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少了編制就好像少了光環(huán)?!边@是不少編外教師的同感。
編外教師,是相對于在編教師而言的,指的是“在學校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但不受穩(wěn)定財政供養(yǎng)、未被納入編制保障的一類教師群體”。編外教師的存在由來已久,數量龐大,積弊亦深。但長期以來,編外教師這一群體的現(xiàn)實處境、利益訴求以及引發(fā)的教育問題等,并未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不得產生新的代課教師。然而,從當前各地教育部門、公辦中小學發(fā)布的教師招聘公告來看,編外教師需求總量仍然龐大。如福建泉州某縣公開招聘編外合同教師1200人、湖南長沙某區(qū)招聘400人、河北秦皇島某區(qū)招聘110人。另據相關教育研究人員透露,東南某省部分縣市的公辦學校編外教師占比超一半。
“編外教師問題是由諸多方面原因導致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稱,主要原因一個是學校結構性缺編,在教學任務重但沒有多余編制的情況下,學校只能通過聘請編外教師來解決;另一個是有編不補,有的地方不按編制來補充教師,而是以招聘臨聘教師或合同教師的方式,來減少對教師隊伍的財政投入。
“事實上,編外教師是過去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的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編外教師的產生與編制管理體制不靈活、教師擴編速度追不上人口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有關,并指出當下編外教師多存在于人口流動量較大的區(qū)域,以及一些省會城市的城鄉(xiāng)接合部。
中部某省會城市的一名校長李響(化名)印證了這一說法。李響學校所在區(qū)人口凈流量排名全省第一,學生多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F(xiàn)有98名教師,其中,56個是教育局聘請的人事代理教師,11個是學校通過第三方勞務派遣公司招聘的教師。李響坦言,按照現(xiàn)有編制的師生比,學校是不缺編甚至超編的。但在實際工作中,會存在教師生病、生孩子等一些動態(tài)的狀況,造成教師缺崗。因此,聘請編外教師是學校無可奈何的“必然選擇”。
編外教師的存在,給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增加了難度和挑戰(zhàn)。
一是同工不同酬帶來公平問題。熊丙奇表示,雖然國家強調要對非在編教師實行同工同酬,但現(xiàn)實卻差強人意。記者調研同樣發(fā)現(xiàn),在中西部的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同等勞動強度下,編外教師的收入比在編教師少一半或者更多,有的甚至剛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還有的地方雖名義上實現(xiàn)編外與編內“同工同酬”,但在財政專項補貼、住房公積金和評優(yōu)評先、職稱評聘等方面根本無法做到“一視同仁”。同工不同酬,給編外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剝奪感,有違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
二是編外教師流動性強,管理難度大。編外教師多數屬于臨聘性質,聘用周期較短,沒有穩(wěn)定保障,使得編外教師沒有安定感和歸屬感,很多人成為編外教師的初衷多是“騎驢找馬”,以此為跳板考取事業(yè)編制或行政編制,幾乎是“有考必應”。李響提到,即便簽訂了勞動合同,臨聘教師也可能違約走人,甚至不辭而別,校方很難對其進行實質性管理。而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將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是編外教師成長受限。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編審鐘建林等人做的一項城市中小學編外教師現(xiàn)狀調研顯示,城市編外教師的綜合素質普遍較高,“絕大多數編外教師能夠勝任基本的教育教學工作,與一般的編內教師不存在顯著性水平差異”,并且他們多有志于長期從事教育事業(yè)。然而,“編外”的身份常常使編外教師在繼續(xù)教育、評優(yōu)評先、職稱評聘、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受到限制,從而使其教育教學積極性和內在動力難以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在中小學教師成緊缺職業(yè)的背景下,作為重要的人力補充資源,有教育人士呼吁,應從頂層設計上,將編外教師納入相配套的管理機制,深化用人評價改革,讓留住人才不再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