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文
摘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高等教育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chuàng)新富國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也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動力。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已成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大時代議題。世界一流學科是世界一流國家的重要品牌、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對于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雖然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先發(fā)內生型的古代高等教育體系,但也經(jīng)歷了坎坷的后發(fā)外生型的近代高等教育變遷,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學科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的重大夢想之一,也是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助力中國“和平崛起”的重大舉措,更是在“兩個一百年”內加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及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核動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不足之處;展望分析
1 引言
高等教育學研究彰顯中國特色,就必須堅持中國立場。不管國外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學,我國始終堅持學科的立場,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突出其學科性、科學性,重視理論體系的建構,這本身就是中國立場。在高等教育學學科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立足于“中國立場”,不論是理論體系的建構還是研究方法的選擇,都應該緊密結合共和國高等教育的實際,結合共和國的國情,這樣研究出的結論才具有中國特色,才是中國的高等教育學。教育學學科的發(fā)展歷史告訴我們,過分依賴他國的教育理論給中國教育實踐帶來不少的消極影響。
2 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中的不足原因分析
2.1 學科不足的制度分析
高等教育學的制度性危機,指向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外部制度建設,來源于外部社會影響因素與該學科的匹配程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學在沒有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之前,獲得了國家的支持,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我國高等教育學的誕生并不是由于內部知識系統(tǒng)的完善,而是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即使到了當今時代,其發(fā)展仍然嚴重依賴外部學科制度,就會“沉溺于現(xiàn)實需要以及受到過多外部力量的干預”。
所以國家學科政策的調整,勢必會影響其發(fā)展。如果這種制度性保障出現(xiàn)缺位,學科就會面臨危機,即制度性危機。政府的干預在中國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而高校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權,甚至有學者將政府比作高校的“保姆”。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這項新的戰(zhàn)略戰(zhàn)策要求各個大學“扎根中國大地,遵循教育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雙一流”建設啟動后,教育部對“不利于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規(guī)范文件進行了專項清理”。
但由于“雙一流”建設的資源分配模式是“學科捆綁式”,即按照各高校擁有的一流學科建設數(shù)量來傾斜分配資源。因此所有的雙一流高校為了達到國家對于“高水平學科”的要求、獲取國家的資源支撐,開始對可以預見的將來不能或不可能入圍一流學科的弱勢學科進行“外科手術式”調整,而在各個學科之中,作為軟學科的高等教育學,必然成了各個高校的第一選擇。更重要的是,撤掉這門學科不僅不會對高校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也能凸顯優(yōu)勢學科,為學校爭取“雙一流學科”的名號。
2.2 高等教育學的內部因素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等教育學的學術性危機于其不符合傳統(tǒng)經(jīng)典學科的界定有直接的聯(lián)系,即一個學科必須擁有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如果高等教育學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則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危機將會不復存在;反之,如果高等教育學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高等教育學的危機將會一直存在。
高等教育學的局限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首先學科視域狹窄;其次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擁有嚴謹?shù)膶W科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學雖為一門應用性學科,但無法指導實踐活動;高等教育的學術危機緣于其學術品性的缺失,學術品性是指一個學科所堅守的核心價值,當一門學科失去了自身的學術品性,也就失去了價值屬性。
2.3 受到“有為才能有位”觀念的支配
有為即有用,是高校支持建設高等教育學的出發(fā)點,各個高校均對高等教育學“寄予厚望”,既希望它可以成為一門學科,能夠立足現(xiàn)實問題總結發(fā)現(xiàn)高等教育規(guī)律從而協(xié)助國家或政府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而且要求高等教育學為高校自身的改革發(fā)展服務,并為提高本校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素養(yǎng)做貢獻。要想通過“工作研究”來服務學校各方面的改革和發(fā)展,研究者必須深入了解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獲得大量詳實的資料進行行動研究,而從事校本研究則會面臨重重行政上的阻礙和限制,這就導致研究者無法獲取有效的資料。于是很多研究者開始逃避責任,轉向對政策的解讀,但是我國對于政策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文字解讀,很少深入挖掘,導致政策研究和實際操作互相分離。
另外,每個學校領導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治理體系,幾乎沒有人會吸納高等教育研究者所提供的建議。種種因素導致人們對高等教育學期望過高,而紛紛認為高等教育學“無用”,增加了被撤并的可能。
3 當前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發(fā)展展望與結論研究
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高等教育學在40年里經(jīng)歷了萌芽、初創(chuàng)、深化、成熟等階段,而學科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著矛盾,即使同一階段的不同方面也會存在著不同的矛盾,但這些矛盾不僅僅會給高等教育學帶來學科危機,也會幫助高等教育學不斷發(fā)展。
比如在學科初創(chuàng)時很多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學只是教育學的一個子學科,無需專門進行研究”,在這樣的反對聲中,潘懋元先生等第一代高等教育研究者另辟蹊徑,選擇走“群眾化路線”,從教育學之外另拉了一支隊伍,以各院校的高教研究所或高教研究室(以下統(tǒng)稱“高教所”)為陣地創(chuàng)建了高等教育學??梢哉f學科危機與學科繁榮相伴隨而存在,我們應當理性的看待高等教育學的危機,不盲目悲觀、不過分樂觀。
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實行高等教育學科建制,在國外則以高等教育研究存在,這在過往的人類學科分類建設實踐中還從未有過。潘懋元先生等用超凡的勇氣探索和突破教育學科建設的藩籬,后人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實踐和發(fā)展高等教育學,強化其學科內涵、專業(yè)標準和課程體系建設、開創(chuàng)高等教育活動史等新分支領域并構建新方法論。
4 結語
總體來看應用研究占了上風。因為實踐是第一性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高等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也是立足實踐的,失去實踐依托的理論是空洞的、無價值的。但是,僅有實踐的熱情是不夠的,學科建立與發(fā)展要立足實踐,但又要高于實踐,是對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概括,是對具體的抽象。只有把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緊密結合起來,相得益彰,二者才能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1).
(作者單位:江西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