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林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長度估測”;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39—01
一、當前小學數(shù)學中“長度估測”教學存在的問題
1.脫離了生活實際。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等特點,因此估量的準確性并不高,在估量一些比較長的物體時就存在困難。再加上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估測教學,使得學生自身的估測能力和估測練習不相匹配。
2.教學策略不明確。通常來說,估計者可以將某個參照點作為單位來使用,但教材上并沒有明確提出,也沒有說明運用的方法,這就使得大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并無借鑒的教學方法,只能憑著自己的經驗開展教學,使得學生不會或者找不準參照或不會單位迭代等。
二、小學數(shù)學“長度估測”教學的策略
1.教給學生正確的估測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估測,估測后計算出正確的結果,最后再將估測的結果與精確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在“對比→再次估測”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估測方法,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長度表象。此外,在課堂上學生形成了某些物體長度表象后,如估測食指的長度也會成為估測其他長度的一個新的參照物。比如,教材中有這樣的一道練習題,要求學生能估測參照物:與已知長度(門的高度)進行比較,并估測小明與哈巴狗的身高。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一切素材,并運用這些素材進行估測訓練。同時,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總結一些估測的方法,而不是指導學生死記硬背。做好了估測指導后,教師還需要重視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測量的經驗。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步的長度、一只腳的長度等,并將其作為估測的標準幫助學生逐漸完成估測的任務。
2.積累經驗,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量感的培養(yǎng)需要參照物作為支撐。每個學生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身體與長度測量相結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也符合了兒童心理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尺子,并將其作為感受其他物體長度的媒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量感。若涉及到與身體有關的長度接近的物體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能聯(lián)系身體相應部位的長度,從而將最終測量的結果用“身體尺”迭代。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張開雙手去擁抱大樹,并判斷大樹的周長,之后再以迭代的方式去判斷。以建立參照物的方式,為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學習“米”這部分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跳遠并測量其距離;或者是讓學生圍繞400米的田徑場走3圈,從而體驗千米與米的長度,讓學生在心中建立起1米、1千米的參照物,之后在估測的過程中進行迭代。比如,計算家到學校的距離,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200米的籃球場走一圈,大約為3分鐘,而走1千米的路是15分鐘,之后讓學生迭代并計算出家到學校的距離。
3.準確估計長度。估測并不是隨便猜想,需要相應的參照物為基礎進行推測與估計。學生積累的參照物越豐富,那么參照系也就越完善,因此估測的方法就越多,估測的結果也就越準確。在課堂上,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一根旗桿,讓學生判斷是13米還是13厘米。第一位學生這樣估計:“用手比劃1厘米的長度,然后比劃13厘米的長度,旗桿不可能是那么短的,因此應該是13米?!倍诙粚W生是這樣估計的:“將旗桿的高度與我們的身高相比,大部分的學校都是1米幾,那么旗桿的高度應為13米?!贝蟛糠謱W生都可以運用常見的參照物來對比,最終學生一致認為旗桿的高度是13米而不是13厘米。在此環(huán)節(jié)之后,筆者又給學生以正面的方式去理解旗桿的高度是13米是否合理:學生的身高是一米幾,那么需要10~12個學生疊加才能跟旗桿一樣高。為此,學生也理解了旗桿是13米是如何估算出來的。在實際的操作中,加上想象的輔助作用,提高了學生準確估計長度的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