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與家庭平衡是現(xiàn)代雙薪家庭面臨的普遍問題,發(fā)達國家為回應這一問題已累積較多政策經(jīng)驗。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對WOS系統(tǒng)獲取的166篇政策文獻與33份政策文本進行梳理,分析顯示已有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有三個累積階段和五個劃分維度?;谡吡炕芯恳暯?,對選取的政策工具進行歸類統(tǒng)計,構建出五個政策分指數(shù)與一個政策綜合指數(shù)。應用構建的政策指數(shù)對瑞典、法國、美國與意大利進行實證評價,結果表明政策指數(shù)有助于衡量政策總體狀況與內部差異。基于差異分析發(fā)現(xiàn),瑞典的多維政策體系、法國的工作支持策略和美國的市場化服務方式對中國制定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工作家庭平衡;量化評價;政策工具;多維分析;政策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C9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9)06-0092-1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0~3歲兒童照料與母親工作平衡政策體系研究”(18YJC840058);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單獨二孩政策在江蘇的影響研究”(15SHC001);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優(yōu)助項目“嬰幼兒照料與母親工作平衡政策研究”(SKYZ2018036)
〔作者簡介〕祝西冰,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講師、博士,江蘇南京?210095。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社會中,男性負有家庭全部的經(jīng)濟責任且女性承擔所有照料工作,這種“男養(yǎng)家、女顧家”的家庭分工模式不存在工作家庭平衡需求。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就業(yè)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潛力被挖掘,越來越多女性參與工作并成為家庭的重要經(jīng)濟支持力量。在時間與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些雙薪家庭成員工作與家庭沖突凸顯,此時家中某一方或雙方需要做出調整以達到新的平衡。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女性就業(yè)率高于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①,而中國女性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更可能做出犧牲行為?,F(xiàn)代女性除了繼續(xù)承擔家庭照顧義務以外,還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就業(yè)和家庭收入的責任,工作和家庭的多重角色沖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近年來,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冰島、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出現(xiàn)過女議員攜孩子參加議會的情況。各種跡象表明,現(xiàn)代女性如何把握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已經(jīng)成為一個日漸凸顯的全球性社會問題。
與同為全球性問題的“照顧赤字”相似②,工作家庭平衡也是在全球范圍內人口和家庭結構普遍且劇烈的變遷背景下發(fā)生的,包括社會流動加速、人口老齡化加劇、家庭規(guī)模小型化及女性就業(yè)率提高等。③在具有較強外部依賴性的社會家庭形態(tài)下,需求不斷增加且資源不斷減少的“照顧赤字”又加劇了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難度,具體表現(xiàn)為時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雙重短缺弱化了家庭照料功能,勞動者工作強度、兒童撫養(yǎng)精細化水平和育兒成本的同時提高,大大增加了家庭照顧壓力,結果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又難以從根本上緩解沖突,既不可完全放棄工作或照料,又難以僅依靠功能弱化且資源有限的家庭兼顧二者。這種情況說明,工作與家庭平衡已經(jīng)成為雙薪家庭的普遍問題,國家介入與支持的需求凸顯。
面對“照顧赤字”引起的工作家庭失衡問題,發(fā)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從宏觀層面上使用家庭津貼、父母假和彈性工作制度等政策工具,促進就業(yè)、增進兩性平等、保證公平和投資兒童。④當時正逢第一輪家庭政策改革熱潮,此后相對完善的家庭政策體系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⑤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政策⑥,最初表現(xiàn)為組織采取的工作地家庭友好政策⑦,主要為解決因家庭原因而導致的職工工作效率低下問題,后來逐漸發(fā)展成國家調控為主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⑧因工作家庭平衡與家庭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又被納入家庭政策且成為此領域的熱門議題。⑨由于政治體制、經(jīng)濟實力、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tǒng)不同,各國使用的政策工具偏好也有所不同。根據(jù)國家干預強度,家庭政策被分為雙薪、傳統(tǒng)、市場、矛盾四種模型⑩,爾后又增加了強家庭主義模型。B11?不同模型形成不同政策傾向,比如,以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為代表的雙薪家庭政策模型在平衡工作與家庭中以促進女性勞動參與為主,以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和比利時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家庭政策模型在協(xié)助平衡工作與家庭時注重女性照料身份回歸。已有證據(jù)顯示,這些政策利于緩解工作家庭矛盾,提高婦女就業(yè)與促進人口增長。B12?可見,發(fā)達國家積極回應工作家庭平衡問題,形成彈性工作、請假政策、兒童照料等政策支持體系,這為各國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社會快速轉型、高度城市化、廣泛流動性、長期低生育率、嚴重老齡化的人口與家庭變遷,工作家庭失衡成為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面臨的普遍困境。