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富海
(甘肅省渭源縣蓮峰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8208)
牛妊娠浮腫是指處于妊娠末期的母牛腹下、會陰等部位出現(xiàn)非炎性水腫。 一般情況下,面積較小、癥狀補種,分娩后即可自然消失,是母牛生產(chǎn)后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 但是嚴重的水腫面積比較大,會繼而發(fā)生全身性反應,多數(shù)會影響后關節(jié)活動,一旦水腫部損傷并且感染時,容易發(fā)生蜂窩織炎,嚴重者引起組織壞死。 此病在日常生產(chǎn)中較為常見,筆者就多年基層工作經(jīng)驗,在本文中就該病的中西醫(yī)療法做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導致該病發(fā)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1 母體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的水腫
主要因為懷孕末期胎兒生長迅速加快,母牛子宮體也隨之逐漸增大,導致母牛腹內(nèi)壓增高,乳房脹大,加之隨著產(chǎn)期臨近孕牛的運動減少,因而致使患牛腹下、乳房、后肢的靜脈血流緩慢,引起淤血及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使體液滯留于組織間隙而導致水腫。
1.2 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水腫
通常情況下,懷孕末期的母牛血流總量增高,導致血漿蛋白濃度相對下降,如若飼料中配備的蛋白質(zhì)供量不足,極易使血液蛋白膠體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組織水腫。
1.3 心、腎機能不全或變?nèi)?/p>
使靜脈血淤滯,也可導致水腫。 中獸醫(yī)普遍認為,胎氣皆因妊娠太重,外感內(nèi)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不分,以致胞胎中氣不通,日久胎氣流行經(jīng)絡,從而致病。
孕牛水腫一般從肺部開始,常蔓延到后肢、乳房、陰門、后肢的跗關節(jié),甚至胸部。 浮腫通常呈扁平狀,左右對稱,觸摸如面團,無痛感,指壓留痕。 體溫稍低,被毛稀少的部位皮膚緊張而發(fā)亮。 輕者一般無全身癥狀反應,如果水腫來勢猛烈,孕牛出現(xiàn)精神不振、食欲減退、行走跛行、喜臥地、有時陰門水腫、日漸消瘦等癥狀。
3.1 玉米須或冬瓜皮,水煎任牛自飲。
3.2 冬瓜皮150g,赤小豆250g,煎汁內(nèi)服。
3.3 天仙藤、制香附、烏藥、木瓜、紫蘇各45g,陳皮、桂枝、甘草各30g,煎汁內(nèi)服。
3.4 當歸、冬瓜子各60g,白芍、補骨脂各45g,紅花、胡盧巴、骨碎補、益母草、白術、茯苓、桂枝、煅自然銅各30g,水煎內(nèi)服。
3.5 白術60g,大腹皮、茯苓皮、五加皮、陳皮各30g,水煎內(nèi)服。 食欲不振,口色淡黃者,加茵陳、生山楂。
3.6 炒白術 50g,砂仁 30g,當歸 50g,川芎、白芍、熟地、黨參各30g,陳皮、蘇葉、黃芩、阿膠各40g,甘草、生姜各15g,共研細末,開水沖調(diào),內(nèi)服。
3.7 全當歸、白芍、熟地、破故紙、胡盧巴、冬瓜子、 茯苓皮 30~45g,紅花、 連翹各 25g,益母草90g,荷葉 3 張,水煎內(nèi)服。
3.8 炒白術、茯苓皮、姜皮、陳皮、大腹皮各40g,黨參、當歸、香附、白芍各25g,水煎取汁內(nèi)服。
3.9 姜皮 25g,茯苓皮 36g,陳皮 25g,桑白皮 31g,大腹皮30g,白術 37g,當歸 36g,甘草 20g,薏苡仁37g,共研細末,開水沖調(diào),一次內(nèi)服。 每天1 劑,連服3 劑。
3.10 當歸 52g,熟地 47g,冬瓜子 51g,白芍 48g,茯苓皮36g,補骨脂 53g,連翹 29g,紅花 30g,益母草100g,荷葉5 張,共煎汁,一次內(nèi)服。 如四肢發(fā)冷,腰弓肢軟,脈細沉者,可加黨參30g,附子32g;如飲水和吃草大減,大便稀軟,加蒼術26g,白術29g。 每天 1 劑,連服 2~3 劑。
3.11 白術(炒)50g,砂仁 30g,當歸 50g,川芎 30g,白芍 30g,生姜 15g,熟地 30g,黨參 30g,陳皮 40g,蘇葉 40g,黃芩 40g,阿膠(炒)40g,甘草 15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diào),一次內(nèi)服,每天1 劑,連服3 劑。
3.12 車前子 500g(炒后研末),滑石粉 250g。 水煎候溫,一次灌服。
3.13 桑白皮 45g,陳皮 60g,生姜皮 60g,大腹皮60g,茯苓皮60g。 上藥共為末,開水沖服。
分娩前水腫,加土炒白術 80~120g、 黃芪35~60g、當 歸 25g、炒黃 35g、川芎 20g、桑寄 生60g、 砂仁 25g、 菖蒲 20g; 分娩后水腫,加炮姜30g、艾葉 40g、土炒白術 80g、當歸 60g、川芎 20g、益母草 150~200g、香附 45g、甘草 30g;兼有胎衣不下者,加桃仁30g、紅花25g;兼有消化不良者,加炒三仙各60g、玉片25g、李仁 60g、麻仁6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