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熟 胡 靜
(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222)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末年由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chuàng)立教團組織至今已有1800 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主要宗旨是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例如春節(jié)、七夕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民間叫鬼節(jié))等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由于中國和日本在地球上所處的緯度大致相同,因此氣候條件十分相似,加上中日兩國依山帶水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國的天文歷法以及與之相關的節(jié)氣都被日本社會所接受。與此同時,中國依據(jù)天文歷法以及節(jié)氣而制定的大部分民俗節(jié)日也被日本社會所吸收。其中,道教文化便是通過節(jié)日這一文化載體形式進入日本社會生活,并根植于日本的節(jié)日習俗中。道教文化不僅僅對中華文化有重要的影響,也成為了日本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民俗節(jié)日是人類智慧和自然、宇宙等物質世界碰撞而產(chǎn)生出來的人類文明之花。民俗節(jié)日深深根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是該民族情感和記憶的凝結。民俗節(jié)日從自發(fā)到自覺的發(fā)展過程中,會有宗教活動的滲透、上層建筑的干預、民族感情和生活習慣的注入、外來文化的影響等,使得民俗節(jié)日變得繽紛多彩,釋放出更多的文化內涵。民俗節(jié)日文化在其形成穩(wěn)定的形態(tài)之后,又以其強大的文化反作用力塑造著該民族的靈魂。這種文化反作用力就是民族烙印,具有永恒持久的力量。
日本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形成了春節(jié)、盂蘭盆節(jié)、男孩節(jié)、七夕節(jié)等重要民俗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大都隨著遣隋使、遣唐使、留學生等漂洋過海傳入日本,在日本落地生根。日本在中國原有一部分的節(jié)日習俗基礎上根據(jù)本國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以及民族習慣等,不斷豐富節(jié)日內涵,使其具有日本民族特色。但是,不論這種文化外衣如何發(fā)生形式的變化,包裹在里面從中國傳來的文化種子基因永遠不會改變。而在中國文化種子基因中我們也能看到道教文化中的長生不老思想、神仙思想、符箓文化、道教神靈、星辰崇拜以及道教醫(yī)學知識等對日本民俗節(jié)日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在新春時,日本人會飲屠蘇酒,祈求新的一年健健康康。根據(jù)文獻記載,喝屠蘇酒的習俗最早在嵯峨天皇時期由中國東渡至日本皇宮。正月初一天皇用屠蘇酒宴請前來賀正的文武百官。[1]江戶時代逐漸在民間流傳,至今日本仍保留喝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可謂是道教藥酒之一,被多位道教醫(yī)學家所記錄和推廣。關于最早記錄屠蘇酒配方的書籍是東晉道士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第七十》卷八中,書中記載了屠蘇酒的配方、藥效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都有關于對屠蘇酒的記載。在日本也有不少醫(yī)藥書有關于屠蘇酒的記載。而對日本醫(yī)藥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的正是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以及李時珍《本草綱目》。
在金本相關所作的《丁巳(1857)元旦》詩中即有關于日本春節(jié)習俗方面的描寫。
廚燈漸炮焰將無,百八鐘聲徹九街。一夕寒威辟灘母,萬家香味入屠蘇。
書童窗下筆新試,賀宴門前名自呼。迂性應遭窮鬼笑,朝來未換舊桃符。[2]
