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總爆發(fā)”——理解義和團運動的一個視角

      2020-04-05 18:50:51趙加軍金飛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新視角新教材

      趙加軍 金飛

      關鍵詞 義和團運動,新教材,新視角,原因與結(jié)果

      中圖分類號 G6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05-0048-06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舊課標”)沒有提到義和團運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以下簡稱“舊教材”)也僅僅以課文小字內(nèi)容形式呈現(xiàn)。但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和教育部統(tǒng)編新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新教材”)中,義和團運動均占據(jù)了較大篇幅。如何落實新課標和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這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本文擬就新教材“八國聯(lián)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一課,從新舊教材對比著手,以求更好地理解統(tǒng)編新教材的新表述和新導向。

      一、統(tǒng)編新教材對義和團運動的新表述

      新舊教材在標題設置、正文安排、教學輔助環(huán)節(jié)設計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新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義和團運動有新的表述。

      1.關于義和團運動的爆發(fā)原因和爆發(fā)地

      新教材在導言中明確提到:“在某種意義上,義和團運動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fā)”,并在教材正文中提到義和團運動爆發(fā)于19世紀末。顯然,新教材注重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時段角度分析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注重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前后貫通的角度看待義和團運動的前因后果。新教材的表述也與新課標要求相一致:“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fā),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步驟?!倍f教材僅僅認為義和團爆發(fā)于甲午戰(zhàn)后。

      新教材認為義和團起源于山東和直隸一帶。而舊教材引入了一首民間歌謠“義和團,起山東”,認為義和團僅起源于山東。教材的變化是與學術(shù)研究新成果相一致的,如林華國教授指出,從起義的地點來看,“冠縣十八村在行政上雖屬山東省管轄;但在地理位置上是孤懸于直隸地域內(nèi)的一塊飛地;同時還要看到,起義隊伍活動的地區(qū)除冠縣十八村外”,還包括直隸的一些村莊,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直隸東南部義和拳斗爭的總規(guī)模并不亞于山東”,因而他認為,“直隸省和山東省一樣,都是義和團運動的發(fā)源地”。①

      2.關于清朝統(tǒng)治者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通過梳理新教材,可以總結(jié)出清朝統(tǒng)治者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過程:剿滅—安撫—剿滅,政府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影響著義和團運動的興衰。義和團原本是反清的秘密結(jié)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清政府奉行剿滅的政策。后來由于西方偏袒維新派并阻撓慈禧的廢帝立儲計劃,“導致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殺轉(zhuǎn)向招撫和利用”,實際上,義和團是“慈禧及后黨集團與西方列強對抗中可以利用的一張牌”。②在統(tǒng)治者的默許下,義和團運動迅速壯大。新教材還提到清朝統(tǒng)治者如何利用義和團:“清政府利用義和團和清軍對教堂和使館區(qū)侵略者的義憤,鼓勵他們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qū)。”進而認為這種做法“使清政府在政治上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為避免列強歸罪于慈禧,面對義和團法術(shù)的失靈,清政府在倉皇逃離之際痛下殺手,下令絞殺義和團,并無恥地請求八國聯(lián)軍“助剿”。最終,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zhèn)壓下失敗。

      3.關于義和團的迷信色彩與戰(zhàn)斗口號

      新教材沒有回避義和團的歷史局限性,明確提到義和團帶有迷信色彩:“相信刀槍不入、降神附體等,這些落后因素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鎮(zhèn)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苯滩牡谋硎鲇兄趯W生理解為何義和團迅速走向衰亡,誠如張鳴教授所言,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術(shù)除了能適當鼓舞人心外,在戰(zhàn)時“幾乎是一無用處”。教材的表述也有助于學生理解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那時的中國人會對一種原本子虛烏有的事情如此的虔信,而且是舉國若狂的虔信,其實是不能簡單地用中國人愚昧、落后和迷信來解釋的……‘刀槍不入的神話之所以如此流行,當然前提是中國老百姓畢竟是有相信神話的傳統(tǒng)”。①甲午戰(zhàn)后的社會狀況更是加劇了社會的絕望情緒。無法解決的現(xiàn)實狀況,只能通過這種“神話”來排解。

