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濤
墨子(約公元前480—公元前390年),姓墨名翟,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
墨子弟子收集其語錄等,編輯《墨子》一書傳世。《墨子》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本文就其政治主張進行探討。
墨子認為:上天是有意志的,《天志上》簡明而深刻地闡明了墨子的天志觀。
天的意志主要表現(xiàn)為:“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之愛天下之百姓”。
“義”的重要性:說明了“曰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p>
順從天意,就會得到獎賞;違背天意,必受處罰。怎樣才能順從天意?“順天意者,義政也(以義服人的政治)”“反天意者,力政也(以力服人)”。義政就是“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掠奪)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
上天關(guān)愛天下百姓?!扒椅嵫詺⒁徊还颊弑赜幸徊幌?。殺不辜者誰也?則人也。予之不詳者誰也?則天也。”殺害無辜者,天會降下災禍。
天志是“兼相愛,交相利”的最高準則,是判斷是非的試金石?!白幽友栽唬何矣刑熘?,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鉅。輪匠執(zhí)其規(guī)鉅,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p>
墨子的天志觀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他的政治主張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他的其他主張皆來源于此。
從哲學方面講,天志觀是唯心主義的,是有神論者,但其目的是把天作為“兼相愛、交相利”的象征。天有賞善懲惡的意志,天志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墨子以此警告貴族統(tǒng)治者,不順天意必受懲罰,必降災禍,引導人們講義,向善。
天志觀廣生于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期,這對當時社會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明鬼》,就是辨明鬼神的存在。墨子認為鬼神是存在的,鬼神能揚善懲惡。
《明鬼下》以史書記載的例證,以嚴密的邏輯論證了這一問題。
墨子首先提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由于人們懷疑鬼神的有無、不了解鬼神能賞賢罰暴。
由此提出考察鬼神有無的必要性。“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辨別),以為將不可不明察此者也?!苯又?,墨子一連講了史書上記載的幾個故事。一是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三年后,已成鬼的杜伯在獵場以箭射死周宣王。二是秦穆公在宗廟遇見句芒神,神說:上帝贊賞你的道德,讓我賜給你十九年壽命,使你的國家昌盛,子孫繁茂。三是燕簡公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一年后燕簡公坐車去祭祀,被已成鬼的莊子儀用木棒打倒在車上。四是宋文君時,掌管祭祀的觀辜,祭祀時不恭敬不謹慎,被神靈附體的巫師打死在祭壇上。五是齊莊公的臣子王里國與中里徹,打了三年官司不能定案。齊莊公讓兩人共牽一只羊到神社盟誓,把羊殺了,羊血灑在神社前,讀中里徹誓辭,沒讀到一半,羊奮起而觸之,案情大白。這五個故事,最后得出結(jié)論:“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墨子還從三代圣王修建祭壇、宗廟、神社、選擇祝宗、祭品等論證:“古者圣王必以鬼為有,其務鬼神厚(隆重)矣?!?/p>
墨子還指出:《周書》《商書》《夏書》都有關(guān)于鬼神的記載。因此,“嘗若(當若)鬼神之能賞賢如(而)罰暴也。蓋本施之國家,施之萬民,實所以治國家利萬民之道也?!薄肮使砩裰?,不可為幽閑廣澤,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要力強武,堅甲利兵,鬼神之罰必勝之?!薄按搜怨砩裰p,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最后提出結(jié)論:“今天下之五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鬼神之有也,將不可不尊明(尊奉宣揚)也,圣王之道也?!?/p>
顯然,“明鬼”與“天志”一樣,是唯心主義的,是整頓社會秩序的信仰,體現(xiàn)了墨子改造社會的良苦用心。其目的是警告統(tǒng)治者要謹慎,多行不義必受懲罰,以信仰增強老百姓敢于反抗的勇氣。這一觀念的提出,著眼于人民的實際利益,著眼于其起到的實際作用。
兼愛,兼而愛之。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都鎼壑小贩磸驼撟C這一命題。
首先,墨子確定了做人做事的原則:“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p>
其次,闡述了什么是天下之害、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與惡果?!敖袢魢c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強力爭奪),人之與人之相賊(殺害);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薄笆枪手T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控制)弱,富必侮貧,貴必敖(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p>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墨子明確指出:“以兼相愛(互相關(guān)愛)、交相利(互相謀利)之法易之?!本唧w就是:“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痹O身處地,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結(jié)果“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墨子認為,兼愛并不難?!胺驉廴苏?,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敝徊贿^君主不把它放在政事上,士大夫沒有付諸行動罷了。
墨子以大禹治水、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為例,證明兼愛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結(jié)論:“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p>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戰(zhàn)禍不斷,人民深受其害,墨子提出“兼愛”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在階級社會,兼愛只是一種理想。但這種理想是崇高的。
