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
摘? 要:孩子們爭吵、鬧糾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毫無根據(jù)的強行阻止和不問清事實一味的指責、批語。因為對于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并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爭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現(xiàn)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采取適當?shù)姆椒ǎo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關鍵詞:爭吵;語言表達;解決問題;自我控制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孩子之間的爭吵是最常見的,特別是小班,更是不足為奇。當孩子出現(xiàn)爭吵的情況,大部分教師出于安全老驢一定會制止,從表面上看,教師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反之,對孩子來說小小的爭吵卻有著大大的意義,可能是孩子某項能力在提升和發(fā)展,如孩子的社會性交往、思維邏輯能力等都有著重要意義。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孩子們的爭吵應該如何面對呢?下面是我在一日活動中觀察到小班幼兒爭吵行為的案例及思考。
一、在爭吵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fā)展
【案例】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小一班的寶貝們開始進入各個區(qū)域進行游戲,今天在建構區(qū)的是均均和小恒。一開始,兩個小朋友都非常認真的搭建,不一會只見兩人就因為爭搶玩具就發(fā)生了爭執(zhí)。小恒說:“積木是我的,我一個人的……”平時比較內(nèi)向的均均卻對著小恒說:“這塊積木是大家的,而且是我先拿到的,你不應該搶我的玩具……”
【評析】
通過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平時沉默寡語、比較內(nèi)向的孩子在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表現(xiàn)的不太一樣,他能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說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爭吵中得到了提升。所以幼兒間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應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教師給予適時引導,對幼兒語言發(fā)展是有益的。
二、在爭吵中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得以發(fā)展
【案例】
自主性游戲開始了,孩子們都選擇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開始游戲。游戲剛開始,娃娃家就傳來了一陣爭吵的聲音。原來是妞妞和萱萱在搶媽媽的圍裙。妞妞說:“我要做娃娃家的媽媽,這是我的圍裙,你快給我!”萱萱手里還是拉著圍裙不放:“這是我先拿到的,應該是我當……”“你再不放手,我要告訴老師了……”“這是我的,我要當媽媽……”兩個人拉著圍裙爭吵了幾分鐘后還是沒有結果,這時候萱萱說:“要不我們石頭剪刀布,誰贏了就當媽媽!”妞妞點點頭,妞妞贏了:“那我當媽媽,你來當寶寶的姐姐吧!”在一陣爭吵后,兩名幼兒繼續(xù)非常愉快的投入到游戲中。
【評析】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從小就在缺乏困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當遇到問題和困難時總有大人出手相助;在幼兒園老師為了避免爭吵因爭吵而出現(xiàn)碰傷等情況,問題出現(xiàn)時,常常會以權威者的身份加以制止。如果教師過早的介入就會在無形中剝奪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他們也就沒有機會想到用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挑選媽媽,繼續(xù)游戲。
三、在爭吵中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發(fā)展
【案例】
建構游戲時,左之和麗麗在搭積木。左之拿著長長的積木準備搭建馬路,可是不小心碰到了麗麗,麗麗說:“你打到我了!”左之說:“我沒有打到你,我是不小心碰倒你的!”“你就是打到我了,還是用長積木打的,我要告訴老師!”“你不要告訴老師,我剛剛真的是不小心的,對不起,我們一起來搭馬路把!”“你跟我說了對不起,那我就不告訴老師,也不打你了!”在一陣爭吵過后,兩位小朋友又開始繼續(xù)搭建長長的馬路高高的樓房了。
【評析】
3-6歲幼兒又處于以具體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的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加思索就行動。特別是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身體機能沒有發(fā)育完善,小肌肉等精細動作發(fā)展較弱,控制能力較弱。當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專注活動時,往往會忽視周圍環(huán)境,造成案例中一開始出現(xiàn)的問題。當出現(xiàn)爭吵時,老師沒有立即采取制止或介入,而是讓兩名孩子自己把整個過程說清楚,在這一過程中兩名幼兒學會了自我控制和謙讓。
四、在爭吵中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得以發(fā)展
【案例】
剛開學,老師按照不同的水果來為小朋友們分組。首先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了各種水果,并告訴孩子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組的水果寶寶,不能讓它受到傷害,最后將水果圖片分別貼于各組的桌子上。蘋果組的小竹子和小櫻桃就吵了起來,小竹子說:“你不能摸蘋果,剛剛老師說了我們要好好保護水果寶寶,不讓它受到傷害!”小櫻桃說:“我就是要摸摸它,我喜歡它呀,我這樣也在保護它!”“不行不行,你摸了它會痛的……”“那我是輕輕摸摸它的……”這時候小櫻桃一邊輕輕地摸著小竹子一邊說,“你看,我是這樣輕輕地摸摸蘋果的,很輕很輕。我媽媽也會這樣輕輕地摸我,她說這是喜歡我?!甭犃诉@一番話,小竹子說:“好吧,那我們一起保護蘋果寶寶吧!”
【評析】
在這個案例中,小竹子和小櫻桃一開始出現(xiàn)爭吵行為主要是因為認為對方要傷害自己組的蘋果,在爭吵中卻發(fā)現(xiàn)對方是用另一種方式去保護它、愛護它,所以最后達成了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保護蘋果的同一目標。因此,這樣的爭吵對于孩子來說無異于是一種自發(fā)的教育——對別人觀點的認同,隨著幼兒逐漸長大,他們會慢慢了解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例如每個人都不用的方式表達愛,有的人可能是親愛的愛撫,有的可能是默默地關懷,有的則是大膽的表達,所以在爭吵中孩子們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總之,幼兒之間的爭吵是復雜的,對幼兒的個性心理發(fā)展有著促進作用,我們作為教師不能根據(jù)自己的看法簡單的隨意評價,我們更應該正確對待。秉承著以幼兒為主的原則,以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基礎,根據(jù)事實情況,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對幼兒爭吵行為進行進一步評析。當幼兒因爭吵而形成的搶奪、打架,我們應該及時制止。對于孩子之間的爭吵行為我們不可制止亦不可鼓勵,加以正確的指導,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施昌勇,教育心理學,珠海百年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
[3]? (英)納特布朗著,劉焱,劉麗湘譯,讀懂幼兒的思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