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劉唐華
摘要: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導的;以“任務“為導向的英語網(wǎng)絡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為主,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任務 導向 深度學習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受CET-4/6和SET-4/8等考試側(cè)重考查聽力、詞匯和語法、閱讀、寫作的影響,傳統(tǒng)的《英語》或《綜合英語》等專業(yè)課的教學主要采取“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中心、課后以學生練習為中心”的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上使用PPP教學法設(shè)計課程:Presentation(語言講解與呈現(xiàn))- Practice(語言結(jié)構(gòu)練習)-Production (語言口語或者寫作輸出),停留在對詞匯、語法和對文本的表層解讀,即對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結(jié)構(gòu)的分析。這種教學模式,教師高度控制課堂、學生主動參與度不高,師生、生生之間互動有限;同時受制于有限的課堂45分鐘教學時間,師生只注重語言形式的輸入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只在乎能否解題和獲得優(yōu)異成績,而忽視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探究性的語言深度學習,忽視語言的意義和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學習能力等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學生雖有一定的英語基礎(chǔ),但整體水平不高、基礎(chǔ)不扎實、學習力不高,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核心素養(yǎng)不高。
以“任務”為導向的英語網(wǎng)絡教學,即在英語教學中將“任務”和“網(wǎng)絡教學”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學、有所得,以激發(fā)他們語言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深度性,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任務”即task,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練習”(exercise)或通常意義上的“活動”(activity),而是偏向于與實際生活的結(jié)合,注重任務的功能性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Mike Long),任務“意義優(yōu)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Skehan);教學任務是:要有溝通,要有結(jié)果,“結(jié)果”是通過語言的含義交流而實際產(chǎn)生的;學生在課堂當中獨立作業(yè)且沒有任何溝通目的的練習和活動并不是“任務”(Willis夫婦);在教學任務中要注重語言含義的交流和語言結(jié)構(gòu)(form)的運用(David Nunan)。因此,教師要根據(jù)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設(shè)計出合適的“任務”,讓語言學習者在完成任務中習得語言。
任務型教學,即TBLT(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diào)“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jié)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jié)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shè)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教學應堅持以下原則:形式與意義結(jié)合的原則;真實性原則;任務相依性原則;在做中學原則;扶助性原則;互動性原則;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任務一般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列舉型任務(Listing Tasks)、比較型任務(Comparing Tasks)、信息傳遞型任務(Information Transmuting Tasks)、觀點闡述型任務(Viewpoint Explaining Tasks)、解決問題型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創(chuàng)造型任務(Creative Task)。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吸收了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在我國的基礎(chǔ)英語和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
2020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全國大、中、小學延遲開學甚至停課,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類學校不得不實施“停課不停學、不停教”的政策、即開展線上教學。
開展線上教學,首先要搭建好教學平臺、建立好課程和班級。我校在開展網(wǎng)絡教學時,充分利用了學校教務處為師生搭建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學習通”,同時借助其它APP如釘釘、QQ直播或騰訊視頻等平臺進行網(wǎng)絡教學補充。其次,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整體把握教材的內(nèi)容和難度,在備課過程中設(shè)計好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任務,以便在網(wǎng)絡教學中將語言學習的四個先決條件落到實處,即將Exposure(語言曝光:語言環(huán)境中的浸泡,簡單說來就是聽和讀)、Use(語言使用:把語言當做工具,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Motivation(學習動機:使用語言和學習語言的積極性)、Instruction(語言教學:教學幫助學生關(guān)注語言的結(jié)構(gòu))落到實處,前三個是必要條件Essential,最后一個教學只是錦上添花Desirable。最后,做好語言學習的評估。教師可以通過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難度有層次的“任務”或“活動”來評價、激勵學生,以達到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下面以《英語》(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為例,簡單講解如何在網(wǎng)絡教學中開展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
