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互文性”看清代昭君詩之新變

      2020-03-03 14:55:09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明妃青冢和親

      陳 潁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公共教學部,合肥 230011﹚

      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出塞和親是真實的史事,這一事件派衍出各種傳說,流傳甚廣,成為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的主題。據(jù)現(xiàn)存文獻統(tǒng)計,從晉至清,吟詠昭君的詩歌有770余首(1)魯歌《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前言,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頁。本文所引昭君詩皆據(jù)此本,下不另注。,其中“清人題詠王昭君故事多達400余首”[1]38。數(shù)量眾多的昭君詩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guān)注,但現(xiàn)有研究多側(cè)重于總體觀照和唐宋昭君詩研究(2)主要論文有:朱杰人《宋代的昭君詩》﹙《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吳小如《宋人詠昭君詩》﹙《古典詩詞叢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王人恩《論元代詩人的昭君詩》﹙《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朱才璩《歷代歌詠昭君詩對傳統(tǒng)主題的接受與開拓》﹙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殷康煥《唐代昭君詩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張海燕、趙望秦《清代女性作家詠昭君詩探析》﹙《名作欣賞》,2013年第1期﹚等。,關(guān)于清代昭君詩的考察不夠全面深入,未能揭示其嬗變特點。筆者擬就清代昭君詩與前代作品之間的互文性關(guān)系做初步探討,從互文性角度論析清代昭君詩的新變。

      一、清前詠昭君詩的主題傾向

      昭君和親的事跡最早見于《漢書》?!熬箤幵?,單于復入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2]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3]。傳為葛洪所撰《西京雜記》,增加了昭君不肯賄賂畫工致遠嫁匈奴、元帝殺毛延壽等情節(jié)。“昭君字嬙……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盵4]范曄《后漢書》記載昭君入宮不得見御,積悲怨而自愿和親,昭君形象更具體生動。正史野傳中記載的昭君故事,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文人們歌詠昭君,大多就以上史料、傳說進行生發(fā)、創(chuàng)作。

      吟詠昭君和親的詩歌,歷代不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主題傾向和情感意蘊。今存最早的詠昭君詩是晉石崇的《王明君辭》:“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哀郁傷五內(nèi),泣淚沾朱纓……傳語后世人,遠嫁難為情?!比姀浡h嫁匈奴的悲怨,其所確立的“昭君怨”的基調(diào)影響深遠。南北朝時期,吟詠昭君的詩作或直接以《昭君怨》為題,或在詩中表達悲怨之情,初步形成昭君怨的主題。先唐吟詠昭君出塞的詩歌約有22首[5],主要立足于昭君自身的不幸遭遇,“傾向于渲染昭君遠嫁離宮辭漢的悲傷”[5]。

      殆至唐代,昭君詩的主題進一步發(fā)展。先唐昭君詩僅詠史事,唐人將詠史與抒懷結(jié)合,在詠昭君詩中寄托懷抱。唐人創(chuàng)作昭君詩約73首[6],繼承了前代昭君詩的悲怨基調(diào),還在詩中寄托人生感遇?!懊麇怀魅牒忻琅嘈咚馈で嗄芰畛笳咤?,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崩畎住队陉D采花》詠昭君亦感慨自己懷才不遇、指斥統(tǒng)治者踐踏人才。胡震亨云:“太白則借明妃陷虜,傷君子不逢明時,為饞妒所蔽,賢不肖易置無可辨。蓋亦以自寓意焉?!盵7]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在寫昭君怨情時,寄寓了身世之慨。王嗣奭《杜臆》云:“昭君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盵8]唐代昭君詩中開始論和親之是非,身處盛世的詩人們具有大漢民族的優(yōu)越意識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和親政策普遍持批評態(tài)度。

