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經(jīng)歷了將近700年的武家政權(quán),武士的價值觀對研究現(xiàn)代日本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有重要意義。本尼迪克特認為西方是“罪感文化”;日本是“恥感文化”,其強制力在外部社會而不在人的內(nèi)心。重名譽就是恥感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而名譽心同樣是武士修煉的必備課程?!懊u”一詞可以用“名”“體面”“名聲”等詞表達,它派生出來的是“廉恥心”“羞恥心”“名譽心”“恥辱感”等。名譽心伴隨著武士的一生,從出生時就被灌輸于腦海中,成年從事的很多活動都與它息息相關(guān),包括自殺,復(fù)仇。本文將論述這兩者與武士名譽之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日本武士;名譽;自殺;復(fù)仇
孟子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1)。羞恥心對日本武士同樣重要,江戶武士新井白石道:“不名譽如同樹的傷痕,它不隨時間而消逝,反而只能增大”(2)。名譽心在武士少年時就作為最基本的德行之一而被培養(yǎng),一個少年犯了錯就會被訓(xùn)斥道:“會被人恥笑的”“有損體面”“不感覺羞恥么”,這種訴說最能觸動武士少年內(nèi)心的敏感之處——名譽心。有個故事:一商人好心提醒一武士他背后有個跳蚤,便立刻被砍倒。原因是把高貴的武士同跳蚤等同看待,是對武士莫大的侮辱。這個故事有這樣的含義:武士有強烈的廉恥心。大坂之戰(zhàn)中,德川家康的小兒子——德川賴宣熱懇要求參加前頭鋒卻被安排在后衛(wèi),城池陷落他失落痛苦,臣下安慰他以后還有機會沖鋒陷陣,他憤怒道:“我十三歲的年華難道還會有么?”,如果能得到名譽和聲望,就連生命本身也被認為沒有價值(3)。
只要認為名譽比生命更珍貴,就會極其平靜而迅速地舍棄生命(4),例如自殺。武士的女性在少女時代就接受抑制感情,使用長柄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這類的訓(xùn)練。習武不單為了健康,更是為了防身和自殺。不知道自戕的做法乃是她的恥辱(5)。自殺的動機是為了保持自身的貞潔,維護自己和家族的名譽。
剖腹是一種高尚、偉大的自殺方式,自鐮倉時代一直持續(xù)到戰(zhàn)國時代。腹部被日本人認為是靈魂和愛情的寓所,為了免恥、引咎、悔過、抵罪、贖友、諫言、表忠誠等,武士進行著有儀式講究的剖腹。且切腹自殺是武士的尊嚴、高貴之死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特權(quán)”,普通殺人犯不配有此懲罰。下面我們看下剖腹自殺的真實案例。德川時代的一名切腹現(xiàn)場的醫(yī)生的日記記載了一個實例。左近和內(nèi)記兩兄弟為報父仇,刺殺德川家康,被捕。家康贊賞他們的勇氣,下令讓他們以榮譽的方式去死——剖腹自殺,決定處死全家男丁,當時8歲的弟弟八麿也難逃厄運。三人被帶到刑場,接著是切腹場景(6):左近對幼弟說:“八麿,你先切吧,讓我看到你切腹沒有切錯”,八麿答道,他還未見過切腹,等看哥哥做的樣子,自己再仿效做。哥哥含淚微笑說:“你說得好,剛強的小家伙,不愧是父親的兒子”。八麿被安排坐在兩個哥哥中間,左近將刀扎進左腹,說:“弟弟,看著,懂得了吧?切得大深,就會向后倒,把雙膝跪好向前俯伏”。內(nèi)記也同樣地一面切腹一面對弟弟說:“眼睛要睜開,即使刀尖停滯了,或氣力松弛了,還要鼓起勇氣把刀拉回來”。八麿看到哥哥所作的樣子,在兩個人都咽氣之后,便鎮(zhèn)靜地脫去上服,照著哥哥們所教的樣子漂漂亮亮地完成了切腹。
密特福德(Mr.Mitford)在《舊日本的故事》中描寫了他親身目擊的切腹例子:瀧善三郎(32歲)未經(jīng)授權(quán)下達了向神戶的外國人開槍的命令,且在他們逃跑時再度下令開槍,由于此罪行,切腹謝罪。瀧善三郎穿著麻布禮服走進正殿,由一名介錯(7)和三位官員陪著。經(jīng)過各種鞠躬行禮后,他將衣服上半部分脫下,袒露至腰部。小心地把衣袖掖入膝蓋底下,防止自己向后倒下--因為高貴的日本武士應(yīng)當前撲而死。片刻后,他把短刀深深地刺入左腹,慢慢地將刀拉向右腹,再從傷處拉回左側(cè),向上輕輕切開。在這令人震驚的痛苦過程中,他面部肌肉一動不動。他拔出短刀,身體前傾,伸出了脖子。一絲痛苦的表情這才掠過他的面孔,但他不吭一聲。這時,一直蹲在他旁邊,紋絲不動地注視著他的每一個動作的斷頭人站起身來,轉(zhuǎn)瞬間揮起大刀,刀光一閃,咔嚓一聲,一顆人頭落地,一具身體轟然倒下。場上一片死寂,只聽到從我們面前的尸首內(nèi)咕嘟咕嘟涌出的血液聲,這具軀腔片刻之前還是一個勇猛剛毅的男子漢呵,太可怕了!那個斷頭人深鞠一禮,用預(yù)先準備好的白紙擦干了刀,從榻榻米上退下;那把血染的短刀作為行刑的物證被莊重地帶走了。于是,兩個朝廷官員起身走到外國驗尸官面前,說瀧善三郎的死刑已如實執(zhí)行,請去檢驗。儀式到此結(jié)束,我們離開了刑場(8)。在日本文學(xué)或目擊者的敘述中切腹的事例枚不勝舉。把切腹當成一件榮譽的事,引發(fā)了對它的濫用,一些不符合道理的事或不值得死的理由都可驅(qū)使武士飛蛾撲火似的去死。在他們看來,按人世的名譽標準來衡量生命是不值錢的(9)。
