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梅 唐一方 張誠斌 張敏 劉芳 鄒佳佳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引起外國媒體高度關注,不同國家的媒體會如何解讀?不同語種的報道是否會呈現(xiàn)不同聚焦點?西方媒體和周邊國家媒體的報道角度是否存在差異性?背后的影響因素是哪些?充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外媒如何報道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能為我們在不同對象國進行有針對性、差異化的對外傳播提供啟示。
本文選取英語媒體、日語媒體、越南語媒體和緬甸語媒體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報道,運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對多語種的報道文本進行細讀,深入了解不同外媒對國慶報道的議題選擇和報道框架,同時比較文本內(nèi)容,探討不同語種的媒體報道異同,并進一步探討不同報道趨同性或差異化背后的可能影響因素。本次多語種媒體報道的分析既關注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也關注周邊國家的聲音,旨在為我國建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和優(yōu)化軍事議題的對外傳播提供參考。
一、多語種媒體與報道樣本選擇
本研究使用Proquest媒體數(shù)據(jù)庫收集英語主流媒體對于國慶的報道樣本,檢索時段設定為2019年9月至10月,搜索結(jié)果為244篇,主要集中于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彭博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衛(wèi)報》、《開普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主流英語媒體,表1將報道數(shù)量較多的媒體列出。
為了提供更全面的比較視角,更精準地了解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國慶的報道框架,除英文報道外,本文還選取了日本、越南和緬甸等亞洲周邊國家的主流媒體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報道。通過在各國媒體官網(wǎng)使用關鍵字搜索,再經(jīng)人工篩選,選取來自日本國內(nèi)《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讀賣新聞》和《產(chǎn)經(jīng)新聞》五家媒體共62篇報道作為日語媒體報道樣本。越南國內(nèi)越南人、越南語門戶網(wǎng)站(Zing.越南)、越南廣播電臺、蘇哈、胡志明之聲、《越南時報》六家媒體共21篇報道作為越南語媒體報道樣本。緬甸國內(nèi)《緬甸時報》、緬甸廣播電視臺、緬甸民主之聲、《緬甸新光報》和密茲馬五家媒體共12篇報道作為緬甸語媒體報道樣本。
越南媒體中,《越南時報》是越南國內(nèi)的主流媒體,越南人、Zing.越南、蘇哈是影響力較大的網(wǎng)絡媒體,越南廣播電臺成立于1954年,是越南官方廣播媒體,胡志明之聲是越南主流廣播媒體。緬甸媒體方面,《緬甸時報》是緬甸歷史最悠久的商業(yè)報紙,緬甸廣播電視臺是緬甸官方廣電媒體,緬甸民主之聲的前身為非營利性媒體機構,現(xiàn)在是一家獨立媒體公司,《緬甸新光報》是緬甸國內(nèi)歷史最長的國營緬甸語報紙之一,密茲馬則是緬甸的一家多媒體新聞機構,2007年被授予免費媒體先鋒獎。本文所選取的周邊國家媒體影響力較大,受眾較廣,官方和商業(yè)化媒體、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兼有,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上述國家對我國國慶慶典的報道情況。
二、國慶報道的多語種外媒比較分析
(一)英語媒體的報道
英語主流媒體除了報道國慶慶典本身,相關議題主要關注中國政治外交、經(jīng)濟發(fā)展等重大議題,在描述慶典的同時更多將報道議題和角度引向“一帶一路”倡議、大興國際機場、豬肉漲價、中國發(fā)展成就等衍生議題。
如英國《衛(wèi)報》在國慶當天的報道——《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通過系列圖片呈現(xiàn)國慶慶典盛況,報道慶祝游行的過程、閱兵軍隊和現(xiàn)場觀眾的壯觀場面,文中寫道:“當游行進行到最后時刻,數(shù)萬只氣球騰空而起?!?/p>
除了慶典報道,“一帶一路”倡議也在英語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較多,南非英文媒體《開普時報》的文章——《中非貿(mào)易合作不斷加強: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專欄完結(jié)篇》,文中提到:“習近平主席指出,非洲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和自然延伸,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
其次,諸如北京興建大興機場、中國豬肉漲價等涉華經(jīng)濟議題也成為英語媒體對國慶慶典報道的衍生角度,如法新社報道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北京正式開放大興國際機場,并詳細介紹了大興機場的興建規(guī)模等相關信息;《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則將國慶慶典與中國最近豬肉漲價的經(jīng)濟議題相關聯(lián):“非洲豬瘟持續(xù)一年,豬肉供應大幅減少,中國近幾周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加豬肉供應,降低豬肉價格?!?/p>
此外,英語媒體還關注新中國成立70年發(fā)展歷程及成就,例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的報道——《5張圖表帶你看看中國70年發(fā)展變化》展示了新中國從貧窮變富強的歷程,全文通過5張圖表(70年來中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增長、鐵路里程增長、豬肉需求增長、人口發(fā)展變化、安全防御情況)用數(shù)據(jù)圖表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迅猛發(fā)展。
(二)日語媒體的報道
日語媒體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報道主要集中在國慶慶典現(xiàn)場和閱兵儀式兩個議題。日媒對中國在國慶閱兵儀式中所展示的國產(chǎn)武器表現(xiàn)出較高關注度,如《每日新聞》在10月1日刊發(fā)《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大規(guī)模閱兵式上東風洲際彈道導彈首次亮相》的報道中提到:“(中國)首次發(fā)布了一種洲際彈道導彈(ICBM)‘東風(DF)41,該導彈射程可到達美洲大陸并可以攜帶多個彈頭。”
同時,日媒還聚焦對國慶閱兵儀式的報道。如《每日新聞》于10月1日發(fā)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提到:“1日,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閱兵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p>
(三)越南語媒體的報道
