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孝弟為仁之實
      ——略論羅近溪的仁孝觀

      2020-01-16 19:19:21
      關鍵詞:孝弟孔孟孝悌

      石 霞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羅汝芳(1515-1588),字惟德,號近溪,祖籍江西南城,一生講學不輟,是泰州王門學派的重要人物。近溪常以“求仁”和“孝悌”概括孔孟思想核心:“孔門宗旨,止要求仁”[1]277,“孔孟之言皆必歸會孝弟”[1]53。“仁”與“孝”是近溪思想的核心。他堅持孔孟仁孝互釋與仁孝一體的思考方式,對“仁”與“孝”的關系進行了全新且極有價值的闡發(fā),并逐漸形成了仁孝思想的基本格局。

      一、仁孝相輔相成

      在孔孟思想中,仁與孝關系密切。孔子《論語·學而》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將孝視作為學的開端,主張由切己平常的孝悌出發(fā),在日用常行中漸次入仁。在孔子看來,仁是最高的德性,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如何成就并通達仁境則是工夫論與方法論范疇的問題??鬃犹岢鰪暮啽阒苯氐男┤胧?,在具體的孝悌實踐中漸次上達仁境。如《論語·雍也》云:“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構成了孔子工夫論的基本進路與仁孝觀的基本內容。孟子則進一步將孝悌視為仁的基礎與發(fā)端。如《孟子·盡心上》:“親親,仁也”,直接視愛親為仁;《孟子·離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侍奉自己的親人就是仁的實質內容。由此可見,孔孟思想中仁孝相輔相成:孝為仁的實質與求仁的基本方法,而成就并通達仁境則成為孝的最終目標。

      近溪思想歸宗孔孟,故對仁孝關系的論述呈現(xiàn)出對孔孟仁孝觀的認可與趨同,體現(xiàn)了對孔孟思想的回溯,強調仁孝的一體性。例如,近溪在論及仁孝關系時曾明確表示兩者并無分別:

      孔子云:“仁者,人也?!鄙w仁是天地生生之大德,而吾人從父母一體而分,亦純是一團生意。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而后能踐形。踐形即目明耳聽,手恭足重,色溫口止,便生機不拂,充長條暢。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人既成,即孝無不全矣。[1]430

      在此,近溪指出仁孝無差別的關鍵在于“仁者,人也”,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其一,“仁者,人也”,“仁而人”?!叭省蹦恕疤斓厣蟮隆?,化生萬物,構成人的存有論依據(jù),人因稟受“仁”而成“人”。其二,“仁者,人也”,“人而仁”。“為仁由己,即人而仁矣”[1]27,仁德必須通過人來彰顯,并最終落實到“為仁由己”的個人實踐上,即“目明耳聽,手恭足重,色溫口止”等日常行為活動。因此,近溪言“人固以仁而立,仁亦以人而成”,人與仁是一而二、二而一且相輔相成的關系?!缎⒔?jīng)·圣治》:“人之行莫大于孝?!毙榘傩兄扰c為人之本,故“人既成,則孝無不全矣”。就此而言,仁與孝亦相輔相成:一方面,孝悌是從人的內在仁性生發(fā)出來的自然德性,通過孝悌這一具體行為提供不竭的動力。生生之仁構成了孝的形上依據(jù);另一方面,仁德之彰顯必落實到人身上,具體而言即要落實到人對孝悌的道德踐履中,并通過推擴與感通而日漸臻于仁境。因此,“孝以成仁,亦以仁成”[1]969,仁孝“亦無分別”。明顯地,近溪將“仁與人”以及“人與孝”一體而觀,且指出3者相互依存。由此,人成為仁與孝的中間媒介并將兩者緊密關聯(lián)。對此,他還有更具體的論述:

      以其所以為子者為人,是謂事天如事親,而可以言仁矣;以其所以為人者為子,是謂事親如事天,而可以言孝矣。此孔子之教也,孟子以一言盡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狈蛉硕弧按蟆?,則與天地合德,不亦仁乎?赤子之心知有父母而已,不亦孝乎?赤子之心不失,即可以為大人,是孝固所以成其仁也。惟至于大人,然后能不失赤子之心,是仁又所以成其孝也。然則仁與孝而已矣,必兼舉而言之,其義始備。[1]986

      近溪認為,以侍奉父母的方式侍奉上天為仁,以侍奉上天的方式侍奉父母為孝。雖然仁與孝的側重點不同,但兩者在踐行上實無差別。如此,近溪將孝提升到與仁同等的高度。此外,近溪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句將仁孝兩者統(tǒng)籌起來?!按笕恕迸c天地同德,故可稱仁;赤子之心乃孩提先天具備的愛親敬長之心,可稱孝。保持“赤子之心”必可上達天道成為“大人”,而成為“大人”必定不失“赤子之心”。所以,“仁人”與“孝子”必然也互相成就且不可分別,“必兼而舉之”。

