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敏
[摘要]教學者傳授小學英語的過程,是學生初次接觸并學習英語的階段。此時,要注重學生英語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英語學習。教學者可以通過挖掘文本資源,使學生在新異的信息中,產(chǎn)生求知欲。從觀察插圖、放飛想象、一題多議、隨堂練筆四個方面淺談如何挖掘文本資源,培養(yǎng)英語創(chuàng)新思維。
[關(guān)鍵詞]文本資源;小學英語;創(chuàng)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3-0075-02
在傳授英語的過程中,教學者應憑借文本資源帶給的信息,對其進行探究觀察,挖掘其中隱藏的奧秘,并對其進行合理性的知識擴展,從而在完成知識點講述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英語創(chuàng)新思維。本人將結(jié)合多年小學英語教學經(jīng)驗談談如何挖掘文本資源。
一、觀察插圖,多元對比
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教學者應借助文本上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調(diào)動學生積極學習的能力,并對其進行英文的闡述,使學生進入情景學習,從而進行多元化的比較,使學生懂得創(chuàng)新。
例如,我在教學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時,首先,我會提問學生,你的興趣hobby是什么?讓學生進行討論,隨之回答問題,我會對其回答作英文翻譯,使學生懂得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愛好。繼而我會進行引導,隨之反問,既然是愛好,肯定會時常去做,那如何問會不會做某件事呢?以此完成課堂的導入并為新知識的講述做好鋪墊。緊接著,我會在PPT上展示教科書的插圖(去除英文文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組討論過后,派代表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描述,即穿藍色衣服的男孩在打籃球,黃衣男孩在為他加油,繼而對其英文的表達進行簡單的闡述。緊接著,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你能干某事嗎?”以及對回答方式進行插圖的套用,隨之對其作英文翻譯,即can you+做某事?引導學生與中文的提問進行對比,感受英語疑問句的句型結(jié)構(gòu),將he動詞或助動詞提前,主語在后,打籃球即play basketball,由圖可知,回答為“我能做某事”,但由于回答講究簡潔,即為“Ican”。此時引導學生對下一個插圖進行觀察,可見黃衣男子不會打籃球,繼而引導學生做否定回答,對助動詞can進行否定形式的改變,即“I cannot”,繼而讓學生打開教科書,與之前展示的插圖形成對比,使學生在多元對比過程中學習新知,感受英語的語法。最后一張插圖的目的是想告知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我們要勇于嘗試,需要“have a try”,作為朋友要懂得鼓勵,從而提升學生情感,使之樂于學習英語。
插圖的存在吸引學生眼球,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了一個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在插圖構(gòu)造的環(huán)境中,懂得向腦子內(nèi)滲透知識點。
二、放飛想象,改變情節(jié)
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的階段,教學者應借助文本背景,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致使學生思維得以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的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Unit 8《How are you?》時,首先,我會進行情景的創(chuàng)設(shè),假設(shè)某學生感冒了,如何詢問學生的狀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必然會得出類似“你還好嗎”或“你身體怎么樣”的答案。隨之,通過比較中外差異,使學生對英文的表達進行思考,繼而我會對其表達展開講述,即為標題內(nèi)容,并告知學生,此句同樣應用于好友相見時的禮貌問候,相當于中文中的“你好”。緊接著,我會通過文本資源繼續(xù)進行引導,既然學生的身體不適,必然會因為不能正常上課而向老師打電話請假。此時,我會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進行電話場景的模擬。首先進行“hello”的禮貌問候,隨后自我介紹,學生會使用I am的句式,此時我會進行講述,在打電話時應該使用This is×××,隨后就要告知你要尋找準,即為can I speak to×××?假設(shè)對方是你要尋找的老師,隨后要對自己的情況進行闡述,并請老師同意你的請假,最后告別。通過以上的情節(jié)構(gòu)造,學生進行對話練習,充分掌握了所學知識點。同時我會對身體的諸多不適進行講述,比如發(fā)燒、牙疼等等,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進行電話場景的改編,學會知識點的套用。隨后讓學生上臺表演,要求使用知識點,情節(jié)自創(chuàng),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yǎng)。
文本的存在,提供了情景氛圍,學生在其情景氛圍下,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改變情節(jié),創(chuàng)新思維。
三、一題多議,延伸發(fā)散
學習知識點的最終目的在于解決問題,教學者應該通過文本資源,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實現(xiàn)一題多議,學生踴躍思考問題,延伸知識點的擴展,發(fā)散思維,最終懂得創(chuàng)新。
例如,我在教學Unit 3《My day》時,首先,我會將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在PPT上展示,并對其進行英文闡述,比如,I get up at+時間點,諸如此類,對一天做的事情進行闡述。隨后我引導學生翻開課本Story time的第二部分的文本資源進行觀察,可見有四個階段,分別為早晨、中午、傍晚以及晚上,前三者在英文闡述前面要加in,后者加at。此時學生必然會發(fā)現(xiàn),每個時間段內(nèi),小朋友在做不同的事情。繼而我會提出問題,你們一天內(nèi)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面對同一問題,學生的答案必然各不相同,由此,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及回憶,延伸思維。同時,讓學生展開兩人對話,一問一答,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緊接著我會對表示頻率的副詞進行講解,比如,總是always、經(jīng)常usually等等,告知學生放在主語后,隨之對時間點的闡述作側(cè)重的講解,比如4點50,即four fifty,前面要加at,使學生充分掌握對一天生活的正確表達。
通過一題多議的方式,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而只有在知識儲備足夠充實的基礎(chǔ)下,學生才能更有效地擴展思路。
四、隨堂練筆,求異表達
在傳授英語的過程中,教學者應該懂得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隨堂練筆,在挖掘文本資源的同時,及時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并激勵學生作不同的表達,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Unit 2《Good habit》時,首先我會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進行觀察,并引導學生對主人公的好習慣展開闡述。繼而我會在幻燈片上展示教材上的文本。王兵具有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英文翻譯時,將“早睡早起”分開進行翻譯,即get up early和從不晚睡,并且早起后和睡前有刷牙的好習慣等等,由此引發(fā)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中具有什么好習慣?比如,幫父母做家務活等等,從而對其英文翻譯進行解析,豐富學生的認知范圍。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有的好習慣進行隨堂練筆,并對學生的描述進行糾正,使其充分理解并掌握句型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多個學生表達之后,必然會有相似點,也必然會有對同一種習慣的不同表達方式,此時我會告知,只要語法合理,哪種表達方式都可以,并告知學生要懂得求同存異,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合理性的應用。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懂得應用,學習過后,應對知識點及時進行結(jié)構(gòu)的構(gòu)建,學會舉一反三,將文本資源利用得淋漓盡致。
在小學英語的學習階段,文本資源能夠有效地抓住學生的眼球,對其挖掘,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充滿足夠的求知欲,從而發(fā)展學生英語創(chuàng)新能力。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