      面對唐詩高峰,宋代詩人追求“意新語工”,致力于詩歌主題的異化與深化,這也體現(xiàn)在昭君詩的主題變化上。宋代昭君詩“大膽重塑昭君形象,在詩中寄寓的是詩人們強烈的主觀情感和大膽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思辨精神。”[9]宋代邊患不斷的社會現(xiàn)實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使人們聯(lián)想起給漢朝帶來邊境安寧的昭君。《全宋詩》中詠昭君詩多達147首[10],在繼承原有主題的同時大肆翻案出新,融入對政治的思考和對民族命運的關(guān)切?!巴踅楦Α睹麇范?,詩猶可觀,然意在翻案……”[11]“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為一直被譴責的毛延壽翻案,又為遠嫁翻案,提出“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的觀點,在詠昭君時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明對君臣關(guān)系的態(tài)度,新意迭出。宋代民族矛盾激烈,華夷之防觀念深入人心,君臣將與異族和親當作是有失體面的事情,昭君詩中普遍指向“不和親”。

      元代詠昭君詩近40首[12],其中對“昭君怨”的基調(diào)有所繼承,亦借昭君抒發(fā)作者的哀怨牢騷,批判和戎政策。與前代文人不同的是,元代詩人處在異族殘酷統(tǒng)治下,因而多借歌詠昭君諷刺當朝。“借古諷今,借昭君胸懷,澆自己塊壘,這一點正是元代歌詠昭君詩歌的獨到、創(chuàng)新之處”[12]。

      明清時期,詠昭君詩的主題進一步嬗變,悲遠嫁、傷不遇主題逐漸弱化,頌昭君功業(yè)主題突顯,“明清詩人摒棄了前代昭君詩中悲悲戚戚的消極情緒,而是對昭君為漢、匈和平做出的努力大加褒揚”[13]。這在清代昭君詩中更為突顯,下文將對清代昭君詩與前代作品進行互文性分析,以揭示清代詠昭君詩的新變。

      二、清代詠昭君詩與前代作品的隱性互文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又稱“文本間性”,由法國理論家克里斯蒂娃( Kristeva)于1966年提出。克里斯蒂娃認為“任何文本的建構(gòu)都是引言的鑲嵌組合;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zhuǎn)化”[14]?;ノ男岳碚摗澳依宋膶W作品之間互相交錯、彼此依賴的若干表現(xiàn)形式”[15],強調(diào)文本的意義在于與其他文本發(fā)生某種關(guān)聯(lián)﹙如引用、模仿、化用、用典等﹚。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先在的文本而存在,清代昭君詩吸收、轉(zhuǎn)化了前代作品,又體現(xiàn)出對前人作品的有意識規(guī)避。由于模仿而形成的互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不再展開,只著重探討清代昭君詩中的反模仿而形成的互文,從互文性角度考察清代昭君詩的新變。

      (一)反模仿作為一種互文的理由

      錢鐘書先生指出:“模仿有正反兩種。效西施之顰,學邯鄲之行,此正仿也。若東則北,若水則火,此反仿也?!盵16]列許登堡也說“模仿有正有負,‘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種模仿’?!盵17]從這種意義上說,反模仿也是一種互文性。模仿之作可從文中發(fā)掘出文下之文,反模仿之作可從文本背后發(fā)掘出文下之文。反模仿同樣是文本間的一種關(guān)系,主要有“犯中求避”和“翻案”兩種方式。

      (二)清代昭君詩對傳統(tǒng)主題的繼承與開拓

      清代詩人吟詠昭君故事,或議和親之是非、或論紅顏之禍福、或評遠嫁之哀樂、或說昭君之功勛、或贊青冢之流芳。其中多處運用“犯中求避法”和“翻案法”,在承續(xù)前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主題、情感上的新變。

      1.犯中求避法

      “犯中求避法”是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手法,指在重復中出新意,于重復中求變化。所謂“犯”,指重復。所謂“避”即回避,為了避免雷同而求異。清代批評家毛宗崗云:“作文者以善避為能,又以善犯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無所見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見其能避之?!盵18]作詩亦是如此,詩歌中既模仿經(jīng)典又自出新意的方法可稱作“犯中求避法”。這種亦“犯”亦“避”的方法是一種不完全規(guī)避,使文本之間形成一種顯隱交織的互文性關(guān)系。

