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廣東 于莎莎 潘月娟 胡美玲 唐博超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都強調要“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成為衡量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敗的重要指標,成為體現(xiàn)價值高度、思想溫度、情感深度的時代熱詞,體現(xiàn)了改革發(fā)展對廣大人民群現(xiàn)實生活幸福程度的切實關照,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思想。在此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眲趧咏逃侵袊厣鐣髁x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并提出通過勞動教育“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這反映出在加強勞動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教育對象實際體會和主觀感受。據(jù)此,深化勞動教育幸福感理論和現(xiàn)實層面研究,探討提升方略,對于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培育勞動精神,塑造勞動品質,增強勞動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幸福感嚴格意義上講是心理學名詞,是指一種較穩(wěn)定、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常常與快樂、開心、愉悅等體現(xiàn)正向情緒體驗和比較理想的生活滿意度融合在一起。勞動幸福一般是指“人通過勞動使自己類本質得到確證進而得到深層次愉悅體驗的過程”[2]。勞動幸福強調的一種持續(xù)的過程,而勞動教育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教育對象在勞動教育各類活動中有產(chǎn)生的一種正向積極的主觀感受程度。
結合勞動教育幸福感的內涵,認為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主體能動性。勞動教育幸福感不是憑空產(chǎn)生、從天而降出現(xiàn)的,它的生成需要教育對象要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主動去體驗、感受、獲取。幸福感程度的高低、強弱常常同能動性的發(fā)揮有著直接聯(lián)系,教育活動的多元參與者根據(jù)個體的需求充分發(fā)揮能動性,就越有可能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相反,幸福感就會很低。習近平總書記總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彼哉f勞動教育幸福感不是等、靠、要來的,必須是教育對象通過能動性釋放能量來獲取。所以說,勞動教育幸福感是教育對象發(fā)揮自身能動性思想和行為統(tǒng)一的過程結果。
二是直面真實性。人在勞動中“真正地證明自已是類存在物”[3]勞動教育幸福感必須是真實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讓每一位老百姓實實在在地通過改革而感受到更加美好?!毙腋8惺钦鎸嵍粨诫s虛假的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的多重需要是否充盈與滿足,正向的體驗深刻與否不是由他人評價,而是由參與者自己來評說的。因此,可以認為勞動教育幸福感是主體真實性的體驗,而非“被幸福感”。
三是注重正向性。正向性的幸福感與勞動教育的育人方向相契合,也是勞動教育的最終價值追求。在勞動教育的課堂或活動中,教育者要注意異化勞動內容的講授,受教育者要強化異化勞動內容的理解,防止出現(xiàn)異化勞動現(xiàn)象,從而體驗負向幸福感。另外在勞動教育活動中,還要盡量避免出現(xiàn)外在化、規(guī)訓化、去身體化等現(xiàn)象,這都是與勞動教育目標不一致的體現(xiàn),因此,勞動教育幸福感的正向性一定要符合勞動教育的目的性。
四是體現(xiàn)時代性。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黨和國家在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中不斷融入時代特色。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科技深入發(fā)展和產(chǎn)業(yè)持續(xù)變革,結合勞動新形態(tài),要注重將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融入勞動教育。據(jù)此,勞動教育已由簡單教授勞動技能向傳授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轉變,由關注勞動技能高低向培育勞動精神、體驗勞動幸福和光榮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教育幸福感生成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性。
(一)勞動教育者幸福感的內在邏輯。幸福感的生成不僅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身上,還應體現(xiàn)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在勞動教育的施教過程中幸福感受的程度也決定著教育對象幸福感的產(chǎn)生。
1.價值:教育者被需要的事實呈現(xiàn)。育人的效果是教育者的最終教育價值,而被需要則是教育活動的實踐起點。一方面,勞動教育活動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教育對象的參與,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者的被需要。只有澄清被需要的事實前提,勞動教育者才會在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帶著需要感實現(xiàn)自身的教育價值。另一方面,社會的需要。勞動教育是第一教育,勞動是人在社會得以存在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這也說明了勞動教育被社會需要的前提意義。
2.認同:崇高事業(yè)的價值追求。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者沒有對勞動教育事業(yè)的認同就無法產(chǎn)生教育的幸福感。對勞動教育事業(yè)的認同感體現(xiàn)在樹立學生科學勞動價值觀的崇高使命感、提升學生勞動技能的職業(yè)責任感、培育學生優(yōu)良勞動精神的育人榮譽感等諸多方面。
3.目標:學生踐行的教育結果。勞動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傾注了大量精力背后希望得到理想的成果,這正是幸福感的體現(xiàn)。一是教育者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育經(jīng)驗得到豐富,教育能力得到提升,教育理念得到完善。二是教育對象的成長與進步。成長與進步體現(xiàn)在,教育對象在勞動教育活動中不斷將勞動思想內化為自覺與自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感覺到幸福感。
(二)勞動教育對象幸福感的內在邏輯。勞動教育核心育人指向是教育對象。勞動教育對象的幸福感程度體現(xiàn)著勞動教育的教育效果。
1.作為勞動者的被尊重。勞動教育過程的順利實施是建立在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充分尊重基礎上的,教育過程的雙主體就是被尊重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勞動者的被尊重實際上就是教育者在勞動教育施教過程中,使教育對象逐漸體會到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勞動者,同時還要在勞動過程中得到別人的尊重。
