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數(shù)天海上顛簸,趙君陶終于帶著兒子抵達香港,和丈夫李碩勛相逢?!靶姨澞阍鐏硪恢?,如果遲來幾天,我已到瓊崖(海南島)去了?!崩畲T勛說。夫妻二人不曾料想,1931年的這次碰面,竟是最后的訣別。
1935年,由于漢奸告密,30歲的趙一曼和多名同志被日軍包圍,她左大腿骨被打斷,棉褲被血濕透,子彈用光,最終寡不敵眾被俘。敵人問:“你為什么參加反滿抗日活動?她的回答擲地有聲:“我們中國人,除了抗日,別無出路!”
兩年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在李碩勛、趙一曼的出生地宜賓,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遷徙,“熱烈歡迎”的呼聲在李莊碼頭久久回響,來自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著名的文化科研機構(gòu),在這里開啟了嶄新歷程……
為了同樣的初心,或為了信仰,或國難當頭,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宜賓人為了同一個目的,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如果你說假話,我就敲碎你的腦袋!”
1915年,12歲的李碩勛叩開了軍閥兵營的大門,他向胖連長說道:“那個士兵說李鼎三先生窩藏子彈,其實是誣告!他才是窩藏、偷賣子彈呢。他偷出子彈賣給鎮(zhèn)里的李二,現(xiàn)在李二還把子彈藏在床鋪下的瓷罐.....”沒等李碩勛說完,“啪”地一聲,胖連長用手打在桌子上,轉(zhuǎn)身就吩咐士兵挖子彈和抓李二。
原來,就在前一天,李碩勛的老師李鼎三無故被抓,他心急如焚,卻也沒輕舉妄動,而是召集小伙伴查清老師被嫁禍的事實后,才鼓起勇氣獨闖兵營,向軍閥控訴了來龍去脈,成功將李老師救了出來。李鼎三老先生噙著淚花,摸著碩勛的腦裝說:“人小膽大,有智有謀。孩子,你真了不起?!?/p>
1903年,李碩勛生于宜賓高縣,年少時他便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膽識。高縣紀委副書記、監(jiān)委副主任黃曉玲告訴記者,1919年,因“五四”運動引發(fā)的抵制日貨運動在全川迅速發(fā)展,宜賓尤其突出。16歲的李碩勛積極響應(yīng)號召,率領(lǐng)同學們舉行了浩浩蕩蕩的反帝示威,并將收繳的日貨當眾燒毀,在宜賓城掀起了一股抗日風潮。
之后,李碩勛赴成都,又到北京,奔上海,考入了上海大學社會系。
在上海大學的兩年,他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恩、列等人的著作,還和同系的趙君陶結(jié)成革命伴侶。在上海,他與同樣來自宜賓的愛國青年郭伯和、余澤鴻等發(fā)起組織了平民世界學社,出版進步刊物,思想、眼界得以進一步提高。1924年,李碩勛成為中共黨員。
1926年夏季,北伐戰(zhàn)爭打響。李碩勛果斷投筆從戎,率領(lǐng)部隊加入了南昌起義。他受中央派遣擔任以葉挺獨立團為基礎(chǔ)的第二十五師的政治部主任,之后輾轉(zhuǎn)于浙江、江蘇、安徽和上海等地,先后出任多個要職。
時間來到1931年,在香港,李碩勛和遠道而來的妻兒度過了溫馨而短暫的一周后,只身前往海南島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豈料因叛徒的告密而不幸被捕。敵人打斷了他的腿骨,打爛了他的皮肉,卻只得到一句“我是共產(chǎn)黨員”的回答。李碩勛預感到死亡迫近,內(nèi)心無畏的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在他鄉(xiāng)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他在獄中給趙君陶寫下了一封令人泣血的遺書:“余在瓊已直認不諱,日內(nèi)恐即將判決,余亦即將與你們長別。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為我過悲。惟望善育吾兒,你宜設(shè)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謀自立為要。死后尸總會收的,絕不許來,千囑萬囑。”