殉死是另一種向主人表忠誠,使自己美名流傳的一種自殺方式。在歐洲,主人死時仆從們哭著送到墓地;在日本,有的人切腹自殺殉死,大多數(shù)人切掉指尖,投入焚尸火中(10)。江戶時期的日本,當主君死時,家臣和仆從要殉死(這叫做“追腹”,即追隨主君,切腹自殺),還有把小手指尖切掉,投入焚尸火中的習慣。駐平戶的英國商館館長理查德.柯克斯在1621年9月25日的日記中記述了松浦信實葬禮時的情況:“許多友人把小手指尖兩個關(guān)節(jié)切下來投入火中與尸體一起焚燒。他們自己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也是對死者的一點貢獻”(11)。殉死的風俗在早期日本社會中就已存在,起先是強逼的,后來成為自愿的。強逼的殉死取消之后,自愿的殉死繼續(xù)到了16世紀,成為軍界的習尚(12)。如有諸侯死亡,十五、二十位侍臣自愿切腹殉死是極普通的事。德川家康決意取消殉死的風俗,他的遺囑第76條證明了這一點:殉葬之事,均須嚴禁,違者即非忠信之士,財產(chǎn)入官,子孫聽其貧乏,以為犯法者戒(13)。此令雖然取得效果,但他死后此風依然繼續(xù)。以致1664年德川幕府頒發(fā)法令,凡是殉死之人的家屬必須嚴辦。即使這樣嚴厲的法律也未能杜絕殉死之風,當時有一個右衛(wèi)門兵衛(wèi),為殉主人奧平忠政的死,切腹自殺,政府立即沒收他的土地,處死他的兩個兒子,將他全家其余諸人發(fā)配邊疆充軍。殉死之風雖然在德川時代受到很大程度的遏止,但在明治時代還是依晰可見。被日本人奉為“軍神”的乃木希典在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后,同其妻為天皇殉死,成為武士道的典型代表,被稱為“國之忠臣”“人間典范”,后人為其造神社、塑鋼像。
復(fù)仇在日本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鼓勵的,為主君復(fù)仇不僅是表忠誠的一種方式,而且可獲得世間的名譽。德川家康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圣賢(孔子)亦以為非報不可。有此欲報之仇者,應(yīng)先呈文刑事法庭;雖然于所許之一定時期內(nèi),可以報仇而無阻,但不能以擾亂治安之手段行之”(14)。日本著名的三大復(fù)仇事件之一——元祿赤穗事件,后被改編成電影《四十七浪人》、《最后的忠臣藏》,時代劇《忠臣藏》。這四十七位武士可歌可泣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日本人的心,他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的日本都是被敬仰稱贊的對象,他們名揚日本。我們來看下他們的故事:元祿十四年(1701)三月十四日,地方貴族淺野長矩,在準備迎接從京都派來的天皇使者的儀式時,試圖謀殺另一地位更高的貴族——吉良義央。結(jié)果淺野只擊傷了吉良,但這嚴重觸犯了禮儀,以致將軍命令淺野按照慣例剖腹自殺。淺野的土地被沒收,他的部下被驅(qū)散,淪落成浪人。以大石內(nèi)藏助為首的47位家臣,經(jīng)過長久的忍耐及精心策劃,在1703年的雪夜里闖入吉良家中殺死了他,將仇人的首級奉在主人墓前。復(fù)仇使命完成后47人束手就擒。幕府將軍欣賞他們的忠誠,準許他們切腹自殺——一種體面的武士之死。此后,這47位武士被刻畫成日本英雄,為忠君英勇的象征,他們的墓地時常有灑淚憑吊者,他們的故事被改編為凈琉璃和歌舞伎,并通過電影、電視劇、連環(huán)畫在日本乃至世界廣為流傳。
武士的女性可以為了自己、丈夫、家族的榮譽毫不猶豫地一劍割喉,男性武士可以為了自己、主公的榮譽剖腹自殺。為了追隨主公而去,表示忠誠,獲得世間人們“格好”(日文)——“帥”的贊賞可以義無反顧地殉主人的死。為主人名聲、洗刷恥辱可以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或立刻奔赴過去復(fù)仇,因為對主人的侮辱就等同對武士本人名譽的損毀。名譽被武士視為人生至善。
注釋:
《孟子·公孫丑上》
[日]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商務(wù)印書館,1993.2.第48頁。
[日]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商務(wù)印書館,1993.2.第50頁。
同上
[日]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商務(wù)印書館,1993.2.第80頁。
[日]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商務(wù)印書館,1993.2.第71頁。
介錯:斷頭人,多數(shù)情況是由犯人的親屬或友人擔任,他們之間與其說是罪人和行刑官的關(guān)系,不如說是主角和協(xié)助者的關(guān)系。這次斷頭人是瀧善三郎的弟子。
[日]新渡戶稻造著《武士道》,商務(wù)印書館,1993.2.第68頁。
同上
[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日歐比較文化》,商務(wù)印書館,1992。8。第48頁。
同上
[英]小泉八云,《日本與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46頁。
[英]小泉八云,《日本與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46頁。
[英]小泉八云,《日本與日本人》,海南出版社,1994.8.第153頁。
作者簡介:扈晨曉(1994-11)女,漢族,河南衛(wèi)輝人,遼寧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在校碩士生,研究方向:日本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