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峰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開始重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備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成為學校及教師的首要任務。在小學語文課上,需通過優(yōu)化教學路徑,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便增強學生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使其語文知識得到拓展,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使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其成績及德行的全面發(fā)展,助力其日后的學習及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56-02
新的教育形勢下,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發(fā)生很大改變,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構建者與傳授者,還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引導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一、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分析
1.可以構建學生知識體系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教師最為重要的工作是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具有識字和造句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很少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影響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模式的完善。但在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還要讓其掌握詞語使用的環(huán)境,確保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實現(xiàn)融會貫通,提高學習效果。
2.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由于語文知識相對龐雜,涉及古今中外的內容,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茫然,不能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但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教師在講解完生字和句型等基礎知識后,可以根據(jù)課文語境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進入到文章語境中。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還能使學生深入思考,開闊學生的思維。教師再結合文章作者寫作背景,讓學生深切領悟文章中心思想,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感受,實現(xiàn)古今對話,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其素養(yǎng)。
3.可以提高鑒賞力
小學教育往往被視為基礎教育,而小學語文恰好是培養(yǎng)學生是否具有較高語言鑒賞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應遵循核心素養(yǎng)要求,仔細篩選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對詩歌的閱讀與學習,體會詩歌蘊含的文學魅力。這樣做既能達到鑒賞效果,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層面的能力。語言鑒賞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高級階段,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這樣學生才能根據(jù)詩歌描繪的內容,領悟背后情感,提高核心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
1.加強對語言基礎教學的重視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所掌握的字詞數(shù)量有限,在運用時容易出現(xiàn)形近詞混淆現(xiàn)象,對課文理解出現(xiàn)偏差。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語文教師要關注語言基礎部分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日后教學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打下基礎。比如,在講《觀潮》這篇課文時,大綱要求學生記憶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并用生字組詞,達到靈活運用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參照大綱要求開展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形式開展討論,如果小組成員都無法確定某個生字,需要借助字典等學習工具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還能加深對生字的印象,了解其他的形近詞,提高學習質量。此外,教師要盡可能豐富教學方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把枯燥的詞句學習變成生動的一課。比如,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生字對應的象形字,引導學生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興趣[1]。
2.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一般情況下,語文教學主要是依托課文素材來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閱讀文本,從中得到一定感悟,激發(fā)思維活力,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通過師生互動或者情景對話等方式完善語文教學,使學生求知欲得到激發(fā),強化學生語文思維[2],進而達到提升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的。例如,在講《將心比心》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如有的學生扮演奶奶,有的扮演媽媽,有的扮演我,并讓每個角色相互對話,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入到課文設置的情境中,使其產生強烈感受,還能學會理解他人、體會將心比心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再如,學習完《向大樹道歉》一課后,教師要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學生既能夠把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寫下來,又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提出自己的思考與認識,這對學生未來寫作會有很大幫助。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他們思維能力的形成往往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擁有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其在語文學習中能夠形成正確認知與情感,提高學習有效性。
3.轉變教學理念
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很少質疑。但在新的理念下,師生關系發(fā)生轉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而逐漸成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因此,教師也應及時轉變教學方式和理念,讓學生在平等語境下學習與交流。首先,應該建立起良性師生關系。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計劃開展活動,拉近師生距離,使師生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比如,在講《巨人的花園》一課時,教師應贊揚孩子身上那種童真與歡樂,并鼓勵學生保持這種童趣,這樣不僅能給他人帶來溫暖,還能增強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當面對教師的贊揚時,學生會感受到莫大的鼓舞,積極與教師交流,表達內心想法,從而密切師生關系。其次,給語文教學增添趣味性。語文學科以字詞知識學習為主,一些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枯燥。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計[3],使課堂內容具有趣味性。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熱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輕松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4.重視人文教育
有的教師受應試教育這一理念影響,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強調語文學科實用與工具性,忽視人文性,使得學生對于古詩文的鑒賞能力不強。在此背景下,教師必須強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重人文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語文鑒賞力放在重要位置,為學生創(chuàng)建既輕松又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能夠深入分析與研究課文中的形象,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觀照其情感世界。
例如,在講《望洞庭》這首詩時,作者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細致描寫,表現(xiàn)出作者的奇思異想。雖然整首詩字數(shù)不多,但詩人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多種修飾手法,無論是學生在朗讀還是細細品味時,都能感受到整首詩所蘊含的意味。如全詩最后一句,詩人通過比喻手法進行生動描寫,學生在閱讀時不但會對洞庭湖景色產生一定向往之情[4],而且能夠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閑適之情。
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富含人文性,學生通過閱讀古詩詞既能夠強化自身文學素養(yǎng),提高對詩詞的鑒賞力,又能夠對社會和人生有更深層的體驗,從而熱愛生活。此外,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需要教師結合教材開展人文教育,使其在語文課上得到體現(xiàn)。同時,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懷,這樣才能使學生受到感染,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三、結語
語文學科對于學生成長和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重視核心素養(yǎng),有效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發(fā)揮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彥輝.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其實現(xiàn)路徑[J].學周刊,2019(14):50.
[2]陳霞.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科技風,2019(14):16.
[3]計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17):40-42.
[4]李翠敏.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語言文字教學有效拓展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7):101-102.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