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雁 朱彥 蘇瑋郁 俞李斌 蔡霄月 周文勇 潘旭峰傅世杰 韓寶惠 王韡旻 張銘
肺部腫瘤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外科治療是肺癌首選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也是唯一能使肺癌治愈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不可避免造成肺部損傷,肺功能下降,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進一步加重損害。近十余年加速康復外科理念[1]在我國有了較為快速的發(fā)展,最大程度的減少或降低手術患者的生理心理的創(chuàng)傷應激,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本課題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術前即給予患者呼吸和養(yǎng)生八段錦的培訓和溝通,術后督促患者呼吸和八段錦的練習,盡早進行上肢肌肉和胸腹呼吸的訓練,促進肺復張,減少胸膜粘連,加快胸水吸收,從而降低術后肺功能的損失;術后的定期隨訪檢查,對患者的心理和心態(tài)的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
選擇我院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肺葉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治療組(n=50)及對照組(n=51)。其中治療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58.62±8.50)歲。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齡(58.94±10.23)歲。入組標準:(1)擬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2)無嚴重心、肺、腎肝合并癥,無運動功能障礙; (3)認知功能正常,愿意接受本康復訓練,依從性好。排除標準:(1)手術未完全切除者,或術后有嚴重并發(fā)癥者;(2)有嚴重心、肺、肝、腎合并癥者,或有運動功能障礙者;(3)對傳統(tǒng)醫(yī)學有抵觸情緒,不愿接受康復訓練者;(4)其他研究者判斷不適合參加試驗的患者。入組患者隨機分入治療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心理疏導、健康宣教、康復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及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術前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看八段錦示教片;術前一天帶教患者八段錦動作,吐納呼吸法及要領;術后第二天帶領患者完成八段錦第一、二式上肢運動康復鍛煉,呼吸訓練;拔除胸管后八段錦八式全身鍛煉。氣功康復訓練方法:(1)第一階段 圍手術期(術后2~3天,未拔出胸管),坐式八段錦+簡易吐納呼吸法,取坐位,身體稍微前傾,兩手撐按在床上,或仰臥位,調勻呼吸,然后挺胸仰頭,同時將氣吸滿吸足,略停片刻;緩慢呼氣,同時屈頸弓背縮胸。一呼一吸為一遍,每次做9~18遍。每日鍛煉1~2次。(2)第二階段 圍手術期后(術后3~10天以上,拔除胸管后),站勢八段錦:每日練習八段錦1~2次,每次約15~30 分鐘,循序漸進,連續(xù)鍛煉至術后3個月。八段錦的具體動作如下: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
患者出院后以微信和電話隨訪督促患者在家練習。所有入組患者術前行肺功能檢查,術后三個月復查肺功能。肺功能測定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實測值FVC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實測值FEV1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FEV1%、呼氣峰流量實測值PEF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PEF%、深吸氣量實測值IC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IC%、彌散量實測值DLCO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DLCO%、最大分鐘通氣量實測值MVV及實測值/預計值百分比MVV%。另外在術前及術后1個月收集兩組患者6分鐘行走試驗(6wm)結果。同時收集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是否吸煙、病理分期、分型、手術切除部位、出院時間等。
兩組性別、年齡、術后住院時間、腫瘤大小、吸煙、病例分型、病例分期、切除部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前FVC、FVC%、FEV1、FEV1%、PEF、PEF%、IC、IC%、DLCO、DLCO%、MVV、MVV% 及6wm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治療組干預后FVC、FVC%、FEV1、PEF、PEF%、IC、IC%、MVV、MVV% 及6w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對照組、治療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差值比較,ΔFVC和Δ6wm有顯著性差異(見表4)。
表2 對照組、治療組干預前肺功能指標比較
肺功能康復百分比(%)=干預后肺功能指標測定值/干預前肺功能指標測定值*100,治療組FVC、FEV1、IC及6wm的康復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對照組、治療組干預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P<0.05,**P<0.01
表4 對照組、治療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差值比較
注:**P<0.001
表5 兩組肺功能康復百分比(%)比較
注:*P<0.05,**P<0.01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經(jīng)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 患者自身疾病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等因素對呼吸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并增加肺不張、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因此,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的肺功能恢復至關重要。肺康復的理念[2]是2007年由美國胸科醫(yī)師學會和美國心血管肺康復學會提出,是一項以運動為核心的綜合康復干預措施。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倡議也明確指出運動功能鍛煉是肺康復的基礎,能夠有效緩解肺通氣功能障礙狀態(tài)[2]。加速康復外科對圍術期肺康復的臨床價值逐漸體現(xiàn)[3],有研究表明圍術期肺康復訓練可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4-5],有助于術后加速肺康復。但是肺部手術患者由于傷口創(chuàng)傷、疼痛、身體弱等因素,限制了運動的幅度和程度(尤其是上肢的運動)。因此,合適的訓練方式和運動強度尚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6]。
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健身運動在肺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為推動全民健身,推出了易筋經(jīng)、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及太極拳等健身運動。其中尤以八段錦對改善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都有獲益。多篇文獻報導[6-8],八段錦在慢阻肺患者的肺康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八段錦用于肺部手術患者圍術期肺功能康復的研究還鮮有報導,本課題組探索應用八段錦對圍術期胸腔鏡肺葉切除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治療組(八段錦康復組)術后肺功能測定,F(xiàn)VC、PEF、IC、MVV及其百分比,F(xiàn)EV1、6wm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肺功能康復百分比,治療組的FVC、FEV1和6wm康復比非常顯著性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治療組肺功能恢復優(yōu)于治療組。
肺康復訓練[1]包括藥物康復和物理康復,物理康復主要是肢體肌肉及呼吸肌的鍛煉,方案要求簡單、易行,對于圍術期患者來說,訓練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造成疲勞。八段錦完整的一套八式(每個動作做6遍)完成時間在20分鐘以內,患者易于接受。八段錦分為坐勢和站勢兩類[9],坐勢運動量較小,站勢運動量較大,有研究[10-11]表明,坐式和站勢八段錦均能提高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我們對圍術期患者采取個體化訓練,坐式和站勢相結合,對術前患者、術后3天后已拔除胸管的患者,采用站勢訓練,對術后3天內,未拔除胸管,體弱的患者,采用坐勢訓練,并且在康復訓練的整個過程中,隨時根據(jù)患者體力和肺功能情況對體勢和運動量進行調整,體力好的患者一天2次康復,體力差的患者一天1次康復,做到個體化康復,取得較好的效果。治療組患者經(jīng)過3個月的康復治療,肺功能康復百分比各項指標,都在90%以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肺葉切除術后患者應用八段錦康復訓練有助于肺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