從詩中可以看出日本也有在新年中換桃符的習俗。中國現(xiàn)在春聯(lián)的前身就是桃符。桃符從其材質的選擇和運用都與道教文化相關。桃符材質的選擇與道教文化中認為桃木可以驅鬼辟邪有關。道教所尊奉的門神神荼和郁壘就用葦索和桃木捉鬼。《山海經(jīng)·海外經(jīng)》中有關于其用桃木捉鬼的故事。道教法器之一便是桃木劍,其功能就是代邪制鬼。其實桃符的社會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寓意都與道教的符箓文化不謀而合,可以說桃符是最早的道教符箓文化。道教符箓的功能之一就是驅鬼辟邪,這與桃符的社會功能一樣。其次,桃符是懸掛在門口,相當于制作出結界,防止鬼祟入侵。這與道教在利用符箓驅鬼的用法理念可謂一致。再次,不論是桃符還是符箓人們所寄予的希望一樣,都是相信其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能保佑平安。日本新年換桃符的習俗也就是道教符箓文化的一種輸入。
每年的正月初,日本仍會舉辦祭拜七福神的巡禮活動。七福神開始出現(xiàn)于室町時代,后其信仰逐漸在民間擴大,在日本頗有人氣。七位神仙只有一位是來自日本本土的神,其它分別來自佛教以及中國道教。室町時代,日本商業(yè)經(jīng)濟開始繁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更加追求現(xiàn)世利益。因此,從中國傳來的保佑現(xiàn)世利益的神仙便在日本得到傳播。其中七福神中的福祿壽和壽老人便是從道教而來的神仙。日本福祿壽的形象與道教中的壽星十分相像。福祿壽和道教的壽星都是沒有頭發(fā)、留著白色胡須的老人,手持拐杖,其形象憨態(tài)可掬。福祿壽和壽老人同是南極仙翁的化身。南極仙翁在道教中是主管壽命的神仙,也叫壽星和南極老人星。關于壽星,有兩種說法。一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二是指南極星。在古代,如果可以看到南極星,則預示著這一年不會有戰(zhàn)亂。如果看不到南極星,則意味著戰(zhàn)亂的發(fā)生,生靈涂炭。但不管來自于哪種說法,都是來源于道教的星辰崇拜。
日本現(xiàn)在的男孩節(jié)是由中國的端午節(jié)演變而來。男孩節(jié)原來的名稱和中國一樣也叫做端午節(jié)。但在后來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日語“菖蒲”的發(fā)音和“尚武”的發(fā)音相同,并且菖蒲葉子形似劍狀。劍和尚武都與男孩子有關,因此逐漸演變?yōu)槠砬竽泻⒔】党砷L的節(jié)日。中國端午文化的形成始于夏商周至兩漢時期。[3]成熟于隋唐時期。這個節(jié)日是人們觀察日月星辰以及結合自己的身邊環(huán)境而來的節(jié)日。其主要宗旨是驅邪祛病、保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日本關于端午文化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611年的《日本書記》中,這是日本第三次派出遣唐使之后第一次關于端午文化的記載。把五月五日明確稱為端午則是在《續(xù)日本后記》中出現(xiàn)。
端午節(jié)定在五月初五被日本所接受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響。在古代中國認為五月為惡月。睡虎地秦簡甲種《日書·玄戈》記載:“五月東井,七星大兇,胃、參致死?!盵4]人們觀察水星的運行軌跡與月份之間的關系,五月份,水星剛好運行到井宿之中。這時的天氣很容易產(chǎn)生瘴氣,滋生毒物生長。因此人們認為五月為惡月。井宿也叫東井,為二十八星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之首。屬于道教星辰信仰重要的一部分。這種五月為惡月的說法在日本也得到認同?!度毡镜哪曛行惺隆芬粫袑懙溃骸芭f歷五月,高溫多濕,瘟疫易發(fā),害蟲出沒,被稱為‘惡月’。”[5]可見,相似的氣候條件加上道教文化中星辰信仰的影響使得端午五月初五的日期被日本所接受。
其次,端午傳入日本之后,從日本的節(jié)日習俗中我們可以窺見道教醫(yī)學思想。端午節(jié)最初是以“藥獵”的形式進入日本。關于藥獵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611年的《日本書記》:“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 年)五月五日在冤田野(現(xiàn)奈良縣宇陀市棒原區(qū)足立)舉行‘藥獵’,拂曉參加者集合在藤原池附近,天亮出發(fā)。”[6]在這一天要獵取鹿角,采集菖蒲、艾草、紫草等藥草。這種采集藥草用來驅邪祛病的習俗至今仍保留在日本兒童節(jié)中。在男孩節(jié)時,日本不但在房檐上掛菖蒲,還會把菖蒲用來泡水給兒童洗澡。關于菖蒲,不論是道教傳說還是其藥用價值都被廣泛記載?!兜啦亍分杏小遁牌褌鳌芬痪?,開頭即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辈⑶以凇兜啦亍分?,也有其藥用價值的記載。“椒薑御濕,菖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辟兵?!盵7]在此道書中,菖蒲不僅是具有藥用價值,并且被視為靈藥??梢娸牌言诘澜讨屑染哂袀髌嫔视旨婢邔嵱脙r值。傳奇色彩是人們自然崇拜和道教的宗教性所賦予,而其實用價值更是為這種傳奇色彩提供了有利的支撐。正因為這種實用性以及宗教性,才使得道教醫(yī)學中的菖蒲得以被日本所接受,并且延續(xù)至今。