兼愛,不僅有歷史意義,而且有現(xiàn)代價值。對當代道德建設,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對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非攻,就是反對侵略戰(zhàn)爭,維護人類和平。墨子極力主張非攻。
《非攻上》連續(xù)設喻、層層遞進,由偷桃李、偷雞犬、偷牛羊、殺人取物之不義,引出攻人國為更大的不義,嚴正指出“大為非攻國?!保üゴ騽e國是大的過錯。)
《非攻中》揭露攻戰(zhàn)之害?!敖駧熗轿ㄎ闩d起(現(xiàn)在假如軍隊出征),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今嘗計軍上(上為“出”之誤),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往而靡弊腑(腐)冷(泠)不反(返)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涂道之修遠,糧食輟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shù)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饑飽之不節(jié),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喪師多不可勝數(shù),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后,亦不可勝數(shù)”。墨子感嘆:“古者封國于天下,尚者(年代久遠的)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zhàn)亡者,不可勝數(shù)”。結(jié)尾引用古語警告統(tǒng)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p>
墨子反對攻伐,但并非反對一切戰(zhàn)爭。《非攻下》記載:當喜好攻伐的國君提出,“昔日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回答:“若以此三圣王者觀之,則非所謂‘攻’也,所謂‘誅’也”。因為他們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制止了混亂,使天下安寧。
墨子對“非攻”不僅反復論證,四處游說,而且親自實踐,身體力行?!豆敗酚涊d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公輸盤為楚國制造云梯,準備政打宋國。墨子聞訊后,“齊(疾)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楚國國都)?!毕仁桥c公輸盤講道理,指出攻宋“不可謂智”“不可謂仁”“不可謂忠”“不可謂強”“不可謂知類”(明理)。接著模擬戰(zhàn)場“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木板)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抵擋)之”?!弊罱K說服楚王:“吾請無攻宋矣?!边@體現(xiàn)了墨子的大智大勇。
歷史遠去,非攻思想仍有現(xiàn)實主義。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滾滾向前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期盼和平,珍惜和平。
尚賢,崇尚、尊重賢人。不分貴賤,推薦、選拔、使用賢人,這是墨子關(guān)于用人的政治主張?!渡匈t上》作了具體論述。
墨子分析了國家貧困、人口減少、社會混亂的原因,“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使用)能為政也?!彼援攧罩薄皩⒃谟诒姡ň奂┵t而已?!?/p>
以什么辦法眾賢?墨子指出,賢良之士“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輔助)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惫糯ネ醯脑瓌t是:“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這樣就形成一種導向,“舉義不辟(避)貧賤”“舉義不辟親疏”“舉義不辟遠近”,全國上下“皆競為義?!?/p>
墨子列舉古代史實:堯提拔舜,“天下平”;禹提拔伯益,“九州成”;湯提拔伊尹,“其謀得”;文王提拔閎天和泰顛,“西土服”。由此引出結(jié)論:“得意(國家太平時),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薄胺蛏匈t者,政之本也?!?/p>
墨子《尚賢下》提出“為賢之道?!奔矗骸坝辛φ呒玻ㄚs快)以助人,有財者勉(努力)以分人,有道者勸(勉勵)以教人。”說明賢人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高尚品德。
墨子在《親士》中告誡國君,凡人才都有個性,要寬容、善待賢士。“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p>
墨子的尚賢思想,反對貴族專政,尊重人才,唯賢是舉,這在當時是進步的,對后世有深刻影響對現(xiàn)代用人,也有借鑒意義。
尚同,即上同,人們的思想應當統(tǒng)一于上級,并最終統(tǒng)一于天。
《尚同上》指出“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行政長官),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無論聽到好的或不好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边@樣形成一個行政管理系統(tǒng),并以上級意見為準。
“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薄班l(xiāng)長者,鄉(xiāng)之仁人也?!薄皣撸瑖嗜艘??!薄疤熳游芤纪ńy(tǒng)一)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菑(災禍)猶未去也。”最后的裁定者是有最高意志的“天”。
《尚同中》強調(diào):“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p>
《尚同下》提出尚同的前提:“凡使民尚同者”“必疾愛(深受)而使之,致信(誠信)而持之,富貴以道(導)其前,明罰以率其后。”結(jié)論:“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p>
尚同與尚賢是相輔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則。
尚同提出選擇賢者、仁人擔任各級領導,自下而上同于“義”,這是對當時貴族統(tǒng)治的批判,是墨子針對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另外也有人指出,尚同是集權(quán)主義。
尚同思想亦有時代價值。面對社會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培育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努力奮斗!