      二、孝弟為仁之實

      近溪強調“仁”“人”以及“孝”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與雙向貫通,是要說明孔子的仁學是形上與形下雙向貫通的一體之學,且主張回歸孔門宗旨亦是要回歸孔門徹上徹下的一體圓通之仁學。近溪看來,“仁者,人也”,孔子的“仁學”亦是“人學”,但宋明儒者卻舍本逐末,輕孝悌而慕仁義,偏重于超越層面之“仁”義(仁學)而忽略了實踐層面之“人”義(人學),致使所作學問脫離實際,日益玄虛。事實上,近溪回歸孔孟宗旨是為糾正宋明理學之弊病,其倡導仁孝并舉亦是為強調“人”的實踐義,貫通形上之仁理與形下之實踐,進而建立一個真正的“仁學”。

      近溪以孔子仁學思想為范本,并將《大學》一書視為孔子對求仁之學的集中概括?!捌湫膶⒁匀势渖碚撸嗜f世入人之身,而恐無憑據(jù),故既竭心思而繼以先王之道,于是取夫六經(jīng)之中,至善之旨,集為《大學》一章,以為修、齊、治、平規(guī)矩,所謂格也?!盵1]216他指出,孔子憂心世人執(zhí)著于玄虛的仁體,茫然不知如何求仁,而六經(jīng)所記古圣先賢之道為到達萬物同體的仁者境界提供了重要借鑒,故孔子竭力探尋并寫就《大學》一章,通過“修齊治平”的規(guī)矩集中歸納了六經(jīng)中成圣之道與求仁路徑。近溪曾言,《大學》被孟子“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一句道盡[1]216,該書所闡明的成圣規(guī)矩不過是赤子天生具有的“孝悌慈”的不斷實踐而已。因此,“修齊治平”的成圣路徑無非是“孝悌慈”的具體實踐。近溪對朱子和陽明學說表達了不滿:“其旨趣,自孟子以后知者甚少,宋有晦菴先生見得當求諸六經(jīng),而未專以孝、弟、慈為本,明有陽明先生見得當求諸良心,亦未先以古圣賢為法?!盵1]5他認為宋代大儒朱熹雖重視古圣經(jīng)典,主張求天理與仁道于六經(jīng),卻沒有以孝悌慈為學問之本;明代大儒王陽明雖明白成仁需內求良心,卻未能效法“古圣賢”之道。事實上,近溪對兩者的批評是一致的,認為他們都忽略了對《大學》中“孝悌慈”具體實踐方法的把握,致使學說思想日益背離孔門宗旨,難成萬物一體的仁境。近溪此番批評旨在通過提揭孔孟仁孝一體之學,高揚孝悌慈,為求仁與致良知提供簡易直截的實踐路徑,從而糾正宋明理學執(zhí)持本體與忽略工夫之偏。對此,他補充道:

      蓋天下最大的道理,只是仁義。殊不知仁義是個虛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實也。今看人從母胎中來,百無一有,止曉得愛個母親;過幾時,止曉得愛個哥子。圣賢即此個事親的心,叫他做仁,即此個名而已。三代以后,名盛實衰,學者往往知慕仁義之美,而忘其根源所在。[1]135

      近溪以“仁義是個虛名,而孝弟乃是其名之實”一句總結仁孝關系:仁義只是個虛名和抽象概念,而孝悌才是其實義與具體方法。這顯然是從名實關系角度論述仁孝兩者的關系。他批評后世學者只追求仁義之虛名而不重視孝悌之實義,殊不知實現(xiàn)仁義的根本方法在于孝悌慈。近溪再三指出孝悌是構成仁義的實際內涵與成就仁境的根源,主張以“孝悌”來落實“仁義”。因此,孝悌是近溪求仁的根本方法和工夫路徑。

      “孝弟為仁之本”是孔子探討仁孝關系的基本命題,歷來學者對此句的解釋不一。漢儒大都認為孝悌是天生自然無偽的情感,是仁的根本,也是實現(xiàn)仁的根源和基礎。程頤則反對漢儒之說,“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之是仁之本則不可”[2]。他認為,仁是人內在固有的善性,而孝悌無論意為愛親之情還是孝悌之行,都屬外在的“已發(fā)”而不屬內在仁性的范圍內,僅是“仁性發(fā)而為用”的具體表現(xiàn)。但孝悌作為人降生后仁最初的發(fā)用,是實踐仁最切近且最直接的方式,以此作為求仁的發(fā)端,則能悟得仁道。但孝悌的實踐只是仁的一部分,僅是踐履仁道及步入仁境的根本或開端,距離實現(xiàn)“仁”還相差很遠。朱熹繼承了程頤的觀點,釋“為仁”為“行仁”:“為仁,猶曰行仁……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盵3]這一詮釋構成了宋儒及陽明對仁孝關系論述的基本看法?;陉U揚“仁虛孝實”的基本主張,近溪力主漢儒之說,認可“孝弟是仁之本”: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本猶根也,樹必根于地,而人必根于親也。根離于地,樹則仆矣,心違乎親,人其能有成也耶?故順父母、和兄弟,一家翕然,即氣至滋息,根之入地也深而樹之蕃茂也,將不可御矣。然則厚其親者,實所以厚其身也夫![1]333