中國的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代,最早記錄其風俗見于東晉道士葛洪所寫的《西京雜記》。書中寫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襟褸、人俱習之?!盵8]人們會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擺上時令瓜果,祭拜牽牛星和織女星,乞求智巧。牛郎織女傳說具體傳入日本的時間并不明確。但是在《和歌集》中收錄了130 首,《懷風藻》中收錄了6 首有關七夕節(jié)日的詩歌。除此之外《日本書紀》《延喜式》《建武年中行事》等書籍中都有關于七夕節(jié)慶祝儀式的記載??梢?,不論是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是相關習俗都已經(jīng)傳入日本社會。
日本對牛郎織女傳說的接受其本身就是對道教文化的接受。首先從其起源來看,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于星宿崇拜。最初古人為了觀象授時,將其取名為牽牛星和織女星。有了科舉制度以后,讀書人便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其次,織女也屬于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一員,被稱為“天孫”及“天仙娘娘”,又和七仙女姊妹合稱七星娘娘?!肚G楚歲時記》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飪,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9]從這里可以看出織女已經(jīng)是天帝之女,也就是天上的神仙。這種從天上的星系到神仙人物的角色變化也可以從《萬葉集》和《懷風藻》中看出來。在《萬葉集》中對牽牛的角色認識是天上的星系,而《懷風藻》對牽牛和織女的角色認識是神仙。這種對牛郎織女角色認識的變化可以說就是道教文化不斷深入影響的證明。
再次,從中日七夕節(jié)日期選定來看,其根源就在于道教。在道教文化中,七月初七是溝通人間和他界的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道教典籍中經(jīng)常會被運用?!读邢蓚鳌分型踝訂痰募胰擞谄咴缕呷找姷剿酥Q佇立于山峰,赤龍于七月七日迎接陶安公?!恫┪镏尽肪戆送跄敢彩怯谄咴鲁跗邥h武帝。因此對于人間的牛郎和天上仙女相聚的日子自然也會選擇在七月初七這一天。
最后,從舉辦七夕祭所用的道具來看,也體現(xiàn)了道教中的陰陽五行思想。日本富商鴻池家所使用的七夕道具盒子里收納了五個線框以及木制的太陽和月亮。為什么會把太陽、月亮以及線框放在一起。這其中隱藏了道教陰陽五行的奧秘。道教陰陽五行思想可分為陰陽和五行。兩者相輔相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這五個線框所纏絲線的顏色為“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所對應屬性剛好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同。這是五行顏色的代表。而太陽和月亮在陰陽五行的概念中,分別屬陽和陰。因此太陽和月亮則為陰陽的代表。所以其整個道具的組合就是道教陰陽五行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F(xiàn)在日本舉行七夕祭時,仍會在五色彩紙上寫上自己的心愿掛在竹子上。
牛郎織女傳說本身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日本對牛郎織女故事的接受可以說是對道教文化的接受。從其起源、節(jié)日日期的選定以及在后來七夕活動中所使用的道具來看,都是道教思想對日本民眾生活的滲透。
日本盂蘭盆節(jié)是從中國傳入而來的節(jié)日,在日本發(fā)展成為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節(jié)日。盂蘭盆節(jié)在中國也叫中元節(jié)。東漢末年道教有三官之說,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地水三官統(tǒng)攝一切眾生。魏晉南北朝之后,三官和三元開始聯(lián)系起來。三元即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此三元分別對應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之后逐漸形成了上元節(jié)天官賜福、中元節(jié)地官赦罪、下元節(jié)水官解厄的道教節(jié)日。關于盂蘭盆節(jié)的最早記錄是《日本書紀》中有關推古天皇于七月十五設齋。首次以盂蘭盆會出現(xiàn)的歷史記載在《日本書紀》卷二十六齊明紀中?!叭?,秋七月丁亥朔己丑,覩貨邏國男二人、女四人,漂泊于筑紫,言:‘臣等初漂泊于海見嶋。’乃以驛召。辛丑,作須彌山像於飛鳥寺西,且設盂蘭甕會?!保?0]