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提倡節(jié)約利民。這是墨子的政治主張,也是墨子的經(jīng)濟思想。
節(jié)用,即是節(jié)約用度,反對奢侈浪費。
《節(jié)用上》指出:“去其無用,足以倍之(去掉不實用的東西,國家財利增加一倍)。圣王為政,其發(fā)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有益于實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通“得”)不勞,其興利多矣?!?/p>
墨子從制作衣服、建造宮室、制造兵器、打造車船等方面細化了節(jié)用標準。
“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為衣裳之道:冬加溫、夏加清者,芊不加者(漂亮而不增加實用)去之。其為宮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凡為宮室加固者,芊不加者去之。其為甲盾五兵(兵器)何以為?有甲盾五兵者勝,無有不勝。是故圣人作為甲盾五兵。凡為甲盾五兵加輕以利,堅而難折者,芊不加者去之。其為舟車何以為?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為舟車之道,加輕以利者,芊不加者去之。”
文章最后點明主題:“去無用,之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p>
《辭過》是對《節(jié)用上》的補充。墨子通過宮室、衣服、飲食、舟車、蓄私(養(yǎng)妾)五個方面的古今對照,得出結(jié)論:“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p>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生產(chǎn)水平低下,生活資料較少。墨子提出節(jié)用,其心至善至誠。
節(jié)葬,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這是節(jié)用的一個分支?!豆?jié)葬下》集中論證這一主張。
墨子以嚴密的邏輯推理闡明厚葬久喪的危害?!笆枪是笠愿患叶纫巡豢梢印薄笆枪是笠员娙嗣穸纫圆豢梢印薄笆枪是笠灾涡陶?,而既已不可矣”“此求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請求)上帝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說又不可矣?!薄耙院裨峋脝收邽檎?,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辈⒁詧颉⑺?、禹三代圣王的葬事舉例說明:“則厚葬久喪果非圣王之道?!?/p>
得出結(jié)論:“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請(內(nèi)心真誠)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jié)葬之為政”。
非樂,即反對奢靡音樂,提倡節(jié)約人力財力?!斗菢飞稀穼U撨@一問題。
作者從六個方面論證“為樂非也”(從事音樂是不對的)。(一)“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保ǘ肮脟L厚措(增加賦稅)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三)撞鐘,“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纴之事?!薄疤潑Z民衣食之時。”(四)聽音樂,“廢君子聽治(治理政務)。”“廢賤人(平民)之從事?!薄疤潑Z民之衣食之財?!保ㄎ澹└栉?,“是以食必梁肉,衣必文繡?!薄疤潑Z民衣食之財?!保┯^樂之害,王公大人“即必不能蚤(早)朝晏退,聽獄治政?!笔烤蛹床荒堋皟?nèi)治官府,外收斂關(guān)市、山林、澤梁之利?!鞭r(nóng)夫“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樹藝?!眿D人“即不必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纴?!?/p>
得出“今天下之士君子,請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钡慕Y(jié)論。
墨子的非樂思想是否定儒家的禮樂,批判貴族享樂生活,也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
墨子的節(jié)約利民主張,意義在于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尊重勞動成果,培養(yǎng)節(jié)儉美德。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黨的優(yōu)良作風,永遠不能丟。中央要求厲行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衷心擁護。墨子節(jié)用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落實“八項規(guī)定”,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非命,不認命,命非注定,事在人為。
《非命中》首先提出衡量言論是否正確的三條標準。“故使言有三法”:“有本(本質(zhì))之者,有原(情理)之者,有用(實踐)之者。”辦法是:“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征以先王之書”;“發(fā)而為刑政(刑法政令)”。然后進行論證:“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有見命之物,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嘗有也?!薄鞍参V蝸y,在上之發(fā)政(發(fā)布政令)也,則豈可謂有命哉!”
