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凡
(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2)
新生兒黃疸是指出生28 d內(nèi)的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鞏膜、黏膜、皮膚黃染。黃疸一般7~10 d可以消退,也有部分患兒病情嚴重,需要進行針對性治療,否則易誘發(fā)膽紅素腦病,損傷大腦功能,甚至留下腦癱等后遺癥[1]。藍光照射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式,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母嬰隔離,還需對新生兒進行特殊照顧,避免體溫過高、損傷眼睛等。為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將茵梔黃口服液與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聯(lián)合應用治療新生兒黃疸,對其臨床療效及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展開研究,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山西省兒童醫(yī)院治療的72例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出生日齡1~15 d,平均(6.34±1.24)d;出生體質(zhì)量2.7~4.1 kg,平均(3.26±0.53)kg。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出生日齡1~13 d,平均(6.06±1.18)d;出生體質(zhì)量2.6~4.2 kg,平均(3.18±0.67)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足月新生兒存在鞏膜、黏膜、皮膚黃染的臨床表現(xiàn),血清膽紅素水平≥12.9 mg/d L。②母親孕期無特殊用藥史、無妊娠期合并癥。③新生兒出生時Apgar評分≥8分。④家長知曉本次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重度新生兒窒息者。②患有先天性代謝系統(tǒng)疾病者。③先天畸形者。④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者。
2.1 對照組 患兒血清膽紅素>12.9 mg/d L時,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將患兒放在藍光照射箱中,用黑布遮蓋眼睛和會陰部,每次照射3~6 h,之后間歇2~4 h,每日照射2次,治療3~5 d。同時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北京雙鶴高科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07)治療,每次口服5 mL,每日3次。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105),每次口服0.5 g,每日3次。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②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兒的T細胞亞群指標,包括CD4+/CD8+、CD8+、CD4+、CD3+。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兒的皮膚、黏膜、鞏膜黃染面積減退≥70%,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到3.4~17.1μmol/L;有效:患兒的皮膚、黏膜、鞏膜黃染面積減退40%~69%,血清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有所降低;無效:患兒的皮膚、黏膜、鞏膜黃染面積減退≤39%,血清膽紅素水平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jié)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35/36),高于對照組的83.33%(30/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黃疸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T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CD8+、CD4+、CD3+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4+/CD8+、CD4+、CD3+值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CD8+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黃疸患兒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表2 兩組黃疸患兒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CD4+/CD8+ CD8+(%) CD4+(%) CD3+(%)觀察組 36 治療前 1.76±0.15 21.83±1.31 39.21±2.24 58.73±3.72治療后 2.58±0.37△▲ 25.36±3.21 47.87±4.15△▲ 65.08±4.26△▲對照組 36 治療前 1.75±0.13 21.86±1.35 39.26±2.21 58.94±3.68治療后 1.96±0.21 23.07±1.94 42.79±2.86 61.15±4.03
臨床上,有50%~80%的新生兒會發(fā)生黃疸癥狀,通常在出生2~3 d時出現(xiàn),然后逐漸加重,7~10 d可自行消退,早產(chǎn)兒黃疸持續(xù)時間較長。新生兒黃疸有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兩種。黃疸的產(chǎn)生是由于新生兒肝功能尚在發(fā)育中,加之各種因素的影響,促使其體內(nèi)生成較多的膽紅素,增加肝臟代謝負擔,降低膽紅素轉(zhuǎn)運能力,使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皮膚、黏膜出現(xiàn)黃染表現(xiàn),可伴有輕微食欲不振[2]。若黃疸同時合并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敗血癥、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疾病,患兒容易患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過高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形成核黃疸,不僅會影響新生兒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還可能造成死亡。所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對黃疸新生兒的轉(zhuǎn)歸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黃疸患兒在常規(guī)藍光照射治療的同時,口服茵梔黃口服液、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能提升治療效果[3-4]。茵梔黃口服液屬于中藥制劑,藥物成分有梔子、黃芩、金銀花、茵陳等。研究表明,茵梔黃口服液對機體變態(tài)反應有抑制作用,可以減輕紅細胞溶血,促進酶合成,提高酶活性,加強肝酶系統(tǒng)功能,增強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合成和清除能力[5]。另外,茵梔黃口服液在機體蛋白、脂肪、糖、核酸的代謝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加速肝細胞再生,保護肝臟功能,促進膽紅素排泄,達到退黃效果[6]。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中含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可直接補充機體的益生菌,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失衡,干擾致病菌增殖,減少腸源性毒素產(chǎn)生,強化消化功能,加速合成日常必需的維生素,提升機體免疫功能[7]。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T細胞亞群指標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茵梔黃口服液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在清熱解毒、保肝利膽的同時,還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以加速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改善肝腸循環(huán)功能,提升免疫功能,更快消除病證,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