盂蘭盆節(jié)雖然主要通過中國佛教在日本傳播開來,但是佛教并不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而是從印度傳來。因此佛教為了適應中國文化土壤,積極吸取中國的本土文化。其中就有道教文化。而其中的道教文化通過盂蘭盆節(jié)這一節(jié)日在日本得到傳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第一點為盂蘭盆節(jié)的節(jié)日日期;第二點通過供養(yǎng)僧眾這種他人救濟方式來薦拔靈魂的手段;第三點為供養(yǎng)僧眾可以解救七世母的說法。
關于第一點,盂蘭盆節(jié)的節(jié)日日期。為什么會把盂蘭盆節(jié)設定在七月十五日。這主要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盂蘭盆節(jié)是佛教的結夏安居日,主要是在夏季。印度為熱帶季風氣候,中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兩國夏季結束的日期不可能一樣。佛教為了使自己的文化被大眾接受,必須在中國固有思想的基礎之上嫁接自己的文化。其中佛教借用的觀念之一就是道教中陰陽五行的觀念。七月十五為什么會與鬼有了聯(lián)系。在陰陽五行的觀念中,鬼屬陰,在陰氣萌生之時開始出來活動。而在十二地支之中,陽氣會在子位生出,在午位時,是極盛時期。然物極必衰,在午位之后,陽氣開始衰落。在申位時,陰氣開始發(fā)生轉機,迅速成長。而申位所對應的月份為七月。因此七月開始打開鬼門關,鬼開始出來活動。因此在民眾觀念中,七月十五為祭拜祖先、鬼魂的日子。而這種七月十五祭拜靈魂觀念也被日本接受,成為其祭拜祖先靈魂的日子。第二點通過供養(yǎng)僧眾這種他人救濟的方式來薦拔靈魂的手段。佛教強調個人因果輪回,種什么因結什么果,并無別人可以代行贖罪。因此這種他人救濟手段應取自于道教飯賢以求消災薦亡的信仰而來。《老君音誦誡經(jīng)》指出設廚會可以為亡人遷度魂靈,五祖七世父母,前亡后死免離苦難等??梢钥闯龅澜趟]拔靈魂的手段。其實這種他濟手段不僅僅用來超度亡魂,還可以求福請愿,有為病者救度等,《太真科》曰:“家有疾厄,公私設廚,名曰“飯賢”。[11]可以說飯賢功能廣泛。飯賢對道教來說是重要的救濟手段之一,這對當時科學技術落后的古代社會來說也是被民眾所信任。第三點為供養(yǎng)僧眾可以解救七世母的說法。在《日本書紀》中,“齊明天皇5 年7 月15 日”一節(jié)中稱:“為超度七世父母勸講盂蘭盆經(jīng)乃是舉行盂蘭盆會的最終目的?!保?2]佛教之所以會選擇數(shù)字七,是因為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數(shù)字七對道教來說是特殊的數(shù)字。七在道教文化中代表周期循環(huán)并且與“天”聯(lián)系,具有“無限”的意思。七作為文字最早是寫作“十”字形,代表太陽運行之道。“因為把太極即‘一’同兩儀(‘二’)、三才(‘三’)、四象(‘四’)這一衍化發(fā)展過程合起來看,其數(shù)式恰為1+2+3+4=l0。”[13]這種天體運行規(guī)律可以說構成了最早期的數(shù)字崇拜。對儒教、佛教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佛教對數(shù)字七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日本盂蘭盆節(jié)雖然披著佛教的外衣,但支撐其節(jié)日體系的內容和理論很多是來自于道教文化。
從以上可以看出,道教的長生不老思想、神仙思想、符箓文化、道教神靈、星辰崇拜以及道教醫(yī)學知識等被日本所接受并對日本民俗節(jié)日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道教文化之所以被日本接受并保留在日本的民俗節(jié)日文化體系之中,是因為道教文化所關聯(lián)的價值、思想能夠滿足人們的現(xiàn)實和精神生活需要。道教星辰信仰中的七夕節(jié)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故事寄托著日本社會對愛情的美好向往。道教醫(yī)學知識中菖蒲和飲用屠蘇酒的運用,滿足了日本人們對生命健康的關懷。起源于道教神靈的福祿壽、壽老人以及盂蘭盆節(jié)的薦拔靈魂方式在日本的傳播,是整個民族對道教的精神寄托。對自然、靈魂、生命、宇宙等最原始的思考,道教在日本民族所出的問答卷中,給出了答案。這個答案的影響力在時間上呈現(xiàn)出無限循環(huán)性,在空間上涉及整個日本列島。可以說道教在日本文化體系構建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以其強大的文化作用力,增加了整個亞洲地區(qū)的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