1931年9月5日清晨,28歲的李碩勛英勇就義。朱德評價其“人民的堅強戰(zhàn)士,黨的優(yōu)秀黨員”。后來,趙君陶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女二人長大成人,長子李鵬后來擔任國務(wù)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
值得欣慰的是,對于李碩勛從事的革命事業(yè),一代代宜賓人前赴后繼,奮斗不息。1927年,時年27歲的郭伯和面對酷刑堅貞不屈,從容就義;1934年,率領(lǐng)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的32歲余澤鴻在轉(zhuǎn)移中犧牲;朱德元帥也與宜賓也有一段7年不解之緣。他在南溪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革命道路……宜賓人尚武、熱血、無私的一面,在1930年代這一血與火的考驗中,迸發(fā)出義薄云天的豪情。
“你們不用多問,反滿抗日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
趙一曼的臉色慘白如紙,下身的青棉褲腿已被鮮血浸透,傷口被虐打的劇烈疼痛讓她瀕臨昏死。饒是如此,這名命懸一絲的女犯依舊令侵略者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威壓——面對義正言辭的趙一曼,審訊與被審訊的角色仿佛被調(diào)換,他惱羞成怒,叫來醫(yī)生命令道:“這個女人,不管怎么樣,不能讓她死在這里。”
這是1936年,抗日英雄趙一曼在東北被捕審訊的經(jīng)歷?;厥宗w一曼的一生,她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的養(yǎng)成,與其成長環(huán)境——宜賓這方沃土有深厚關(guān)系。
1905年,趙一曼出生在翠羽丹霞、茂林掩映的宜賓,家中排行老七,深受父親寵愛。長到8歲,父親雇了先生在家開設(shè)私塾,她便借這機會隨族中子弟就讀。趙一曼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廖永紅告訴廉政瞭望記者,在家鄉(xiāng),趙一曼受到了濃厚的革命熏陶。1926年2月考入宜賓女中(現(xiàn)宜賓二中)后,趙一曼被選為女中學生會常委兼交際股股長、宜賓婦聯(lián)常委會主席。同年,中共宜賓特別支部成立,她即由團員轉(zhuǎn)為共產(chǎn)黨員,同時擔任宜賓婦聯(lián)和學聯(lián)黨團書記。
“知道在東北抗日時期,敵人管她叫什么嗎?紅裝白馬女匪首!”在位于翠屏區(qū)的趙一曼紀念館,解說員給大家講道,1932年,趙一曼到東北地區(qū)開展革命工作,在粗獷豪放的北方漢子中間,柔弱的趙一曼做起事來卻讓人嘆服。一次,第三軍三團一部在山里被五六百偽軍包圍,緊急時刻,趙一曼身騎白馬,帶領(lǐng)游擊隊從敵人背后發(fā)起猛攻,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騎著白馬、手使雙槍的趙一曼形象從此深深留在柱河抗日游擊隊人民心中。
1935年11月,趙一曼不幸負傷被俘,經(jīng)受了日軍長達九個多月的關(guān)押審訊。然而無論是打、燒、電刑,還是拉攏利誘,侵略者也沒有從趙一曼那里獲得有價值的應(yīng)答。
1936年8月1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今尚志市)的火車,預感到可能將就義的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下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s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作為兵員和軍需的重要補給地,抗戰(zhàn)時期的宜賓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愛國志士,除趙一曼外,還有愛國將領(lǐng)周希濂、兵工專家劉鼎等。1931年到1945年整整14年間,據(jù)當時初步統(tǒng)計,從宜賓地區(qū)出川抗戰(zhàn)的將士共犧牲2482人(實際犧牲將士遠不止此數(sh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得了了,史語所藏有大量的人體骨骼!下江人吃人了!”抗戰(zhàn)時期的一個夜晚,在宜賓李莊靜默的山坳間,一聲高喊讓當?shù)卮迕窦娂妭?cè)目,并朝著出聲方向——史語所暫住的板栗坳張家大院狂奔而來……要弄清這出誤會的來龍去脈,得從一場文化大遷徙說起。
