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景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自主探究學習已經成為教學課堂上的主要學習方式?!叭龢嫽印苯虒W模式就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引導學生充分地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并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本文簡單概述了“三構互動”教學模式,重點從兩個方面談論了小學數學“三構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三構互動 教學模式 實踐策略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了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在課堂上立足于學生實際優(yōu)化教學設計,將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討以及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诖?,小學數學課堂引入了“三構互動”教學模式,現(xiàn)如今如何合理應用“三構互動”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最為關注的一項問題。以下就是筆者就此的分析與論述。
一、“三構互動”教學模式概述
“三構互動”是指從立體空間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教材實際,合理規(guī)劃教學方案,優(yōu)化教學流程,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分析并討論所學知識,進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三構互動”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即預構、導構以及自構。預構環(huán)節(jié)以準備為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新穎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快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導構環(huán)節(jié)以引導為主,是指教師在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合理應用下,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并探究數學知識,并學會熟練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自構環(huán)節(jié)以內省為主,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科學且有效地設計練習題目,使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并重新構建對新知識的認知體系,達到鞏固課堂知識、創(chuàng)新“反思”知識的目的,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小學數學“三構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1.突出主體地位,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三構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合理應用主要是凸顯學生的地位,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使小學數學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禁錮,逐漸重視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意義[1]。以三年級《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在“三構互動”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下,展開了如下教學設計:
(1)預構——以情景教學法為主。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以問答的方式使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所有圖形,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個邊,并且正方形的四個邊長度相等。其次教師合理利用了投影儀、計算機等現(xiàn)代信息設備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操作動態(tài)地演示長方形與正方形對折的過程,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其特點。并鼓勵學生按照視頻演示自己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對折的意義。再次,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出“軸對稱”的概念,使學生初步了解能夠沿著一條線對折,并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2)導構——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學生的對新知識與新概念的理解程度,布置教學任務。第一任務為要求學生發(fā)散思維,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看哪位學生能夠想出來的圖形最多,在這一任務地驅動下學生回答出蝴蝶、楓葉、剪紙、羽毛球拍……第二任務為要求同桌之間兩兩討論,分析之前所學過的圖形到底屬不屬于軸對稱圖形,若屬于找出其有幾條對稱軸,若不屬于說明為什么。這一任務驅動下,學生通過利用直尺畫圖、裁剪圖形的方式展開分析,最終發(fā)現(xiàn)原來對稱軸不僅僅是一條,也可以是多條,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對稱軸分別有2條、4條,而平行四邊形不屬于軸對稱圖形,因為沒有一條線可以使其完全重疊。
(3)自構——以優(yōu)化課堂練習為主。經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已經充分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教師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設計并優(yōu)化課堂練習。先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設備帶領學生回顧課堂,鞏固知識,并播放幾張圖片使學生判斷。再開展課堂活動,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設計出一幅獨特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利用學習文具開始繪制,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能力。
2.探究互動關系,建構合作教學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三構互動”教學模式下的主要教學理念,教師應當探究生生互動的關系,在課堂上使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數學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合作式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的合理分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保證每一組成員的活躍性以及學習能力[2]。以《長方體的體積》教學為例,教師首先遵循學生對長方體的認知展開預構,在學生理解面積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識,拋出“如何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問題,并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設備將一個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劃分為多個完全相等的小正方體,使學生明白可以以此方式計算正方體體積,再以學生們所在的教室為主體,使學生明確本堂課要重點探究的數學知識。其次,在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展開導構,讓學生小組內部討論體積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利用輔助工具——多個小正方體進行模型搭建,小組內部分配好搭建模型、明確數量、記錄數據等任務,通過內部談論得出與其長、寬、高都有關系的結論。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記錄的數據,發(fā)現(xiàn)其關聯(lián),得出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乘積相等的結論。最后,在以上兩環(huán)節(jié)完成的基礎上展開自構,利用教學工具驗證學生得出的結論,并通過動態(tài)轉換使學生分析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得出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再以綜合性習題為主鍛煉學生公式的應用能力,進一步加深理解,快速地解答數學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三構互動”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理解“三構互動”教學模式,并從多個方面做起不斷優(yōu)化并完善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自由。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偶偉國.理解數學不失本性——有感于“余弦定理”的一課三構[J].中學數學月刊,2010(07):19-20.
[2]盧春梅.構建陽光課堂實施三構互動式教學[J].課程教學研究,2013(0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