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楊濤
北宋易元吉《猴貓圖》
貓的形象在壁畫中出現(xiàn),最早是在唐末。自宋代開始,貓較頻繁出現(xiàn)在富人墓葬中,到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
《禮記·郊特性》有云:“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972 年,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過一件彩陶貓紋漆盤,不過,先秦兩漢時期的貓多指山貓,并非馴化了的家貓。關(guān)于貓的傳入,《山堂釋考》記載“貓非中國之種,出西方天竺國……因鼠咬佛經(jīng)故唐三藏往西方帶歸養(yǎng)之”。
貓的圖像首次出現(xiàn),目前所知是在河南安陽唐末趙逸公夫婦墓中。到了宋代,貓的圖像頻繁出現(xiàn)在富人墓葬中,目前已發(fā)現(xiàn)18 座墓葬壁畫中有貓的圖像。這些墓葬多集中在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墓葬時間則多集中在北宋晚期,墓葬類型多為仿木結(jié)構(gòu)磚室墓,墓主皆為富裕的平民階層。
北宋墓葬壁畫中貓的圖像
有貓圖像宋墓的地點分布
有貓墓葬主要集中在6 個地區(qū):鄭洛地區(qū)9 例、安陽地區(qū)3 例、井陘地區(qū)2 例、大同地區(qū)1 例、汾陽地區(qū)2 例、侯馬地區(qū)1 例。
邙山宋代壁畫墓展開示意
有貓圖像的宋墓,有些墓葬有明確的紀年,有些只能推測出大致年代。980 年左右(北宋太宗時期),只有遼代許從赟墓一座;1100 年左右(北宋晚期,含北宋哲宗、徽宗和欽宗時期,尤徽宗時期),有貓圖像墓葬陡然上升,達13 座墓葬之多;1200 年左右,有3 座金代墓葬。北宋初期及中期只是偶爾發(fā)現(xiàn)有貓圖像墓葬,到北宋晚期,尤其是宋徽宗時期,有貓圖像墓葬迅速增加,反映了北宋晚期貓在富人生活中日益占據(jù)重要地位,并大量進入墓葬體系。隨著北宋政權(quán)的瓦解,貓圖像也漸漸消失在墓葬體系中。
北宋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之時代精神的轉(zhuǎn)變,使得豢養(yǎng)貓兒逐漸成為社會時尚。最初貓還是“奢侈品”,只有達官貴人才有能力豢養(yǎng),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貓也出現(xiàn)在富裕的平民階層家庭中?!稏|京夢華錄》記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稏|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創(chuàng)作于宋靖康二年(1127),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1102—1125)北宋都城開封的情況?!稏|京夢華錄》記載豢養(yǎng)貓的時間(北宋晚期)、地點(開封地區(qū))正與我們考察宋墓中貓圖像的地點和時間分布相吻合。
孫作云先生在《洛陽西漢卜千秋墓壁畫考釋》一文中提到:“研究壁畫一類的古代藝術(shù),必須注意它的表現(xiàn)部位,因為這關(guān)系到當時的思想、迷信?!彼未诋嬆怪校鞣N題材的壁畫在墓室空間中的位置相對固定,如反映家居生活的備宴圖、伎樂圖、育兒圖等題材處于墓室空間的下部;具有升遷意味的孝子圖位于墓室空間的中部;墓室空間的上部內(nèi)容則是仙子、菩薩等仙界題材。
有貓壁畫墓中,貓的位置靠近門窗的墓葬達15 座,其中靠近門旁的有8 座,位置在窗下的有7 座。不臨近門窗的有3 座。
我們把墓葬環(huán)境作為一個整體,將壁畫的各個部分連接起來并像卷軸畫一樣展開,展開圖中貓的空間位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即位于門的旁邊,或置在窗下,如洛陽邙山壁畫墓中“南壁西側(cè)窗下磚雕一小桌,方形,圓腿,桌面涂黑色。桌兩側(cè)分別用墨線勾繪一靠背椅,畫面已漫漶,椅正面,椅背頂有橫檔。西側(cè)椅上方繪一貓,貓首向西,作奔走狀,墨線輪廓內(nèi)填黑花”。邙山壁畫墓呈方形,黑花貓位于南門旁、破子棱窗下,躬身從椅背上向西躍起,西壁南側(cè)一侍女,手持長柄團扇,身體微躬,似為黑貓所驚,“貓起人驚”正是描述了黑貓捕鼠,驚動侍女的場景。