自重慶沿長江逆流而上,便是水網(wǎng)密布的宜賓區(qū)域。它是四川境內(nèi)除重慶外內(nèi)河航道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正因為如此,抗戰(zhàn)時期,同濟大學、國立戲劇??茖W校等匯集于此,而小小的李莊古鎮(zhèn),更是容納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著名的文化科研機構(gòu)。
當前翠屏區(qū)正打造的李莊廉潔文化教育基地,還原了這段歷史: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中,同濟大學校舍遭到炮擊,被夷為平地,全校師生先后流亡到浙江金華、廣西八步、昆明等地。國難當頭,李莊人毅然接收了師生,并發(fā)出了“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文。然而,李莊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全鎮(zhèn)僅3000余人,是傅斯年口中的“地圖上找不著的地方”,怎么接納數(shù)以萬計的“下江人”(因內(nèi)遷李莊的人都來自長江下游)呢?原來,以羅南陔為首的李莊鄉(xiāng)紳開會研究,決定“動員民眾騰出“九宮十八廟”。
宜賓市翠屏區(qū)紀委監(jiān)委組織部副部長徐紅梅告訴記者,經(jīng)考證,當時李莊共有大小廟宇殿堂近40座,大多是供奉神佛的處所,將“神位”請出廟宇,無疑是要“挑戰(zhàn)”當?shù)匕傩盏募易鍌惓?。但“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絕不是空話。李莊鄉(xiāng)紳紛紛遷居鄉(xiāng)下,并在禹王宮,祖師殿,東岳廟等地,一次次地開展說服工作:
“日寇正在我們的領(lǐng)土上燒殺擄掠……我們的祖先自古崇文尚義,為了民族未來、抗戰(zhàn)勝利,暫時把菩薩請走,騰出寺廟,相信菩薩會保佑我們。因為這是為國家出力!”
很快,李莊人盡一切所能,騰空了廟宇,敞開了祠堂,用滑輪吊移動了神像,甚至讓出了婚房,終于擺下了安置學子們急需安頓的書桌,解了同濟大學及其他文化單位的燃眉之急。
1940年到1946年,近十個文化教育科研單位長駐李莊長達6年。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外,同期遷徙到李莊的人員還有:傅斯年、李濟、童第周等,他們或者是當時的學界名流,或者后來都成長為各領(lǐng)域的學術(shù)大家。在李莊潛心科研的六年,為他們?nèi)〉秘S碩的科研成果提供了條件。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抗戰(zhàn)時期路過宜賓時,寫下“此地最宜賓住”的感慨。
不過,李莊驟然遷入大批機構(gòu),當?shù)厝艘苍[出風波。同濟醫(yī)學院要開解剖課,史語所藏有大量的人體骨骼,中國營造學社要測繪古墓……在當時的李莊人看來,這些“下江人”的行為頗有些匪夷所思,這才發(fā)生了前文的一幕。為了揭開秘密,1941年6月19日,一場國家級水準的文物科普展覽在李莊開幕了。消息傳開,專程從外地趕來的參觀者絡(luò)繹不絕,這讓當時封閉的李莊,以及宜賓、四川、西南的民眾、學生大飽眼福,大開眼界,誤會也隨之消除。
在李莊與重慶、昆明、成都并列為“抗戰(zhàn)后方中國四大文化中心”同時,國立戲劇??茖W校也內(nèi)遷宜賓江安縣,在該縣文廟辦學長達6年。
曹禺曾回憶,“我在江安住時,江安一些紳糧(大戶人家)挺好。當時,我們生活很苦,他們隨時接濟我們,我們不少窮學生也跟著沾光。”在江安,曹禺、余上沅、吳祖光等劇專師長都得到較好安置,使其完成了《蛻變》《北京人》《正氣歌》等名作。對于學生,當時劇專排戲,江安群眾“憑物看戲”,場場火爆,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坝袝r學生外出吃包子沒付夠錢,江安生意人也睜只眼閉只眼?!眹J妨辖碴惲叙^館長張毅告訴記者。
國立劇專在江安培養(yǎng)了謝晉、劉厚生、陳懷愷、張定和等藝術(shù)界大咖,謝晉還與江安人徐大雯成就了一生姻緣。后來,吳祖光曾寫詩追憶:“長江情意一線牽,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尋舊跡,幾生修得住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