      新教材還介紹了義和團比較落后的戰(zhàn)斗方式和戰(zhàn)斗口號:“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新教材對“滅洋”口號的積極性進行了闡述,認為“‘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實際上表達了底層民眾的呼聲”。同時也提醒學生注意,“滅洋”也體現(xiàn)了義和團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口號也存在局限性,表明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為清政府鎮(zhèn)壓義和團埋下了伏筆。

      4.關于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新教材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在爭取民族獨立、粉碎列強分裂企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課后知識拓展欄目中,還有“侵略者眼中的中國與中國人”一題,從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拳亂筆記》中摘錄了數(shù)百字,呈現(xiàn)了外人看中國的視角:“我們不僅要時時自我反省,有時也要看看侵略者是怎么看我們的。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當時在一份報告中寫下的這段話,就發(fā)人深?。褐袊幕谒陌倌暌郧?,常有若干方面比較歐洲為優(yōu)。但自彼時以后,遂成停頓不進之象?!覕?shù)世紀以來,未有外敵嚴重壓迫,以致養(yǎng)成一種不能戰(zhàn)爭之民族。……但吾人在此卻有一事不應忘去者,即中國領土之內(nèi)……共有人口四萬萬,均系屬于一個種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異而分裂……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則余相信中國前途,尚有無窮希望”。這種編排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義和團運動對于推動民族覺醒的歷史貢獻。而舊教材僅僅介紹了義和團運動的發(fā)起與廊坊阻擊戰(zhàn),至于后來發(fā)展得怎么樣、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什么意義則并沒有介紹,不利于學生對義和團運動形成正確的認識。

      教材的變化是與學術(shù)研究新成果相一致的,如王先明教授認為,義和團運動是近代民族抗爭運動的歷史起點,推動了民族覺醒,還“以其愚昧的壯烈和失敗的慘烈,成為近代中國民眾的民族抗爭運動由傳統(tǒng)走向近代的歷史轉(zhuǎn)折”。從民族意識轉(zhuǎn)向的角度看,義和團運動應當屬于“現(xiàn)代化運動”的內(nèi)容之一,因此我們不能認同“將義和團與現(xiàn)代化簡單對立的觀點”。②

      二、用原因與結(jié)果的新視角

      講授義和團運動

      因為新課標明確提到,“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f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試圖圍繞“總爆發(fā)”這個點展開教學設計,借助原因與結(jié)果的視角講授義和團運動,嘗試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著手:“總爆發(fā)”的原因——“總爆發(fā)”的表現(xiàn)——“總爆發(fā)”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前后貫通的角度全面看待歷史發(fā)展的邏輯。

      環(huán)節(jié)一:“總爆發(fā)”的原因

      1.民眾生計艱難

      材料1:(義和團)成員多系貧苦農(nóng)民、傭工、赤貧無產(chǎn)者、黃河一帶拉船為生者、渡口撐船者、排水為生者、趕腳驢者、木匠、修傘者、廚役、賣燒餅者、賣饃饃營生者、販賣筆墨者、賣竹筷者、賣紅煙者、賣水煙者、習染坊生意者、開鐵鋪者、開客店者、已革糧書、營勇、文生教讀者,還有眾多饑民。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①

      通過閱讀上述材料,學生很容易看出義和團團民多數(shù)是底層民眾。他們之所以走上暴力抗爭這條路,是因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遭遇了嚴重威脅。伴隨著通商口岸的開通,中國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逐步解體,外國商品涌入和經(jīng)濟轉(zhuǎn)型對民眾生計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特別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使得民眾的生活“比過去更糟糕,舊式手工業(y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失業(yè)人口急劇增加”,再加上天災人禍,使得“哀鴻遍野、民不聊生”。②

      民眾生計非常困難,他們發(fā)現(xiàn)根源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所以民眾對帝國主義的憤怒情緒不斷加劇,終于在1900年全面爆發(fā),推動民眾萌生出一種反對外來侵略的自覺意識,“這種意識溝通了不同的階層、不同的職業(yè),支配了成千上萬人。于是,當義和團由山東進入直隸,由鄉(xiāng)村進入城市之后,便燃成燎原之火”。③

