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我思考這個問題比較早,但一直無法擺脫各種困擾,直到離開課堂之后,才算有些明白。所謂的教學,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一同學習。這絕對不是謙辭。古人說“教學相長”,他們可能在漫長的“教”的生涯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常識。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所獲得的不一定比學生少,因為他要“教”,所以他得比一般人會學,知道怎樣去學,知道如何評價,也要具備一般人不具備的反思能力。
教師的教學怎么可能不犯錯誤呢?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最多只能解決當時的問題,憑借常識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人的種種局限性同樣也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教學中。
我的課,未必能讓學生都滿意。在臨退休時,我比此前更深刻地意識到個人能力的微不足道,明白不能過高估計自己;更有意義的是,我逐漸明白,不能過于理想地估計教育的作用。在義務教育普及率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社會文化依然落后,人們依然熱衷于物質追求,精神追求沒有顯著提升,教育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
多年站在講臺邊,面對學生的眼睛,我當然在意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正確的教育,但我很早就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改變他們?后來,我對同事說過,教室里不可能全都“專心致志”,特別是我們把“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時,未必有多少學生能認同這樣的觀念,但他有可能通過教育教學記住一些話,這些話可能會引起他們的思考和疑問,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影響。我甚至想到,教師的課,往往只能為一部分渴望學習的學生而上。我們尊重學生,因為他們坐在教室里;學生尊重我們,因為我們是教師,他們即使不想聽也不應妨礙我們上課。曾有人質疑,作為教師,這樣想是不是太消極了?但我從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角度認識這個問題:既然幾十年都未必能改變一個人的“初心”,憑什么教師用幾節(jié)課、幾十節(jié)課就能重塑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況且,這還只是學生這一方面的問題。
回顧自己的教學,不是因為上了太多有缺陷的課,而是從來就沒指望上出“完美的課”!每天的課,都有些遺憾,每天都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偶爾一節(jié)課差強人意,一星期之后,就能發(fā)現(xiàn)不足;原本想把“比較順”的一節(jié)課記錄下來,結果寫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許多缺憾,甚至錯誤。有時對情況把握不到位,課上了七八分鐘,學生才進入狀態(tài),于是預定的計劃不得不放棄一部分;有時學習交流中意外地出現(xiàn)了有價值的問題探究,持續(xù)十來分鐘,漸入佳境,教師舍不得中止學生的討論熱情,幾乎失控,雖然這種“失控”可遇不可求;有時一個提問激活了氣氛,打算繼續(xù)深入時,課堂忽然又沉悶了,教室靜了,交流凝固了,因為困難出現(xiàn)了……
總體而言,我能把握課堂的節(jié)奏,但也常遇到無法預期的情況,只是我有經驗也有責任引導學生少犯錯誤。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我感到滿意,希望學生有探究問題的興趣,保持學習的激情??墒?,我有時也對學生的某些功利傾向感到不安:他認為這可能是“以后有用的東西”,而他希望教師教“馬上就能獲得好處的東西”。然而,作為教師,能放棄教學的意志嗎?——因為你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責任,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兩全其美”,這也是很多同行的遺憾。學生在變化發(fā)展,“完美”,只是教師單方的追求。
教學要根據(jù)學情,因材施教,不宜把“完美”當作追求。為什么會出現(xiàn)困擾?可能是“評價”在干擾我們。我曾多年承擔兩個班的教學,而這兩個班的學習氣氛和追求有明顯差異。不僅如此,每個班內部也有不同的情況。要同時兼顧多種問題,往往是一名教師顧此失彼的原因;學校把學生的評價當作衡量教師業(yè)務能力的主要指標,而教師無法通過一節(jié)課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如果我們能讓學生了解,最重要的是主動“學”,而不是每節(jié)課都得到教師的照顧,則有可能擺脫那樣的束縛。
教學本來就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極有可能導致形式主義從而使教學喪失創(chuàng)造性。常常聽到評價者談到“完整的課”,也就是“規(guī)范的課”,一節(jié)課的形式,缺一不可。比如,聽到各種評論:“入題慢了”“這個問題可以放到后面再問”“這里應當停下來及時小結”“第五個問題要深入展開”“結束前的歸納漏講了一點”……一名青年教師,在這樣七嘴八舌的氛圍中,很可能產生濃厚的形式意識,今后他不但會這樣要求自己,也會一成不變地以此評價同行。教學工作之所以容易產生倦怠,和規(guī)矩過多、忽視學生的課堂趣味是有關的。時下的模式、范式已經過多,中小學教學各路神仙無不標注品牌特色,常識也就被忽略。好的課,難道都有“模子”?《論語》的那些實錄,放在他們的模式中,不僅算不上“好課”,甚至不算“教學”。
每次評課,都會拿到一張比較復雜的表格,有十多項甚至二十多項需要參照的標準,要五六名評委對這些要求的理解大致統(tǒng)一,已經是很難的事;要在幾十分鐘內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課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更是強人所難。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場合看到對中小學教學完全沒有研究的人在充當“評委”,因為不了解中小學課堂,他們往往吹毛求疵,出言不遜,當然也會大驚小怪,胡亂吹捧。
追求“完美”,也許會把教學引向終結,而“不完美”才可能是真實的常態(tài)。不必期待別人贊許“完美”,課堂教學有瑕疵、有遺憾甚至出點錯,或許更真實;否則,教師哪里還有“學”的動力?要包容不完美,因為我們努力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一般要上一萬五千到兩萬節(jié)課,如果按照既定的“完美”標準去衡量他的每節(jié)課,無異于刻舟求劍。
一名石匠,畢生從事的,是把各種石頭鑿成可用于構造的石塊,如果問他哪些石塊是好的,他也許會有不同的回答。根據(jù)我對勞動的認識,我可能會說,有些石塊鑿了很長時間,因為它的硬度;有的用時比較少,但未必能放在關鍵位置上??偟恼f來,我對材質的判斷比年輕時有把握,我用的力氣比以前少,鑿的速度能快一些,所有石塊都是有用的,僅此而已。即便是一名“匠”,也有獨特思想和評價意識,如果腦袋里只有一種規(guī)格,一成不變、循規(guī)蹈矩,他的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取代。
課堂不一定要追求完美,每一節(jié)課都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