      杜甫的詠昭君詩《詠懷古跡﹙其三﹚》被后世推為經(jīng)典,清沈德潛贊曰:“詠昭君詩此為絕唱”[19]。清代王錦《過青冢用杜工部荊門懷古韻》是對杜甫昭君詩“犯中求避”的典型之作。且看這兩首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過青冢用杜工部荊門懷古韻

      (清)王錦

      朔漠紫臺連雁門,明妃遺跡傍荒村。

      黑河滾滾風聲疾,青冢漫漫日色昏。

      春草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和親果使邊風靜,麟閣何人許并論。

      對比二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犯”表現(xiàn)在音韻追隨、主題接受、語言借鑒等方面。為了在音韻方面模仿杜詩,王詩在詩題中即點明用杜詩韻,同樣采用“門、村、昏、魂、論”為韻腳,而且字的次序也相同。同韻同字同次序,使人讀來便聯(lián)想到杜甫詠昭君詩。雖然杜詩是過昭君村詠昭君,王詩是過青冢詠昭君,但都是過古跡詠昭君的懷古主題,體現(xiàn)出對杜詩主題的接受。語言的借鑒就更明顯了,朔漠、紫臺、明妃、青冢等詞語直接從杜詩中借用而來;“紫臺連雁門”的句法模仿杜詩“紫臺連朔漠”;“青冢漫漫日色昏”化用杜詩“青冢向黃昏”?!耙黄谋静皇菃为毚嬖?,它總是包含著有意無意中取之于人的詞和思想,我們能感到文本隱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總能從中發(fā)掘出一篇文下之文。”[15]31即使不看王詩的題目,通過互文性分析也能看出其受到杜甫詠昭君詩的影響。

      追隨他人的足跡是可行的,但若通篇模擬,則如東施效顰,大可不必重做?;乇芎蜆诵铝惛鼮橹匾?。王詩中的“避”表現(xiàn)在首聯(lián)中由描寫昭君村變?yōu)閷懬嘹0拇?、頸聯(lián)自出新意、尾聯(lián)由憐昭君怨轉(zhuǎn)變?yōu)橘澠涔?。杜詩“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意境凄清優(yōu)美,寫昭君的芳魂在月夜回到故國,突出昭君的遺恨和對故國的思念?!捌缴碂o處可招魂”構(gòu)思新穎,有意規(guī)避“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寫青冢四野平沙,茫茫無際,無處可招昭君的魂靈回到故國,渲染她死后的孤獨凄涼。“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闭丫h嫁后客死胡地,“作胡語”的琵琶聲傳出怨恨之聲,杜詩篇尾強調(diào)“昭君怨”?!昂陀H果使邊風靜,麟閣何人許并論?!蓖踉娬J為昭君和親使邊塞安寧,麒麟閣上的功臣無人可以和她相提并論,贊成和親,高度贊揚昭君的功績?!氨堋钡膶懛ㄊ雇踉妱e開生面,新意迭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詩運用“犯中求避”法,既稍得杜詩之神韻又注重變化和創(chuàng)新,把哀憐昭君不幸命運的“昭君怨”傳統(tǒng)主題,轉(zhuǎn)化為歌頌其功績的“昭君贊”主題。

      清代女性創(chuàng)作空前繁榮,女詩人也作有許多昭君詩,“犯中求避法”在她們的詩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李國梅《明妃怨》:“漢庭遠嫁事堪悲,一曲琵琶雙淚垂。異日空留青冢恨,從來薄命是蛾眉?!鼻叭渲貜颓叭嗽佌丫谋夼f調(diào),尾句刻意規(guī)避傳統(tǒng)憐昭君薄命的詩句,指出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紅顏薄命是女性的共同命運。此外,還有許還珠《詠王昭君》:“關(guān)山明月馬如飛,獨抱琵琶訴恨時。從此和親成故事,安邊勛績屬蛾眉?!惫鶟櫽瘛睹麇罚骸奥傈S金誤此身,朔風吹散馬頭塵。琵琶一曲干戈靖,論到邊功是美人?!边@些詠昭君詩在“犯中求避”中贊揚昭君安邊的偉大功績,為富含幽怨的昭君出塞母題貫注了全新的意義。