      2.民教沖突

      材料2:教士享有治外法權(quán),故而無所顧忌,恣意妄為;而不法教民則倚仗教會的庇護,抗官欺民,橫行鄉(xiāng)里……每逢案發(fā),(朝廷)輒貶革當?shù)毓賳T,屠殺反教群眾,賠償教會損失,并再三下令保護教會……以犧牲國家權(quán)益和尊嚴來換取“中外相安”。

      ——夏春濤:《教案史話》④

      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明顯,在一些人看來,“上帝至尊的教義及其對多神觀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僅觸犯道教和佛教,而且直接踐踏了儒學真義;形成于西方民俗和歷史中的布道、洗禮、懺悔儀式,在具有另一種民俗和歷史的中國人眼里卻是全無神圣意義的傷風敗俗之舉”。⑤據(jù)材料2也可看出,西方傳教士憑借不平等條約,充當了帝國主義侵略的幫兇,面對民教沖突,清政府也無法采取有力的措施妥善解決。此外,一些地方“資源緊張、民風強悍以及社會關系復雜”,⑥容易出現(xiàn)群體性事件,民教矛盾不斷激化導致底層民眾奮力抗爭,維護自身權(quán)益。

      3.自然災害

      材料3:老百姓非??蓱z。將近一年時間里滴雨未下。土地荒蕪,根本無法開耕,莊稼也種不上,地太干太硬。其結(jié)果是,許多中國人無事可做,陷入了饑餓、不滿和絕望狀態(tài),他們……愿意加入任何組織……現(xiàn)在終于開始下雨了,如果大雨持續(xù)不斷,我認為我們就再也聽不到“義和團”了。

      ——柯文:《歷史三調(diào):作為事件、

      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⑦

      上述材料出自美國駐華公使的一份函件,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幫助學生從天災的角度理解民眾的絕望心態(tài)。

      相比洪災,旱災會帶給民眾極大的心理壓力——“旱災連續(xù)的時間越長,這樣的問題就越迫切:什么時候下雨?干旱什么時候結(jié)束?它會結(jié)束嗎?”⑧“隨著干旱的不斷延續(xù),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絕望,煩躁和焦慮的情緒很容易在最后演變?yōu)榇罂只??!雹傩陆滩牡牟牧涎凶x中有義和團運動揭帖,其中有“天無雨,地焦旱”,可見旱災確是義和團運動的誘因之一。

      4.統(tǒng)治者的錯誤引導

      材料4:戊戌政變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廢黜光緒的計劃遭到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xiàn)。這些守舊派本就堅決反對“西學”,現(xiàn)在更加痛恨“洋人”,但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便想依靠義和團的“民心”“民氣”……慈禧相信義和團的各種“法術(shù)”真能刀槍不入、打敗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的洋人,于是決定用義和團來殺滅“洋人”,達到廢立的目的。

      ——雷頤:《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②

      閱讀上述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慈禧縱容義和團圍攻教堂,沖擊洋教,客觀上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提供了借口。因此,清朝守舊派,尤其是最高統(tǒng)治者要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承擔一定責任,因而,“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既是列強悍然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又是清廷中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出于個人和集團的私利、肆意玩火而招致戰(zhàn)禍的一場戰(zhàn)爭。對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慈禧等人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③

      環(huán)節(jié)二:“總爆發(fā)”的表現(xiàn)

      1.義和團斗爭范圍:聲勢浩大、席卷全國

      材料5:在數(shù)月之內(nèi),(義和團)斗爭的烈火從北京、天津蔓延到整個華北、東北等周邊地區(qū),并跨過長江、燃至南方各省,形成燎原之勢,將近代反洋教運動推向了最高潮。

      ——夏春濤:《教案史話》④

      義和團運動甫一開始,便得到了全國民眾的廣泛響應:“京畿東南各屬,一倡百和,從者如歸。城市鄉(xiāng)鎮(zhèn),遍設神壇,壇旁刀戟林立。”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義和團運動蓬勃發(fā)展的1900年,維新志士唐才常策動了自立軍起義,“但并未形成牽動全局的浪潮”,孫中山則組織了惠州起義,但起義的硝煙“升起在廣東一隅,又消散在廣東一隅……沒有突破歷史的臨界點”,而義和團運動則“影響全國而震撼中外”。⑥

