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珍
【摘?要】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部分,通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可以強化其知識儲備量,為小學階段學生后續(xù)的綜合發(fā)展做好基礎性準備。新的教育改革當中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視度越來越高,而大多數(shù)教師受到了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往往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難以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也缺乏較高的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以及綜合能力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本文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隨著當前階段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深入落實,強調了廣大知識傳授者應注重素質教育的實施,從多方面出發(fā)推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在強化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助力學生之后的綜合發(fā)展,這才是教育的根本,同時也是為社會輸入綜合型人才的重要前提。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生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且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引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能夠積累大量的知識。
一、構建閱讀教學情境
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打破傳統(tǒng)模式的束縛,并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教學情境主要是指教師根據(jù)具體的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綜合發(fā)展情況進行思考,構建出形象化、生動化的情景模式,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閱讀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參與閱讀學習活動,從而使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獲得質的提高。
例如,在進行《草船借箭》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本節(jié)課程當中的重點知識內容,筆者首先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的方式為學生們播放了《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相關影視劇片段,通過直觀的視頻、聲音等方式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視聽學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學生們也很快被影視劇中的視頻內容吸引了注意力,通過觀看相關的視頻內容,學生們也能夠了解到故事的經(jīng)過、發(fā)展等。然后,在觀看完相關視頻內容之后,筆者及時引導學生們結合課文展開了閱讀活動,在這種閱讀活動當中學生們有著較強的興趣,并且能夠更加積極自主的投入到閱讀活動當中,改善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枯燥單調的氛圍。這樣一來,通過這種良好的閱讀情境創(chuàng)建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并且實現(xiàn)了良好的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二、強化閱讀思維培養(yǎng)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廣大知識傳授者在教授學生基礎性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思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在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提高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綜合方面的發(fā)展。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化學生思維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當中可以進行自主思考與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從而為小學階段學生日后的綜合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在無形之中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進行《梅花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筆者在課堂中結合本文內容提出了:梅花是一種名花,但為什么說梅花魂呢?課題“梅花魂”與本文所記敘的五件事有什么聯(lián)系?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現(xiàn)外祖父對梅花的喜愛?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對梅花情有獨鐘?爺爺是讓媽媽管教好我的行為、還是思想?老人深情地說的那段話,其中哪幾句話點明了梅花的品格?外祖父保存這幅梅花是為什么?等問題。其次,筆者讓學生們在課堂中結合這些相關的問題展開了閱讀活動,促使學生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意識,進而強化了閱讀理解能力。
三、延伸閱讀教學資源
語文課本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是有限的,而閱讀是一個大量積累知識、不斷拓展文學素養(yǎng)的過程,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緊緊依靠課本教材中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那么不僅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同時不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從整體角度上來看,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鑒于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延伸閱讀教學的資源,通過課外多元的文章、讀物等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在潛移默化之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
例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整理了與圓明園相關的課外文章、讀物,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們閱讀了課文,要求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總結其中的關鍵知識點。其次,筆者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閱讀了相關的課外讀物、文章等,并且要求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比與課文中的相似之處,學生們在這種閱讀活動當中有著較強的探索欲望,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筆者應用這種方式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無形之中拓展了閱讀教學的資源,加強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探究,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模式,加強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思維、閱讀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從而有效實現(xiàn)良好的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克祎.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Z2):119-120.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06):160-161.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陽縣水頭鎮(zhèn)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