      2.翻案法

      以“翻案法”論詩,最早見于楊萬里《誠齋詩話》:“老杜有詩云:‘忽憶往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心哀。’東坡則云:‘何須更待秋井塌,見人白骨方銜杯。’此皆翻案法也。”[20]詩歌翻案是對熟悉的前人詩歌進行新穎化改造,實質(zhì)上是回避熟悉的已有文本,追求陌生化,是一種不完全的規(guī)避,文本之間形成若隱若現(xiàn)的互文性關(guān)系。宋代詩人追求創(chuàng)新求變,“翻案法”在宋詩中較流行。周裕鍇將翻案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可稱為‘反用故事法’……另一種可稱為‘反用詩句法’”[21]。張靜將其歸納為五類:一為對公眾觀念之翻案;二是對歷史定論之翻案;三為用典類翻案;第四種為反用詩句法;第五種是反用成詩法[22]。歷代詠昭君詩甚多,后人不易創(chuàng)新。運用翻案法是在傳統(tǒng)題材中發(fā)掘新主題、表達新見解的理想途徑。清代詩人在宋人已為毛延壽翻案的基礎上,繼續(xù)為和親、遠嫁和畫師翻案,作出了更為新異、多樣的評價。

      (1)為和親翻案

      “唐代詩人對于和親政策普遍持反對態(tài)度”[23],宋人詠昭君詩中“用大量筆墨來痛斥漢代的和親政策”[10]。唐代戎昱《和蕃》對和蕃大加抨擊:“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皩庌o玉質(zhì)配夷虜,但恨拙謀羞漢家”,南宋抗金名臣李綱《明妃曲》認為和親是拙謀,是漢朝的恥辱。清朝推行滿蒙聯(lián)姻政策,詩人多對前代否定和親之作“翻案”,歌頌和親政策。“漢家議就和戎策,差勝防邊十萬兵”,清代郭漱玉《明妃》稱揚和親使邊境安定和平。清代劉獻廷《王昭君二首》其一:“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親”、清代吳光《明妃曲》“安邊長策是和親,白草黃沙滿地春”,稱許和親為長策,都是為和親翻案。

      (2)為遠嫁翻案

      昭君遠嫁匈奴埋骨異域是不幸的,但在清人看來,“遠嫁”是化不幸為大幸?!爱嫀熑舭腰S金囑,老守長門到白頭”(方婉儀《次韻題明妃圖》),遠離漢宮是幸運的,可擺脫孤寂的命運?!皾h使北來聞近事,昭陽賜死為當熊。幾年殘淚今朝盡,喜不當時賂畫工”﹙賀裳《明妃辭》﹚離宮遠嫁可免遭不幸的結(jié)局,是可喜的。“黃金若買毛延壽,不過尋常抱袴人”“驅(qū)車紫塞休嗟嘆,作得閼氏冠九嬪”,周廷熺《昭君詠》認為,遠嫁單于可以從普通宮女華麗轉(zhuǎn)身為九嬪之上的閼氏。更重要的是,為國遠嫁可以贏得不朽美名。“漢宮皆黃土,異域名不滅”(董文渙《昭君墓》),反李白“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句之意,認為遠嫁可以讓昭君名垂青史。這些詩作從不同角度為“遠嫁”翻案,認為昭君出塞是可喜可頌之事。