      2.義和團斗爭方式:用落后武器英勇抗爭

      材料6:指出愚昧并不是為了嘲笑愚昧。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zhí)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huán)、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在這個過程里,愚昧會升華為悲壯。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⑦

      面對天災人禍,下層民眾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尋求出路:“舊的生產(chǎn)力只能找到中世紀的社會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紀的精神武器和物質(zhì)武器?!雹噙@就是依靠落后武器以及迷信思想去抗爭。華北地區(qū)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加速了義和團運動的傳播:“義和團所降所請的神祇都是老百姓心目中武藝高強的英雄好漢,他們來自民間戲曲、小說,特別是《封神演義》、《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中的人物……這些人物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雹?/p>

      由于力量對比懸殊,義和團團民傷亡慘重,但他們一直在英勇抵抗。聶士成犧牲后,義和團還在堅持抵抗。一名俄國記者寫道:“每一次齊射之后,我們都聽到了刺耳的號叫聲,只見紅燈掉落了,潰散了,熄滅了。但是團民們?nèi)匀粨]舞大刀長矛,高喊‘義和拳!紅燈照!。向車站前進……走在前頭的小孩子舉著大旗,上面寫著‘義和團三個大字……一排子彈射過去,大旗倒下了,又舉了起來?!雹膺@并非是作無謂的犧牲,而是表明:中國不會滅亡!

      3.義和團斗爭對象:反對一切洋事洋物

      材料7:義和團“最惡洋貨,如洋燈,洋磁杯,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后快”?!伴e游市中,見有售洋貨者,或緊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毀物殺人”……他們不認識帝國主義,卻認識洋人洋物,于是,所有的外來之物都成了痛苦的原因。以排外主義反帝,波及輪船、鐵路、電線、機器、洋學堂、洋裝書、洋話、洋服。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①

      聯(lián)系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甲午戰(zhàn)爭《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所引發(fā)的后果,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到那時的基本情況,學生很容易感受到,中國遭遇的民族危機持續(xù)加劇,民眾受到的迫害不斷加深,以致武裝“滅洋”的口號代表了多數(shù)人的呼聲,“‘滅洋作為一個口號引人注目地同時出現(xiàn)于中國南北,表現(xiàn)了民眾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的深化……這個口號已經(jīng)超越了個人命運、家族命運、鄉(xiāng)土命運”。②但“破產(chǎn)小農(nóng)和手工業(yè)者歸復自然經(jīng)濟的強烈愿望又使他們的眼界無法越出中世紀”,③以致他們反對一切外來事物,客觀上展現(xiàn)了義和團運動的某些非理性特征。

      環(huán)節(jié)三:“總爆發(fā)”的影響

      1.客觀上打亂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步驟

      材料8:此外更有一事,亦復不應忘去者,即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至于中國所有好戰(zhàn)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于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

      ——瓦德西:《瓦德西拳亂筆記》④

      盡管很多義和團團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們的英勇抗爭極大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的囂張氣焰,客觀上使列強分裂中國的企圖徹底破滅。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也肯定了義和團的光輝地位,他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蘊藏的中華民族的無限生機,認為《辛丑條約》并不會讓中華民族完全沉淪:“種種懲罰性的措施能有用處嗎?在殉道者的血液中難道不是有一種象不死鳥一樣的力量嗎?……終有一天繩索將被切斷,塞子將從瓶口飛出去?!焙盏律踔链竽戭A測:“今天的這段插曲不是沒有意義的,那是一個要發(fā)生變革的世紀的序曲,是遠東未來歷史的主調(diào):公元2000年的中國將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國!”⑤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有充分活力的,12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jīng)堅實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

      材料9:天主教勢力演變?yōu)橐还勺笥业貐^(qū)政治格局的勢頭被遏制……義和團極其激烈的反洋教方式,瞬間產(chǎn)生了強大的震懾力,擊破了一些中國教民假借洋人以自固的心態(tài),阻止了中華民族的分裂,阻止了社會走向兩極對立。民族心理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產(chǎn)生了洋人、外人不可恃的心理……義和團實際終結(jié)了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對中國進行的宗教殖民主義活動。