整體把握教材內(nèi)容和單元教學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在整體把握本課程特點和本冊書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析各單元涉及的話題、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確定好每單元應達到的語言教學目標,設(shè)計并制作好適合在線教學的“任務”、教案或課件,確定好各層次學生課前、課中、課后能參與或完成的任務點、作業(yè)和單元測驗試題,以便將學生自學與教師講解重點難點、學生主動參與任務與教師釋疑解惑、學生知識鞏固內(nèi)化與能力提升等結(jié)合起來,提高網(wǎng)絡教學效果。
課前“任務”(Pre-task) 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話題發(fā)布形式多樣的課前“任務”,比如信息傳遞型任務、列舉型任務。以Warming up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把本單元的單詞和課文錄音發(fā)布在學習通教學平臺上該課程對應的班級群里,讓學生在預習生詞和課文的同時既可以邊聽邊跟讀也可以預先感知和熟悉本單元的話題;同時利用學習通平臺的“主題討論”發(fā)布對應的“任務”,包括詞匯檢測練習,如構(gòu)詞練習“cultural的名詞______; rarely的副詞______”、讓學生用重點單詞和短語造句的練習等,以及討論“任務”如:1. Do you know what a cultural relic is? 2. Are cultural relics only objects like vases or buildings? 3. Can you list some other cultural relics at home and abroad? 等;針對Reading課,可以就課文的閱讀理解發(fā)布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練習,讓學生帶著“任務”主動閱讀、深度學習,以便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xiàn)深度思考、觸及閱讀的本質(zhì)、抵達英語學科的核心學習。
課中“任務”(Task-cycle) 課堂教學同樣是線上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課中任務類型可以是解決問題型任務和創(chuàng)造型任務等。
以“任務”為導向的網(wǎng)絡教學課中環(huán)節(jié)可以按照教師提供任務Task、學生做好計劃Plan和匯報Presentation(包括口頭或書面匯報)的順序來進行。以Unit 1的Pre-reading,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為例,在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課文標題的關(guān)鍵詞in Search of…和the Amber Room,通過“選人、搶答”(individual work)或“分組任務(pair work或group work)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執(zhí)行以完成分層任務:Fast Reading: 1. What is the Amber Room? Can you describe its colour, design, style? 2. What happened to it and why should people be in search of it? …Careful Reading:1. Count how many paragraphs there are in the passage? And 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2. According to the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finish Exercise 1, 2 and 3;…
課文當中的重點單詞、短語、句子的分析和學習,同樣是網(wǎng)絡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對此我一般會采取兩種方式來處理,一是讓學生提出理解有困難的詞和句,讓其他同學幫著解釋或分析,學生處理不了的就由教師引導著他們一起解決;二是,把重點單詞或短語、句型列出來,讓同學們造句、操練;課后教師把制作好的教案或課件上傳到教學平臺的“章節(jié)”里,以便學生復習鞏固。
課后“任務”(Post-task) 課后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培養(yǎng)對詞組搭配、詞匯用法、句法等方面的意識,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并注意新東西、將已觀察到的語言特征系統(tǒng)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包括分析Analysis和練習Practice兩個部分,任務類型可以是比較型任務、觀點闡述型任務和創(chuàng)造型任務。比如,學完課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之后,可以讓學生就以下問題開展課后小組討論或辯論并寫一篇短文(Comprehending): Have a discussion in a group: Is it worth rebuilding lost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Amber Room or Yuan Ming Yuan in Beijing? Give your reasons.或者可以通過讓學生收聽或收看英語類的時事新聞節(jié)目、聽唱英文歌曲、誦讀詩詞等輔助內(nèi)容和形式,提升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課堂的參與度,比如在講完本單元語法定語從句后可以讓學生聽唱歌曲She或Thats why you go away, 找出歌詞中的定語從句來。
總之,在實施以“任務”為導向的英語網(wǎng)絡教學時,應整體把握、科學設(shè)計各階段的“任務”、“活動”或“問題”,盡量做到內(nèi)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既有基于教材的,也有開放性的,以拓寬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思維;在“任務”參與與完成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層次的學生均學有所得,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任務”完成后,要注重過程與結(jié)果的合理評估。
參考文獻:
1. Long, M. 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ask-based Teaching【M】.Oxford, UK:Wiley-Blackwell,2015.
2. Skehan, P.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1996.
3.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 London: Longman.
4. Nunan, D.2005.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英語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
王愛華(1975.8-),女,漢族,江西興國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劉唐華(1970.9-),男,漢族,江西興國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