      (3)為昭君命運翻案

      “哀郁傷五內(nèi),泣淚濕朱纓”(石崇《王明君辭并序》)、“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庾信《昭君辭應詔》),前人詩中的昭君是一位哀傷不已、以淚洗面的弱女子,清人一反陳言,贊美她為不平凡的奇女子、英勇功臣。如趙畇《明妃》:“十載呼韓塞下馴,娥眉也是漢功臣”、黃之雋《詠昭君》:“國重一身輕,辭宮便遠行。有心馴漢婿,無禍到哀平?!眳泅睹麇愤€把昭君塑造為遠嫁的幸福女子:“環(huán)佩幾曾歸夜月,琵琶惟許托賓鴻”,一反杜甫“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和“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詩意,說昭君在匈奴生活得很好,未曾魂歸故里,撫弄琵琶只是托鴻雁遙寄鄉(xiāng)思,并無怨恨。

      女詩人為昭君翻案,把其塑造成慷慨昂揚的女英雄、千載流芳的壯士。謝香塘《明妃》其二:“慷慨登車出漢宮,美人不愧是英雄。至今青草留荒冢,千古名垂絕域中?!痹娭兄厮苷丫蜗?,柔弱的美人變?yōu)闊o畏的英雄,悲情別恨變?yōu)榭犊诼?。“大抵美女如杰士,見識迥與常人殊。春花不枯秋不落,要令青史夸名姝?!崩詈隆睹麇鋈麍D》刻畫出一個壯志凌云、才識過人的昭君形象。

      (4)為畫師翻案

      “君王若補麒麟畫,應為明妃惜畫工。”鮑桂星《明妃》認為不僅不斬畫師,還要惜畫工?!巴鲄s畫工無罪死,誰傳妾貌上麒麟?”吳光《明妃曲》為畫工翻案,對昭君和親有功但畫像未上麒麟閣進行假設性翻案,立意較新奇?!岸昝级嗌倮仙顚m,知己由來是畫工。青史留名非薄命,琵琶何用怨東風?”林炊瓊《明妃》翻案太出格,把貪鄙的畫工說成知己,未免不合情理。被唐人譴責、宋人諒解的畫師,得到清代詩人的稱贊。例如“留得蛾眉靖邊塞,可知延壽是功臣”(吳藎《昭君》),欺君奸臣毛延壽被翻案變成了功臣,這種觀點恐難以被人們接受。

      為翻案出奇,清人在詠昭君時大做翻案文章。大部分詩篇切情合事,新意跌出,但個別作品只求標新立異而不顧是否合情理,難免如賀裳論翻案時所說“后人欲求勝古人,遂愈不如古矣”[11]。翻案法“既體現(xiàn)了對前人作品的重視和學習,又顯示出超越前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21]。翻案詩表面上與前人的作品相背離,實則是對舊作的翻新,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互文性關(guān)系。

      三、從互文性角度看清代昭君詩之新變

      在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述與作、通與變、模仿與創(chuàng)造等創(chuàng)作方法,在相互矛盾對立中融合統(tǒng)一,共同推動文學的發(fā)展。程千帆先生論模擬與創(chuàng)造時曾云:“今作與古作,或己作與他作相較,而第其心貌之離合:合多離少,則曰模擬;合少離多,則曰創(chuàng)造。”[24]據(jù)此看清代詠昭君詩,則多創(chuàng)造性詮釋與新異化解讀。其中的創(chuàng)造主要通過“離”(即“避”)的方式實現(xiàn),“犯中求避法”是合少離多,“翻案法”則是不完全的背離。“離”(即“避”)也是互文性的一種形態(tài),背離之作與古作或他作之間存在互文性關(guān)系。

      有學者以和親是非主題為例,將清代昭君詩的創(chuàng)新歸結(jié)為六個方面:“1.穹廬勝掖庭;2.和親建功勛;3.畫圖上麒麟;4.靖邊愧衛(wèi)霍;5.彰天理之公;6.議人情之私?!盵1]雖然分析細致深入,但只談到清代昭君詩的一個側(cè)面。通過上文分析,可看出清代昭君詩的新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反對和親轉(zhuǎn)變?yōu)橘澩陀H

