作者情感走向是學生品味語言的有效途徑。在課堂上,教師要從文本的細節(jié)人手引領學生品讀感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的《曹沖稱象》一課時,教師先把教學的側(cè)重點放在“你眼里的曹沖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上,然后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曹沖是一個遇到事情愛動腦筋的孩子,最后還引導學生找出文本的細節(jié)之處,使學生對曹沖的人物形象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在表達用心處落實
文本中的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都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閱讀認知的突破。因此,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就表達的用心之處品味、咀嚼,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還是以《搭船的鳥》一課的教學為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著大雨,雨點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響。”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在“沙啦沙啦”的中間加上破折號,并讀一讀,體會這樣的改變有什么不同。這樣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情感,而且還幫助學生實現(xiàn)閱讀認知上的突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由讀懂走向遷移
(一)基于理解的遷移
理解,是閱讀思維的根基。理解性遷移是指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進行思考,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學習遷移的一種方法。
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的《葡萄溝》一文,有這樣一句話:“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痹趯W習“五光十色”這個詞語的時候,許多學生認為“五光十色”就是五顏六色的意思。對此,有的教師一帶而過,有的教師熟視無睹。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真正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圖片,讓學生明白“五光十色”不僅表示顏色多,而且還表示葡萄的數(shù)量多、充滿光澤、非常新鮮的意思。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而且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基于表達的遷移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等,其核心就是指要讓學生學會遷移、學會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遷移為原點,引領學生進行閱讀,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衣”字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組詞訓練。當?shù)谝幻麑W生說出“紅衣”的時候,不少學生會不經(jīng)思考地說出“黑衣、花衣、白衣”等詞。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剛才組的詞語都是跟衣服的顏色有關(guān)。那你能組成其他類別的詞語嗎?”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課堂上就有了“上衣、內(nèi)衣、衣領”等詞語的出現(xiàn)。這樣教學,不僅幫助學生豐富了詞語的積累,而且誘發(fā)了學生思維,激活了課堂,幫助學生形成了知識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由對話走向思辨
閱讀其實質(zhì)上是讀者與文本、作者、環(huán)境等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文本為載體,對文本進行質(zhì)疑與重構(gòu),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就主題思辨
探尋文本的主題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就文本主題進行思辨,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不懂就要問》一課,在學生讀完全文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就文本主題展開思辨:“課文為什么要以‘不懂就要問為題目?這篇課文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這樣就主題展開思辨,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就表達思辨
關(guān)注文本表達已成為時下語文教師一種無意識的教學行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就文本表達方面展開思辨,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的《寒號鳥》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故事中,你喜歡的角色是誰?不喜歡的角色是誰?為什么?你覺得寒號鳥會對自己的后代說些什么呢?”這樣教學,使學生真正融入文本,真切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語文知識的掌握,而且還應該關(guān)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要從多個途徑、采取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責編 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