墓葬壁畫多是繪制在墓葬內(nèi)壁,而滎陽北宋石棺墓卻是陰線刻在石棺外部,環(huán)繞在石棺外圍。從整體來看,深藏于地下的石棺同樣緊緊圍繞死者構(gòu)成一個狹窄的陰間世界:庖廚圖、出行圖、雜劇圖、送葬圖以及“婦人啟門”等一應(yīng)盡有,同樣從墓室空間來看,貓被安排在緊鄰大門的側(cè)邊。由此可見,無論是墓室內(nèi)部的壁畫,還是石棺外部的陰刻,貓的位置始終固定不變—緊鄰大門。
貓兒契式
在宋人看來,陰間墓葬空間中并不安全,而是面臨著各種威脅,有鬼魅,也有鼠害。宋代墓葬門旁繪制侍衛(wèi)、神荼、方相等起到鎮(zhèn)墓的效果,而貓圖案出現(xiàn)自然起到“驅(qū)鼠”的功能。貓的位置靠近門窗的比例多達八成,說明了北宋墓葬中貓多是“捕鼠之貓”,而不是作為寵物貓而存在。
同樣,贊美“捕鼠之貓”的還有獨特的契約“貓兒契式”?!耙恢回垉菏呛诎?,本在西方諸佛前。三藏帶歸家長養(yǎng),護持經(jīng)卷在民間。行契□□是某甲,賣與鄰居某人看。三面斷價錢□□,□□隨契已交還。買主愿如石崇福,壽如彭祖祿高遷。倉禾自此巡無怠,鼠賊從茲捕不閑。不害頭牲并六畜,不得偷□食諸□。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東邊與西邊。如有故違走外去,堂前引過受笞鞭。年月日,行契人”(熊宗立,《類編歷法通書大全》)。
貓雀組合在墓葬中的比例
此“貓兒契式”雖說更多具有的是吉祥意味的民間風(fēng)俗,但其中幾點與我們探討的北宋墓室壁畫中的貓極其吻合:首先,“本在西方諸佛前”點明了貓的出身—受佛祖蔭庇,也為貓兒畫像的禳鼠趨吉埋下伏筆;其次,“倉禾自此巡無怠,鼠賊從茲捕不閑”反映出這個貓是稱職的捕鼠貓,絕非寵物貓;最后,“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東邊與西邊”,暗示貓在家里的守護者地位。
在宋代有貓圖像的18 座墓葬中,貓雀組合有3 座,分別是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鞏義涉村壁畫墓和侯馬65H4M102 金墓。
登封黑山溝壁畫墓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幔帳下的兩個婦人逗耍著嬰兒,畫面溫馨,黑花貓緊蹲一旁,嘴里還銜著一鳥雀。袁泉在《宋金墓葬“貓雀”題材考》中提到:竊脂小雀,蓋取音“耆”也;則“貓雀”相合,實為以圖載音,因聲求義,故取義“耄耆”耳?!柏埲浮卑抵浮半j取保靡员扔鞲垩幽?。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宋代墓葬中“花枝童子”“獅子戲球”“羊銜如意”“仙童騎鹿”等吉祥寓意圖案,彰顯“長命壽考”之意。登封黑山溝壁畫墓中貓雀與嬰兒同框,更有墓主人希愿子嗣壽命延綿的意思。
河南登封黑山溝壁畫墓中的貓銜雀
唐德宗時期(780—805 年),唐人愛貓已甚,其中有“連山張大夫搏,好養(yǎng)貓兒,眾色備有,皆自制佳名,每視事退,至中門,數(shù)十頭曳尾延脰盤接,入以絳紗為幃,聚其內(nèi)以為戲,或謂搏是貓精”。自唐入宋,人們對貓的豢養(yǎng)熱情更是從貴族擴散到富人,陸游在《贈貓》中寫道:“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詩人胡仲弓更是把貓當自家孩子養(yǎng):“瓶呂斗粟鼠竊盡,床上貍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yǎng)如兒”。詩人詠貓并不能給我們理性的認識,經(jīng)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有貓墓葬或許更能客觀、有證據(jù)地展示出宋代貓的社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