越南語媒體除了對國慶慶典儀式本身的報道,也比較關注閱兵儀式環(huán)節(jié)的軍事力量和武器展示。越南本地媒體對閱兵儀式展示的中國新型武器和軍事實力十分關注。如《越南時報》在10月1日發(fā)布的《中國在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閱兵式中在“炫技”什么?》的報道中,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儀式流程,重點報道接受檢閱的各式新型武器。Zing.越南在10月1日發(fā)布的一則視頻新聞中使用標題:“中國在國慶慶典上披露新式武器”,視頻內(nèi)容展示并簡要介紹了中國的巨浪-2導彈、東風-41導彈、東風-100導彈、攻擊-11無人機和WZ-8無人機,并在下方輔以文字說明:“中國在70周年國慶閱兵式中首次公開了新型現(xiàn)代化武器。”
越南媒體也報道了國慶慶典過程,胡志明之聲在10月1日的《中國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中對國慶閱兵儀式進行了詳細描述,文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講話后,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閱兵游行,歷時80多分鐘。來自陸軍、空軍、海軍、女兵和維和方隊的約15,000名官兵和現(xiàn)代化軍事裝備方隊一起接受了檢閱?!?/p>
(四)緬甸語媒體的報道
緬甸語媒體對中國國慶同樣十分關注,報道議題包括閱兵儀式、中國綜合實力的發(fā)展、緬甸國內(nèi)慶祝中國國慶和中緬友好交流等議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對國慶慶典的報道,緬甸媒體對中國經(jīng)濟、軍事、政治、文化實力的議題頗為關注,也報道了緬甸國內(nèi)慶祝中國國慶和中緬友好交流議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緬甸新光報》在10月1日的報道:《緬甸瑞麗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誦讀大賽》。
緬甸官方廣電媒體——緬甸廣播電視臺在報道《副總統(tǒng)出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中提到:吳敏瑞副總統(tǒng)和妻子出席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熱烈歡迎緬甸官員的到來。自1950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就長期存在。吳敏瑞副總統(tǒng)說,兩國將在2020年迎來建交70周年。過去70年來,兩國在經(jīng)濟、文化等多領域進行交流和密切合作。我們也為看到教育和其他領域的重大進展感到自豪。目前,兩國關系已提升到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水平。根據(j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了更深入、更密切的合作與友好關系。中國是緬甸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也是緬甸第二大投資國。中國在緬中雙邊關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兩國領導人的高層互訪頻繁,不斷增進相互尊重和信任,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和友好關系。
三、多語種國慶報道的異同與啟示
對英語、日語、越南語、緬甸語的國慶慶典報道對比分析,可發(fā)現(xiàn)英、日、越、緬語媒體對此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的報道總量較多,國慶慶典這個重要節(jié)點的媒介事件引起英美媒體和周邊國家媒體的普遍關注。但在普遍關注國慶慶典的共同點之外,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媒體報道的議題和角度又有明顯差異。除了對國慶慶典儀式的直接描述,英文媒體報道維度更廣,關注議題更加宏觀,國慶報道的衍生議題主要為涉華重大政策、經(jīng)濟等相關角度,例如作為財經(jīng)類垂直媒體的《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關聯(lián)了豬肉漲價的經(jīng)濟議題,這不僅反映出西方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時傾向于較為宏觀的政策視角,也體現(xiàn)媒體定位和性質(zhì)對國際新聞報道角度的影響。
日語、越南語媒體則對國慶慶典中的閱兵儀式,以及在閱兵中展示的中國國產(chǎn)武器和軍事實力更加關注,而雖然同為周邊國家,緬甸媒體則更多關聯(lián)共同慶祝中國國慶和中緬友好的議題。三個亞洲周邊國家媒體關注點的差異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緣政治、國家關系也對國際報道存在一定的影響。
對國慶慶典的多語種報道對比分析表明,在中國國家實力不斷加強的今天,涉華國際議題和重大節(jié)點事件,都會引起不同國家、不同語種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受眾存在普遍的國際影響力。這種現(xiàn)象啟示我們,重大節(jié)點事件的國際傳播策劃需要充分預估外媒報道的影響力,在了解外媒報道異同和傳播效果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受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外傳播策劃。
同時,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涉華報道又會受到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從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聚焦點、差異性的報道議題和角度。這種差異性對于我國國際傳播的啟示在于,要做好精準、垂直的國際傳播,了解不同國家、不同語種如何報道中國是必要的前提。不僅要清楚英文主流媒體,還要了解不同國家官方語言的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因為這些不同語種的媒體報道深刻地影響著不同國家的受眾對中國的認知。只有清楚地了解各國媒體對中國議題的關注點和差異性,才能幫助我國有針對性地進行在地國際傳播。
因此,我國今后的國際傳播應當重視國際報道的影響因素,優(yōu)化國際傳播策略,提升國家的話語影響力和權威性。對于中國軍隊和軍事力量這樣的傳播議題,不僅要自塑,塑造自身的軍事文化和軍隊形象,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向國外受眾甚至世界人民精準展示我軍威武、正義、文明、和平的正面特質(zhì),還要他塑,了解不同國家對于此類議題的關注點,提升傳播精準度,準確關注各國媒體報道中的缺失議題,主動設置議程,積極向外傳播,解決好國際傳播如何“走進去”的問題,真正做到合力提高中國軍事和其他重大議題的國際傳播精準度和有效性,切實推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蘊含的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的價值觀傳播。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本土媒體報道國際新聞的跨文化倫理問題與解決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6BXW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