2.作為勞動者的自豪感。勞動是一切幸福生活的來源。教育對象在勞動教育中不僅要明確自身作為勞動者被尊重的權利,還要通過在勞動教育中理解勞動理論、勞動科學、勞動倫理,結合勞動實踐,體會作為勞動者的自豪感。
3.作為勞動者的動力感。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眲趧咏逃淖罱K育人目的就是要體現(xiàn)勞動在教育對象未來成長過程中的實踐體現(xiàn)。勞動教育要在日后的生產(chǎn)生活中帶著干勁、帶著斗志去勞動,堅信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
勞動教育幸福感是關涉教育對象實際問題需求和主觀內在感受兩個維度的內容,既與個體現(xiàn)實問題回應程度及現(xiàn)實價值意義相聯(lián)系,又與個體主觀感受和行為外化相關聯(lián),因此,提升勞動教育幸福感,既要使教育對象體會到勞動教育的幸福感,同時要引導教育對象將勞動幸福感盡可能地傳遞和展示給更多的人。
(一)起點與積淀:教育者自身素養(yǎng)提升。教育者是勞動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勞動教育內容的重要輸送者,其理論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水平直接決定著勞動教育的效果,影響教育對象勞動教育幸福感的體驗。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每位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提高勞動教育專業(yè)化水平?!眲趧咏逃處熞袑崜撈鹛嵘吧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職責。一方面,教育者要強化勞動育人的理念認同,積極響應落實各級主管部門關于勞動教育相關制度和規(guī)定,投身勞動教育實踐,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需求,主動將勞動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育考核和評價過程中;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強化勞動相關理論學習。育人者,自己先受教育,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全面系統(tǒng)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重要論述相關理論,學習并掌握勞動教育以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努力成為提升勞動教育幸福感的傳播者。
(二)愿景與需求:教育對象的時代召喚。勞動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體現(xiàn)時代性。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先后出臺了多個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文件,此舉體現(xiàn)了國家對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育對象如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的現(xiàn)實訴求也成為勞動教育實施的基本需求和重要愿景。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一些鄙視體力勞動,家庭中出現(xiàn)忽視子女勞動養(yǎng)成,學校出現(xiàn)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等現(xiàn)象,教育者要充分認清當前開展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本著對國家和教育對象負責的態(tài)度,科學分析和研判勞動教育形勢,要以教育對象教育幸福感為切入點,在不同學段中、不同省市、不同區(qū)域開展好學校勞動教育現(xiàn)狀調查研究,要強化調研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精準捕捉教育對象的勞動教育現(xiàn)狀和主體需求。同時,扎實做好調研成果在教育教學中的轉化和使用,為勞動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jù)。
(三)潤育與熏陶: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完善。當今世界和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境遇是新時代勞動教育再次被重視的現(xiàn)實背景,勞動教育幸福感的生成和發(fā)展離不開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完善。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勞動教育順利開展的根本條件和重要保障,能有效地確保勞動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和促進教育對象的價值認同;相反,則會減弱勞動教育的實效性,降低教育對象的勞動教育幸福感。一是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是個體成長的重要土壤。要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指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勞動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二是構建崇尚勞動的家庭氛圍。家庭是教育對象成長的重要生活場所。家長要有意識講述家族內成員勞動奮斗的故事,提升教育對象勞動榮譽感,從而構建崇尚勞動的良好家庭氛圍。三是傳遞勞動光榮的校園文化。各級學校要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找準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將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無縫銜接。如將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黨團活動、第二課堂、志愿服務、重要節(jié)日等活動結合起來,在校園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勞動幸福氛圍。
(四)同進與共享:多維力量協(xié)同性推進。勞動教育幸福感生成與否、程度強弱是評價勞動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兑庖姟诽岢觯骸罢霞彝ァW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因此,勞動教育的高質量開展要整合多方力量,實現(xiàn)協(xié)同性整體推進教育格局。一是強化領導。目前,教育部已出臺《綱要》,教育行政主管要認真落實《綱要》內容,結合實際,對不同層面的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指導,各級學校要全面落實勞動教育課程教育的相關文件,使教育對象真正體會到勞動教育被重視和關注。二是強化家校合作。勞動教育的實施場域不僅僅是課堂,家庭式生活化的勞動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要與教師攜手推動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讓生活化的勞動教育不斷深化課堂勞動教育的成果。三是爭取社會力量。學校要積極與社會組織溝通交流,取得社會力量對勞動教育的理解與支持。根據(jù)大中小幼不同教育對象特點,根據(jù)教育對象勞動教育特點,構建符合教育對象心理接受能力和行為實施特點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協(xié)同與基地建設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