      與程朱從體用角度論述“孝弟為仁之本”不同,近溪強調孝悌為“仁之本”,即孝悌是仁的“本根”。孝悌不僅是踐行仁義的開端,更是成就仁境的根源。近溪以樹木與地面及人與其親的關系作比仁孝的關系:樹必根于地而人必根于親,樹木離于地則死而人違其親則難成。以此推知,孝悌為仁之根本,離于孝則仁不存。概言之,孝悌構成了仁的根本,達成仁必有待于對孝悌的落實、擴充與發(fā)展。此外,近溪將“仁”與“人”相互貫通,高揚“人”的實踐義,由“孝弟為仁之本”得出“孝弟為人之本”的結論:

      “古本仁作人最是,即如人言,樹必有三大根始茂,本根也,夫人亦然,亦有三大根,一父母,一兄弟,一妻子。樹之根,伐其一不榮,伐其二將槁,伐其三立枯矣,人胡不以樹為鑒哉?”[1]379

      很明顯,近溪將孝悌慈作為人的學問之基與立身之本。由此,孝悌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孝悌慈而天下歸仁

      近溪力主“仁虛孝實”之說,高揚孝悌慈,確有將孝悌慈視為形上本體的傾向,但他還是多從形而下的實踐層面論述孝悌是行仁的發(fā)端和根本。《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施行孝悌本身不是目的,應在此基礎上超越家庭倫理之愛,博愛大眾,追求萬物一體之“仁”。近溪亦秉持孔子這一思想取向:孝悌慈為求仁本始,應在施行孝悌慈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愛的對象,直至達到萬物一體之仁境。超越本體的“仁”雖是抽象概念,但構成了行孝之最高理想和終極目的。這體現(xiàn)了近溪詮釋仁孝關系既入世又超越的辯證思路,即在不離于又超越日用倫常的情況下實現(xiàn)追求超越仁體的目標。

      關于追求超越之仁的具體路徑,近溪言:“仁既是人,便從人去求仁矣,故夫子說:‘仁者人也?!录蠢^以‘親親為大’,謂之‘為大’,蓋云親其親,不獨親其親,直至天下國家,親親長長幼幼,而齊、治、均、平也。此則所謂人上求仁,又所謂中心安仁,盡天下而為一人者也?!盵1]186近溪常以“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一句闡述孔門求仁之方,此句亦是近溪求仁路徑的集中表達?!叭收呷艘病币馕吨ㄟ^人的實踐去求仁。“親親為大”具體包含兩種含義:首先,可將“大”釋為“重要”與“切近”,“親親為大”意為求仁必須落實在愛親敬長的日用倫常之中。其次,近溪在此主要將它釋為“擴充”之意。所謂“親親”不僅停留在孝道的范疇,更意味著將“親親”由家庭倫理擴充到社會倫理?!坝H親”即“孝”,是“仁”的原點,“親親為大”意味著要以“孝悌慈”貫穿行仁之始終,推擴至天下國家,直至達到“中心安仁,盡天下而為一人者”的至仁境界。此“仁”才是真正的“仁”,是“大人之學”與“大學之道”的目標,亦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理想。

      近溪反復強調“孝悌慈”徹始徹終、一以貫之且通貫天下?!靶┐取辈粌H是天生自然的明德,更是一種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的普遍倫理。“孝以成仁”,與之相關,“萬物一體之仁”的目標便也不僅是一種人與萬物相感通的精神境界,更同時具有倫理學與政治學的指向和意涵,體現(xiàn)出近溪對“盡天下而為一人”的大同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前者主要是從孝親敬長之心出發(fā),以道德情感的角度論證萬物一體的普遍意義,而后者主要是從孝悌之行的踐行與推擴角度論述萬物同體,主張立足于道德主體和家庭人倫,由近及遠并推己及人,然后視人如己、待疏若親與一體同善,實現(xiàn)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超越孝悌和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大同理想是近溪仁孝思想的最終旨趣,這從近溪以孝悌慈詮釋“為政以德”便可看出:

