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亭
高中信息技術必修模塊2包括“信息社會特征”“信息系統(tǒng)組成與應用”“信息安全與信息社會責任”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信息社會特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合編版教材中通過第一章來體現,定名為“信息技術與社會”。這樣的調整,原因在于信息社會特征的上位概念為信息社會,而信息社會的出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推動。因此,本章包含“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和“認識信息社會”兩節(jié)。作為起始章節(jié),其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策劃和實施好這一部分的教與學呢?我們可以從備課、實施和評價三方面進行落實。
● 備課建議
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學實施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尤為重要。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標和方向,教學也是如此。在具體實施前,教師需要依據《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解讀和新教材,明確育人方向和本章內容要求,熟悉本章知識結構,深入分析本章內容特點。
1.明確育人方向與課標內容要求
提到目標,離不開育人大目標、學科中目標和章節(jié)小目標。目前我們的育人目標在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信息技術學科目標是全面提升全體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其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信息素養(yǎng)的具體表現。具體到本章的目標是學生能夠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自身參與信息社會的責任感與行為能力,成為具備信息素養(yǎng)的公民。這些大大小小的目標總方向是一致的。
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具體的內容。《課標》中依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結合學科特征設計了學科具體內容,并對這些內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墩n標》中針對必修二模塊提出的內容要求共有8條,與本章對應的內容要求主要是第一條:“探討信息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以及人們生活、工作與學習的影響,描述信息社會的特征,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p>
通過這一條,我們可以分析出本章主要內容是信息技術對各個領域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信息社會的特征等。內容要求中使用了“探討”“描述”和“了解”等表達程度的詞語,通過表達程度的詞語可以分析出對本章內容要求達到的程度。其中,“描述”和“了解”這兩個詞語表述了學習活動結果目標的不同水平,認知程度上我們通常會用“了解”“理解”“掌握”和“應用”四個層級。“了解”屬于認知程度中較為基礎的一個認知層級,它一般要求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能根據對象的特征,從具體情境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而“描述”要比了解高一個層級,相當于理解的層級。這個層級要求能夠理解對象的特征和由來,能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疤接憽笔怯脕肀硎鰧W習活動過程目標的程度?!墩n標》中使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表述學習活動過程目標的不同程度?!疤接憽奔刺剿餮杏懀鼘儆趯W習活動過程目標中層次較高的。
2.熟悉本章知識結構,分析內容特點
本章內容知識結構清晰,主要圍繞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兩個學科大概念展開,旨在分析探討人、(信息)技術、(信息)社會之間的關系。本章知識結構如下圖所示。
信息技術是本學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既然要學習信息技術課程,首先要了解信息技術的概念及相關常識。本章主要圍繞信息技術的概念、發(fā)展狀況、未來趨勢、關鍵技術、應用領域及影響等方面展開學習。信息社會是本章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概念。當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信息系統(tǒng)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時,信息社會成為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大概念。生活在信息社會中的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人、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的關系,保持良好的信息行為,促進信息社會的有序發(fā)展。本章從兩個重要的概念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走進并融入信息社會,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為社會服務,成為信息社會的合格公民。
相較于其他章節(jié),本章內容呈現出來的特點也較為鮮明。
基礎性:本章主要圍繞信息社會這個學科大概念展開。學科大概念是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礎、最基本的概念,統(tǒng)攝了整個課程的知識基礎。因此,本章是學科體系中基礎性較強的一個章節(jié)。
理論性與抽象性:相比其他章節(jié)具體直觀的技術操作來說,本章內容較為抽象,偏理論化,學生往往感到難以掌握。
時代性: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學科與時代連接最為緊密。本章中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信息社會的相關認知都是較新的內容,這些充分體現了本章內容的時代性。
● 實施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感覺這章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可借鑒的資源少。對于習慣教授具體技術的信息技術教師來說,這部分內容并不好駕馭。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容易形成枯燥、機械的接受式學習,難以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需要多揣摩《課標》中的新理念,深入思考,在綜合分析社會需要、學科結構、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制訂適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
1.做好學情分析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學習情況。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對信息技術概念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對信息社會概念也有了些許的接觸,但對兩個概念還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對于高中生而言,這兩個概念都是信息技術學科非?;A、重要且復雜的概念,如果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信息社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人、信息技術、信息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更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和精心策劃。