      ——吳寶曉:《京畿義和團運動研究》⑥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堅船利炮”的庇護下,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肆無忌憚的文化侵略。義和團運動之前,直隸地區(qū)有教民4萬多人,“4萬多天主教徒,在傳教士的帶領下,通過跨州縣聯(lián)合行動的方式,完全可以形成一股蠶食鄉(xiāng)村社會的蝗蟲一般的進攻性力量”。⑦義和團運動之后,民教矛盾日趨緩和,傳教士的囂張氣焰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遏制,國人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不斷通過自身努力尋求國家出路。

      3.推動國人救國思想的轉(zhuǎn)變

      材料10:當清廷也像當年洪、楊那樣提倡“子不語”的怪力亂神時(即其行為已類洪、楊),多數(shù)士人便不再以為清廷可救亡和振興中國……(朝廷)在思想層面既不能維持中國“正學”,又不能接受新學,實不能救亡故亦不足恃……朝廷不可恃的結(jié)論自然導致反滿革命的行為趨于“正當”,一些原來還希望清廷能實行改革的士人開始轉(zhuǎn)向革命,章太炎就是個明顯的例證。

      ——羅志田:《從異端走入正統(tǒng)的“子不語”:

      庚子義和團事件表現(xiàn)出的歷史轉(zhuǎn)折》①

      義和團的迷信色彩推動了其力量的發(fā)展壯大,同時,迷信色彩也加速了其衰亡:“由于參與者都能成為神,都具有平等的地位,由宗教產(chǎn)生權(quán)威領導運動的可能性在義和團運動中就變得不可企及了,這是義和團運動組織薄弱的一個原因。當八國聯(lián)軍用武力大肆鎮(zhèn)壓時,義和團運動便如一盤散沙,潰瀉千里,很快就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了?!雹诹x和團的迷信色彩也使得反迷信思想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成為晚清時期反迷信思想的一大動力。當時的報刊輿論積極撰文反對義和團迷信,開展破解迷信的思想啟蒙運動,“正是基于對義和團‘倡亂的反思,‘反迷信話語才得以形成前所未有的聲勢”,使得“‘反迷信話語盛行于20世紀初年”。③

      義和團反對外來侵略的勇氣值得肯定,但其愚昧性亦不容忽視,也為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簽訂《辛丑條約》提供了借口,進而使中國在深淵中陷得更深。因為腐朽和無能,清政府的號召力急劇下降,最終民眾對政府喪失信心,進而通過革命的方式尋求民族出路:“‘自亡清義和團之變,而革命黨始興。革命代表了民主共和對封建專制的歷史否定?!雹?/p>

      “原因與結(jié)果”的概念是認識歷史的有效視角,“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xù)、繼承與發(fā)展、原因與結(jié)果,建構(gòu)歷史發(fā)展的前后聯(lián)系,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⑤歷史是一個前后貫通、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要讓學生認識到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義和團運動既是中國社會不斷沉淪的結(jié)果,又是中華民族奮勇自救的原因。正確客觀地認識義和團運動是本課教學重要的題中之義。

      【作者簡介】趙加軍,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歷史特級教師,蘇州市教師發(fā)展中心特聘專家。

      金飛,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南環(huán)實驗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湉湉】

      猜你喜歡
      新視角新教材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特別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體現(xiàn)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師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課本之中的“樹”
      擔當意識:歷史新教材滲透不可或缺
      教書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專輯出版
      地理教育(2019年11期)2019-11-07 11:45:10
      PPE行業(yè)新生代的新視角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10
      馬云的新視角
      當代貴州(2018年21期)2018-08-29 00:47:16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養(yǎng)史料實證意識
      新視角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30
      新視角
      都市麗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2:58
      武宁县| 准格尔旗| 绥滨县| 罗平县| 玉田县| 乌拉特中旗| 梁河县| 巴东县| 台江县| 贵南县| 南涧| 合阳县| 苍南县| 潮安县| 四川省| 荣昌县| 年辖:市辖区| 台湾省| 襄汾县| 南宫市| 政和县| 玉树县| 泉州市| 株洲县| 吉首市| 宣恩县| 盐城市| 金塔县| 雷州市| 平阳县| 宁都县| 安远县| 大方县| 山东省| 德保县| 上饶市| 江安县| 宜丰县| 鲁甸县| 基隆市|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