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香
摘? 要:初中是學生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務,不僅是為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在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5-040-01
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對于很多事物都有了個人的想法和價值判斷。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認識是有限的,其價值判斷能力還處在發(fā)育階段,需要外界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也是初中時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原因所在。
一、融合生活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其課程內容貼合學生自身的成長經歷,很容易就可以引起學生在內容和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利用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狀況,在課堂當中建立起情感教學環(huán)境,充分開發(fā)教材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這種情感體驗,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治意識。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更加符合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要,可以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將學生從枯燥、煩悶的學習當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適當?shù)姆潘?,調節(jié)好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本課中的兩個小節(jié)《青春的情緒》和《情緒的管理》,將課程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的課程帶領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過哪些情緒,分辨哪些是積極的情緒,哪些是負面的情緒。教師也可以列舉一些典型的事例,讓學生進行討論,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緒,如在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學生是會感到沮喪,還是會覺得更有斗志。在下半部分的課程當中,可以以負面情緒的管理為主,讓學生在紙上寫下現(xiàn)階段對自己造成困擾的負面情緒,然后由教師進行匯總。對于普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緒,可以邀請已經擺脫這種情緒的同學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積極尋找克服負面情緒的方法,將學生自己的情感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建立情感教學環(huán)境。
二、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方式
學生在課堂當中,接觸更多的還是文字性的教學,無法讓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的內容產生深切的體會。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和自己的教學安排,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契機,將道德與法治的課本內容應用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在理論和實踐的交互融合當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自我發(fā)展。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去進行感受,將情感教育逐漸滲透在學生的課程學習和生活實踐當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通過在實踐當中的情感教育,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學習都必須在道德和法治的框架范圍內進行,從而意識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更加規(guī)范自己的各種行為。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節(jié)的內容開展主題活動。例如在全班范圍內開展“守護者”的活動,將所有同學的名字都寫在紙條上,然后讓每位同學都進行盲抽,抽到的名字就是自己在接下來一周所要守護的同學。學生在活動的一周時間里,要承擔自己作為“守護者”的責任,關心同學,及時發(fā)現(xiàn)同學的困難,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活動結束后,每一位同學都需要向自己的“守護者”表達謝意,也可以與全班一起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來自同學的友情和溫暖,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并思考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守護好自己的友情,與朋友一起成長。
三、融合生活教學,增強理論與實際的連接
將課本理論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連接的教學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對于課程的抵觸情緒,讓學生更樂于開展學習活動。理論來源于實際,教材內容本質上是對于生活的總結和升華。教師在課堂中融入生活教學,可以使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具體,引導學生將教材知識與自身的經歷融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增強學生對于課堂所學的認同感。很多學生不易理解的文字內容,通過生活教學的方式,也可以降低理解和學習的難度。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當中,即更有利于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身的經歷出發(fā),了解我們身邊的各種規(guī)則。如在上學的路上,學生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能嬉戲打鬧,不能闖紅燈;在學校,學生要遵守課堂紀律,不能在課堂上睡覺和說話,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規(guī)則。教師在帶領學生感受完身邊的規(guī)則后,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這些規(guī)則不存在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會變成什么樣子,如:如果交通規(guī)則不存在,我們的出行活動會不會變得十分危險。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和辨別,不同的規(guī)則具體應用在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場景當中,提高理論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通過上述的學習活動,可以意識到規(guī)則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提高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自覺遵守規(guī)則。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教材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和理解,還會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當中自覺踐行道德與法治規(guī)范,讓學生達到言行一致的學習效果。
總結: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融合生活教學,增強理論與實際的連接、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方式、融合生活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等策略,開展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楊青菊.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7, 011(024):58.
[2]蔡詩喜.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模式的相關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9):255.
[3]孫淑玲.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研究[C]// 教師教育論壇(第五輯). 2019.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廣西? ?富川? ?5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