2.選擇恰當的教學活動方式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yǎng),素養(yǎng)只有在需要素養(yǎng)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形成。如果說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載體,那么學科活動則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路徑。教學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各有其特點,選擇時教師要考慮到育人目標和內容的特點。本章教學中可采用如下形式。
(1)項目學習方式
信息社會是一個較復雜的概念,對于這樣的學習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普遍會采用項目學習方式。項目學習方式是指為學生設計一個圍繞問題解決的項目,項目以任務為基礎,學生需要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任務。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符合當下的育人理念,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周老師在第一章《信息技術與社會》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主題為“揭秘國慶聯歡活動的黑科技”的項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項目學習方式探究“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中巨幅國旗及主題表演背后的相關技術,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之前心中的疑問在活動中一一解決。問題解決的過程豐富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社會責任感,強化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案例教學方式
本章內容抽象且偏理論,因而選擇鮮活的、具體的案例來分析和研究比較適合。案例教學方式則可將理論教學變得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可使學生置身于充滿問題的真實情境中,同時教師激勵他們運用課堂知識來分析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北京第一五六中學的冉老師在講授第一章《信息技術與社會》第二節(jié)《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經濟這一基本特征,選擇了區(qū)塊鏈這個案例。原因是在信息社會的四個基本特征中信息經濟最不好理解,內容較抽象且大部分學生對經濟領域不太熟悉。而選擇區(qū)塊鏈作為案例,一方面因為它是熱點話題,學生對它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區(qū)塊鏈不僅是科學技術,更是全新的經濟體系。通過對區(qū)塊鏈的探討分析,讓學生在了解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信息技術的同時,也了解了一種全新的熱點經濟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社會中信息經濟這一基本特征。
● 評價建議
評價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評價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測評、診斷、篩選和選拔,更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促進教師的教學。評價工作是個系統(tǒng)工程,要考慮到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等多個因素。
對本章而言,評價內容可以參見《課標》內容要求,內容方面的達成度可以參見學業(yè)質量水平I和II相對應的部分;評價方式方面,在本章教學過程中可實施過程性評價,在本章教學完成之后可實施總結性評價。如果采取項目學習方式則建議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的主體上建議適當地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現多主體、多層次的評價。
除了上述內容,本章在進行評價活動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指標要具體,評價活動避免“虛化”
評價指標要清晰具體,便于學生理解,便于教師實施。如果評價過于籠統(tǒng),學生無法利用評價來指導自己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評價時也會出現評分困難的問題。
2.評價過程要可實施
評價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因此,評價活動一定要將評價結果及改進措施等信息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客觀、準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行為,并知道如何去改進自己的學習。要想使評價活動可實施,首先評價內容和任務難易度要適中。筆者聽過一位教師的課,教師安排了三個任務,宣稱完成一個任務60分,完成兩個任務80分,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三個任務都完成,將會得到100分的滿分成績。但整節(jié)課下來,沒有一名學生完成,評價后續(xù)活動也不了了之。這樣的評價之所以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安排的任務過于繁雜,難度系數過高??梢姡u價任務大小及難易度一定要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要有針對性地設置。再有評價形式要適宜,評價工作量要合理。如果評價活動需要課上完成,教師一定要預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以便做出客觀的評價。如果評價活動是教師課后完成的,評價工作量要考慮到實際情況。一般來說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或一人擔任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或者是身兼數職,如果全年級多個班級學生的評價情況需要第二天反饋給學生,事實上不太可能實現,如果勉強實現,質量也不會太高,評價也不會特別精細。長久下去,學生的積極性將會受到打擊,學習狀態(tài)也會受影響。
3.評價情境要真實
基于《課標》的課程任務是促進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評價也應基于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展開。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后,以所獲得的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信息技術問題解決需要的綜合品質。其中包含很多內在品質,難以直接評測,需要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參與相應探究學習活動中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因此,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是評價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茖W合理的評價情境,可以有效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而怎樣的情境是科學合理的,又應該如何選擇和創(chuàng)設評價情境,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研究的話題。
以上就是關于必修模塊2第一章的教學建議,由于實施時間較短,積累的經驗還不夠豐富、全面和深入,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