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道德與法治課堂要樹立新的教學立意,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通過問題情境,學科教學與教育實踐相結合,構建既富有人文情懷,又有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的時代新人,從而將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落實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本文綜合考查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深刻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當下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反思與改進,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問題情境
一、 引言
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突出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核心素養(yǎng)聚焦學生品德和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有一定的道德感和法治意識,進而達到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同時,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學中,我們要以問題情境為載體,通過創(chuàng)設富有內涵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辯論、解決和實踐中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道德“實踐力”,增強法治“自覺性”,從而真正將學科素養(yǎng)轉化為成長的持久動能,這些是當下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 創(chuàng)設有溫度的問題,開啟教育
人們常說,成才先成人,成人必成才。這就說明,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指向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這既是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也是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教學價值取向。學生需要在一種自我認同的人文環(huán)境中尋找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并通過自問、他問和互問等來促進道德觀念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轉型。在這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要成為學生的道德引路人,就要創(chuàng)設富有溫度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切身問題的討論、追問和互動,找準問題切入點,并以“生命在場”的角度來反省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今后在人生道路中能自覺行動添磚加瓦。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構建生本課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鏈接學生生活的廣闊空間,并從教材的問題中找到切入點,幫助學生以情激問,以問促思,促進學生和教材對話、和生活對話,和他人對話,從而讓學生在分享互動中找到自我成長的精神坐標。教材所設計的問題要有溫度,要能觸動學生的精神和靈魂,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在問題交流中智慧成長,拔節(jié)向上。
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七上第七課《親情之愛》之“家的意味”框題,其中涉及“盡孝在當下”的話題,A和B兩位教師分別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A教師引用教材里“感動中國”的人物胡世國“割腎救母”的事跡,并借助視頻來播放,讓學生學習,學生看后小聲議論:胡世國的行為令人感動萬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啊,還有學生直接問同桌:“你能做到嗎?”,而B教師以重慶好人李超然“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到老”的事例和學生分享,有學生立即反應道:“這是我們家鄉(xiāng)人耶!”于是同學們都想讓他講講李超然的具體事跡,教師順時導學,借學生生成的體驗和情感,巧妙地營造了“活動”和“情感”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幫助學生在“感受愛”——“理解愛”——“回報愛”的心路歷程中接受愛的教育。
B老師突出了學生的“生命在場”,問題情境有“人情”味,事例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學習、體驗生活道德和法治的知識,既改善了當下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又調動了教學的氛圍,學生對法治知識的學習更加主動,樂于參與課堂問題的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僅如此,教師在課堂上用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意識到道德和法治就在我們身邊。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親近感。從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既鍛煉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又降低了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難度,讓教學變得更加簡單、高效、有親和力。教師借“家鄉(xiāng)好人”的主題情境開展學習活動,學生有話可說、有情想訴,學生的生活和教材的問題情境間自然產生了某種聯(lián)系。學生在問題討論中真切地感覺到要做“好人”,樹立從我做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學生也不會感到“壓力山大”,因為他們沒有“胡世國”式好人那種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因此,B老師沒有對學生“道德綁架”,學生才能真正主動打開心扉,將“孝親敬長”的種子內化于心。
三、 精設有厚度的問題,立足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要成為一個學生思考的王國?!焙椭R教學相比,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好的問題除了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師所設的問題要有豐富內涵,層次要分明,思維要呈現(xiàn)出一定的梯度性,從而讓學生善學善思,激發(fā)思維的火花。學生只在思考、辯論和交流中才能移情、共情和同情,從而促進思想、情感和道德的統(tǒng)一,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所有這些,都需要有厚度、高質量問題引領,旨在激發(fā)學生情感和思維的漣漪。不單單是這樣,一個有厚度、高質量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擁有去探究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和研究道德與法治的知識。
從上述AB兩位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胡世國的事例雖能讓學生產生情感波瀾,但若從思維厚度上來分析,有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該人物的視頻載體具有一定的渲染性,其文字表達和視頻剪輯的效果會讓學生的情感頓生高潮,視頻因此也具有一定的“道德”高度而肩負著深厚的道義存在,學生在此種心理環(huán)境下極有可能因生情而思想脆弱、極度敏感,但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容易缺席,被某種東西“框住”,所以思維應有的厚度就大大的減弱了,此時此刻的學生很難對教材材料進行深入解讀,對材料的問題關注度也會降低,這對培養(yǎng)學生有厚度的思維不利。學習是一個過程,此視頻可能讓教學缺少應有的過程性、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的參與性。相比而言,B老師能根據(jù)教學情境適時提出以下有厚度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發(fā)展和討論:(1)聽完李超然的故事后,同學們的心情怎樣?(2)李超然說:“你照顧我長大了,我陪你到老”請大家說說心中的真實感想。在現(xiàn)時代下,作為后輩,我們應該如何尊敬長輩?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lián)和遞進的。首先,問題具有一定的思維厚度,學生可以在討論、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孝敬長輩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次,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學生和教師都可追問,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將事例轉化成問題,將問題轉化成能力,再將能力轉化成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 巧設有維度的問題,指向教學
“勇于探究”是發(fā)展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十八個基本點之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之心,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安晃〞⒉晃ㄉ稀?,讓學生能在問題的引領下探索真知,形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設計和討論過程中的問題,要發(fā)揮學生的“首席”導師的角色,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探索問題,并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真實實踐,幫助學生深化思想認識,提升道德境界,涵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從而讓問題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走向深入的有效載體。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七上教材“增強生命的韌性”框題有關生活難免有挫折時,C老師釆用案例教學,以具體的人物事跡呈現(xiàn)給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樹立戰(zhàn)勝挫折的必勝信念。而D老師也釆用案例教學,但在案例分析后,適時切入了延伸問題:“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命經歷,說說如果挫折一旦無法避免,那我們又該怎么辦?”這時,學生暢所欲言,教室里的氣氛頓時變得溫暖起來。比較兩位教師,兩者皆有生成性表現(xiàn),但前者更多的是展示,而后者對課堂進行了適當?shù)耐卣购脱由欤荚诩ぐl(fā)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實踐探討,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見解,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從而有了更多富有價值的生成。誠然,在實踐生活中,有些困難往往不是學生能夠左右或解決的,因此,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要學會勇敢面對現(xiàn)實,甚至有時在挫折無法避免時,要學會帶著挫折前行,這就需要學生要學會笑對人生,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教師要基于現(xiàn)實和教材內容,敢于突破教材桎梏,設計多維度問題,讓學生分享問題解決智慧,形成問題解決策略,濃縮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即便挫折不期而遇,也能坦然接受、泰然處之,成為時代的接班人。
五、 結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教師要活化教材,突出以學生為本、以育人為綱的課堂理念,將問題營造、問題探討和問題解決融于育人情境中,培養(yǎng)出具有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干雄.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91-92.
[3]翁燦琳.提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探討[J].中學課程資源,2010(9):19-20.
作者簡介:
陳滿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長樂區(qū)鶴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