      若泛然只講個“德”字,而不本之孝、弟、慈,則恐于民身不切,而所以感之、所以從之,亦皆漫言而無當矣。若論“以德為政”,卻又有個機括,俗語云:“物常聚于所好?!庇衷唬骸懊裥闹辽穸豢善??!苯裰粸槊裆险撸瑢嵰姷么诵?、弟、慈三事,是古今第一件大道、第一件善緣、第一件大功德,在吾身可以報答天地父母生育之恩;在天下可以救活萬物萬民萬世之命。[1]152

      就儒家傳統(tǒng)而言,在道德和政治之間并沒有截然的分界線,將政治問題視作道德領域問題的延伸,將外王視作內圣的推延和結果,是關于道德和政治關系的基本看法。如《論語·為政》中的“孝慈則忠”,就將事父的“孝”推至事君的“忠”?!洞髮W》則把孝悌慈擴展至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孝悌慈是事君、敬長以及治民的手段。近溪繼承了儒家這一傳統(tǒng),進一步將“孝悌慈”道德情感具化為家庭關系內部和社會政治領域的一般行為法則。他指出,“為政以德”的“德”并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孝悌慈。孝悌慈不僅是一種人人具備的天生自然的道德意識,還是人們道德實踐的切近處,更是道德行動的重要準則與社會治理的重要依據(jù)。在治理天下的政治實踐中,必須以“孝悌慈”為本,將其視為事君敬長與仁民愛物的手段,進而治化天下?!坝H親即仁,以孝弟之仁,而合于為人之人,則孝可以事君,弟可以事長,近可以仁民,遠可以愛物,齊治均平之道,沛然四達于天下國家,而無疆無盡矣。”[1]180在為政過程中,將孝悌慈沿著由己及人、由下向上以及由家至國的道德實踐進路不斷推擴,則舉國上下莫不大興孝悌而無生悖亂,便能“可以救活萬物萬民萬世之命”,構建一個能夠體現(xiàn)萬物一體之仁的理想社會。如此,“盡孝”和“治國”相統(tǒng)一,更深層次地實現(xiàn)也超越了孝道,實現(xiàn)了“天下歸仁”與構建大同社會的理想?!拔彷吔袢罩v明良知,求親親長長而達之天下,卻因何來?正是了結孔子公案。”[1]434在近溪看來,將孝悌慈這一切實的道德實踐極致推開以實現(xiàn)孔子“天下歸仁”的理想,最終構建一個天下之人皆一體而相親的理想社會。很顯然,“作為宇宙與人心的存在模式的‘萬物一體’如何化為‘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社會模式,才是近溪‘求仁’宗旨的最終歸趣”[4]。

      總之,近溪的仁孝觀是其在繼承孔孟仁孝觀的基礎上反思宋明理學之弊并尋求救弊方法的產物。他秉承孔孟仁孝并舉的思維方式,對仁孝觀進行了獨特的闡發(fā),進而構建了一個徹上徹下、既入世又超越的一體圓通之仁學。但出于糾正宋儒專注仁體與輕視工夫之偏,其詮釋重點不可避免地落在“孝”的一方,使孝悌慈成為其學問的主要內容。近溪晚年更是將“孝悌慈”視為天底下“三件大道理”與古先帝王“三件大學術”,進一步將孝悌慈推廣到社會與政治領域,體現(xiàn)了晚明儒學思想世俗倫理化的趨向,是對陽明心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猜你喜歡
      孝弟孔孟孝悌
      孝悌思想探源及對當代啟示
      陋室聽歌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18:26:20
      更 正
      金秋(2022年12期)2022-11-27 02:30:09
      The Cultural Memory of Davis’s Retranslation of San Yu Lou
      病榻侍母
      唐代制舉孝悌類科目考論
      “孝弟”:“仁之本”還是“為仁之本”
      ——以朱熹對《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詮釋為中心
      金圣嘆《水滸傳》人物論的心學解讀
      求是學刊(2016年5期)2016-12-10 07:31:35
      有聯(lián)大家改
      對聯(lián)(2015年18期)2015-11-14 14:02:06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體意識探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8
      宝丰县| 德清县| 天门市| 前郭尔| 房产| 民乐县| 邢台市| 南京市| 武平县| 修水县| 建阳市| 莒南县| 郑州市| 正阳县| 昌都县| 巴南区| 新和县| 苗栗县| 阿克| 武功县| 榆林市| 中江县| 嘉禾县| 宁波市| 万州区| 涞水县| 福泉市| 石首市| 汤原县| 达孜县| 兰溪市| 柞水县| 四会市| 莆田市| 沙湾县| 武汉市| 井研县| 肥东县| 南充市| 嘉黎县|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