“初之列士桀大夫(古代的有功之臣與杰出的大夫)慎言知行,此上有以規(guī)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故上得其君長之賞,下得其百姓之譽?!薄岸煜陆栽黄淞Γㄋ麄兣Γ┮?,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是故昔日三代之暴王”“外之驅(qū)騁田獵畢弋(打獵捕鳥),內(nèi)沉于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薄笆枪蕠鵀樘搮?,身在刑僇之中?!薄氨卦唬何颐是彝??!薄半m昔也三代之窮民”“惡恭儉而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餒之憂?!薄氨卦唬何颐糖腋F?!薄胺憋椨忻?,以教眾愚樸之人(反復粉飾命定之說,用來教育廣大愚昧純樸的人民)?!边@里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命定論的本質(zhì)。
結(jié)尾引用歷史典籍得出結(jié)論:“命者,暴王作之(天命是暴君偽造的)。”“執(zhí)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墨子的非命與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針鋒相對,儒家的天命論是統(tǒng)治者對勞動人民的麻醉劑。墨子主張事在人為,提倡個人努力,尊重人的創(chuàng)造性、主觀能動性,徹底否定天命論。
《非命中》的“三法”,含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因素,是文中的一大亮點。另外,墨子《經(jīng)說上》把知識分為“親知”“聞知”“說(推理)知”三類,把同分為“重同”“體同”“合同”“類同”四種,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精神。
應當指出,《非命中》與《天志》《明鬼》自相矛盾,但應理解墨子大講天志、明鬼的良苦用心。
非命,倡導積極有為的人生哲學,希望人們自主、自信、自強,通過不懈努力改變自已的命運。歷史地看,這一觀點彌足珍貴。
法儀即法度。泛指一切標準、規(guī)范或制度?!斗▋x》一文專題論述。
《法儀》先提出法的重要性?!疤煜聫氖抡?,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p>
其次論證法的標準:法天?!胺ǎㄐХǎ┎蝗?,不可以為法(度)”?!肮矢改浮W、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以什么為法度?“莫若法天”?!疤熘袕V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而不自居),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衡量)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疤毂赜酥鄲巯嗬?,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殘害)也”?!皭廴死苏撸毂馗V?;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詳焉?!?/p>
最后回顧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肮蕿椴簧埔缘玫溦?,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辈l(fā)感慨:“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法儀》中百工從事一段話,體現(xiàn)了程序的重要性,是程序法的萌芽之一。其中“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和《尚同上》“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與法國18世紀思想家盧梭《社會契約論》中提出的人人自由平等、主權(quán)在民的思想接近,而墨子比盧梭早一千多年。
墨子的法治思想有先驅(qū)作用。
五谷,在《墨子》中沒有專論,也沒有這個題目,而見之于《七患》一文中。
《七患》先是指出:“國有七患”(國家有七種隱患)。其中,“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施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墨子把農(nóng)業(yè),特別是糧食生產(chǎn)擺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而后論述五谷的重要性?!胺参骞日?,民之所仰(賴以生存)也,君之所以為養(yǎng)(養(yǎng)育百姓)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yǎng)。民無食,則不可事(役使),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努力耕種)也,用不可不節(jié)也?!?/p>
墨子認為:糧食收成狀況直接影響到社會治安。“故時年歲善(豐收),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荒年)則民吝且惡?!?/p>
墨子認為:有自然災害,五谷不可能年年豐登。既要努力耕種,又要節(jié)儉。而且必須有儲備?!肮孰m上世之圣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按農(nóng)時耕種),而自養(yǎng)儉也?!薄肮蕚}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p>
墨子從戰(zhàn)略高度講“儲備”?!肮蕚湔?,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武器)者,國之爪(利爪)也;城(城池)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工具)也”?!肮蕠x(遭遇)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渭國備。”這是墨子的大局觀。
墨子提出解決“七患”的方案:集中發(fā)展農(nóng)業(yè),國家要保留有三年儲備。
農(nóng)業(yè)是基礎。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古往今來,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任何時候不能放松農(nóng)業(yè),特別是糧食生產(chǎn)。墨子還在《非樂上》《魯問》中表達了對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熱切關(guān)注。
當代,我黨高度重視“三農(nóng)”工作,2004年,糧食直接補貼全面推開,2006年,正式取消農(nóng)業(yè)稅。今年2月19日發(fā)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nóng)”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1個、新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nóng)”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F(xiàn)在,全國落實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優(yōu)先發(fā)展總方針,扎實推進鄉(xiāng)村建設,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努力提高廣大農(nóng)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些政策,符合國情,深得民心!
以上是筆者對墨子主張的歸納、詮釋及點評,吸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個人不成熟的見解,祈求讀者指正。
《墨子》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對后世影響深遠,就其中的政治主張作以分析,提煉其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