      清前吟詠昭君的詩歌普遍批判和親,清代昭君詩轉(zhuǎn)化為贊同和親?!皟伤晤}詠和親之是非,喜談‘尊王攘夷’;滿清入主中原后,卻忌諱‘夷夏之防’。”[1]為加強統(tǒng)治,清政府還大興文字獄,因而詩人對涉及民族斗爭的內(nèi)容相當敏感,只能迎合統(tǒng)治者的觀點贊同漢匈和親。唐宋、元代昭君詩中反對和親之作已多,清代詩人要開拓創(chuàng)新,只能通過為和親翻案出新,和親之是非主題也由批評和親轉(zhuǎn)變?yōu)楦桧灪陀H。

      (二)從“昭君怨”到“昭君頌”

      清代昭君詩轉(zhuǎn)化了前代作品中的“悲怨”主題,不再哀嘆其不幸遭遇,而是大力贊揚其功績。自宋人為遠嫁“翻案”以來,后人多沿著“翻案”的思路創(chuàng)作,昭君詩中的悲怨主題逐漸轉(zhuǎn)化,至清代轉(zhuǎn)變?yōu)橘濏炚丫龑h匈之間的和平友好做出的杰出貢獻,昭君詩的基調(diào)由“昭君怨”轉(zhuǎn)變?yōu)椤罢丫灐薄?/p>

      (三)由男性代言為主體到女性話語的崛起

      清前昭君詩的創(chuàng)作主體多為男性,女詩人創(chuàng)作的昭君詩極少。清代女性文學繁盛,出現(xiàn)了大量女性詠昭君詩。這些詩作一反悲怨傳統(tǒng),盛贊昭君功績。女詩人異口同聲稱頌昭君,不僅出于女性之間的同情,也有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下為女性揚眉吐氣而產(chǎn)生的敬仰之情。清代女詩人詠昭君題材,在舊題中出新意,不僅是女性體驗的深化,而且“站在女性主體立場上,賦予女性更多自信心的作品數(shù)量明顯增多,顯示出女性不讓須眉的豪情”[25],可看作是女性話語的崛起,也流露出深閨中的女性渴望能與男性一樣實現(xiàn)抱負的愿望。

      “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26]清代昭君詩的新變,受到清朝特殊的時代背景、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是文學自身發(fā)展演進的結(jié)果,也與規(guī)避手法的運用有關(guān)。“犯中求避法”和“翻案法”的運用,使清代昭君詩和前代作品之間形成隱性互文性關(guān)系,也帶來了清代昭君詩的新變。

      猜你喜歡
      明妃青冢和親
      雞鹿塞懷古
      唐代和親綜合考證
      炎黃地理(2024年4期)2024-05-30 14:55:17
      征怨
      從《明妃曲》和《游褒禪山記》出發(fā)探究王安石的學者形象
      青年文學家(2022年7期)2022-04-24 15:14:31
      清明祭
      兵不厭詐:和親公主是間諜
      試析十六國北朝和親的特點
      長江叢刊(2017年18期)2017-12-05 13:49:47
      意象的組合——杜甫《詠懷古跡·明妃村》 李元洛
      中華詩詞(2017年2期)2017-11-08 08:46:48
      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七十周年
      老年世界(2017年6期)2017-07-13 23:52:44
      “明妃”劉詩詩
      齊魯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15:35:07
      北流市| 邯郸县| 布尔津县| 尉犁县| 界首市| 四子王旗| 惠来县| 桃源县| 和顺县| 南通市| 英山县| 电白县| 邹城市| 西畴县| 扬中市| 遂平县| 鞍山市| 庄河市| 陇西县| 阿合奇县| 延吉市| 井研县| 泗水县| 弋阳县| 江川县| 平定县| 博湖县| 申扎县| 荆门市| 郴州市| 宜良县| 南陵县| 八宿县| 孝昌县| 潼南县| 康乐县| 德兴市| 富民县| 和平区| 邓州市|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