在老齡化疊加超低生育率的人口新常態(tài)下,單獨二孩與全面二孩政策遇冷,何以保證新生人口穩(wěn)定增長、促進勞動力人口持續(xù)供應、提高非勞動力人口照料質量,已成為關系到經(jīng)濟發(fā)展和家庭穩(wěn)定的重要事件。緩解家庭與工作失衡問題,雖不能直接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但有利于家庭做出再生育決定,為國家與社會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持。同時,有效的兒童照料也有利于全面提升人口素質,解決后顧之憂的勞動者也能更好地工作以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然而,中國和發(fā)達國家在社會背景、政治經(jīng)濟體制及文化理念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國家的社會保障發(fā)展水平也有不同,怎樣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才適合中國?因此,有必要厘清世界各國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總體狀況與內部差異,為政策制定者選擇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提供參考。
二、政策量化研究現(xiàn)狀
量化研究于20世紀之后在社科領域得到廣泛而全面的應用,成為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政策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其量化思維與方法在政策學的實踐開啟了政策量化研究范式。B13?在運用量化思維分析與評價政策的研究中,美國學者Libecap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探索,他在比較現(xiàn)有政策與先前政策基礎上,通過給前后兩個政策打分、為政策改進處加分且匯總一年中全部政策得分的方式,形成法律變革指數(shù),評價美國內華達州的采礦法。B14?中國學者黃萃系統(tǒng)性地介紹了政策內容量化與政策文獻計量兩種方法,前者是在政策工具視角下將政策文本內容數(shù)據(jù)化,在內容分析軟件協(xié)助下將政策數(shù)據(jù)可視化,用以評價政策執(zhí)行現(xiàn)狀與結果;后者是從時間、發(fā)文字號、文種、頒布機構、主題詞角度將文獻結構要素數(shù)據(jù)化,通過頻次、共詞、引文和關聯(lián)等計量方法,挖掘文本背后的政策發(fā)展與變遷規(guī)律。B15
政策量化研究方法仍在不斷更新,政策指數(shù)屬于政策文本定量分析的新嘗試,整體判斷與分析政策內容。B16?殷華方等將外商投資目錄按照產業(yè)分類標準進行歸類,并對各種政策類別賦予權重,以此測量外資產業(yè)政策指數(shù),對外資產業(yè)政策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B17?高峰將政策文本數(shù)據(jù)庫分為若干子類,考察其完善度、創(chuàng)新度和強度,形成相應的政策分指數(shù),再標準化加權合成為政策總指數(shù),并對天津市科技金融政策分指數(shù)進行實證研究。B18?Vandevijvere等基于“食品環(huán)境政策和基礎設施支持”42項指標并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構建食品環(huán)境政策指數(shù)(Food?EPI),評價新西蘭政府在食品環(huán)境衛(wèi)生領域的執(zhí)行力度。B19?Vikhrov基于三種類型(需要簽證、短期停留不需要簽證和不需要簽證)的入境簽證限制搭建移民政策指數(shù)(VI),以此評價各國移民準入政策,發(fā)現(xiàn)移民政策存在滯后性。B20?這些研究表明,政策指數(shù)是用于測量和評價政策的可靠工具。
近年來,政策指數(shù)評價已經(jīng)被逐步應用于社會政策和家庭政策中。Ferrer等通過維度劃分、數(shù)據(jù)標準化和權重賦值搭建社會政策指數(shù)(SPI),回顧和比較了三個不同福利制度國家的社會政策狀況。B21?吳帆利用經(jīng)合組織與歐盟的數(shù)據(jù)庫構造了工作家庭平衡指數(shù)(IWF)、兒童發(fā)展支持指數(shù)(ICD)和家庭福利指數(shù)(IFW)共三個分項指數(shù),再等權重編為家庭政策綜合指數(shù)(IFP),并以此分析歐盟家庭政策與生育率之間的關系。B22?Elizalde?San等所用方法與前者相似,將家庭政策分解為教育服務、父母假和財政轉移三個方面,并構建教育服務指數(shù)(SSI)、父母假指數(shù)(PLI)和財政轉移指數(shù)(MTR),再通過加權形成家庭政策指數(shù)(XFPI),比較西班牙和挪威家庭政策對0-3歲子女家庭的支持。B23
從現(xiàn)有政策量化和指數(shù)評價研究可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量化研究存續(xù)開拓空間?;谝延薪?jīng)驗,本研究將在政策工具B24?基礎上劃分政策維度,再根據(jù)政策文本與可獲取的數(shù)據(jù)類型選擇合適的賦值方式和計算策略,建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指數(shù)(Iwfp),量化評價與分析發(fā)達國家現(xiàn)有相關政策,為中國政策參考提供方向指引。
三、政策工具與指數(shù)構建
(一)政策工具演變
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是協(xié)助家庭成員平衡有薪工作需求與家庭照料責任的政策總和B25?,主要用于減少個體工作與家庭的緊張、沖突與壓力狀態(tài)B26?,兼顧個體工作者與照料者雙重身份B27?,提高個體工作與家庭的滿意度與平衡度。B28?從內容來看,它既有融合于家庭政策的部分B29?,又有自成體系的部分。B30?從形式來看,它既可表現(xiàn)為項目或策略B31?,又可呈現(xiàn)為法規(guī)條文。B32?從實施主體來看,它既受惠于市場領域B33?,又得益于國家干預。B34?從分析視角來看,它既可依據(jù)政策工具B35?,又可從國家來研究。B36?由于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定位尚存爭議、世界各國政策內容相互交叉融合,所以本研究基于政策文本考察“學者眼界”并選擇政策工具,即以學者曾探討過的工作與家庭平衡策略為依據(jù)篩選政策工具。
本研究以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SCI、SCIE、CPCI和A&HCI)引文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以“Work Family Policy”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時間設定為1985-2018年,檢索時間為北京時間2019年1月1日,共收集到相關文獻262篇。為保證數(shù)據(jù)準確性,對檢索所獲得的文獻進行逐一閱讀,經(jīng)去重、辨別和篩查刪除無關無效文獻,最終確定166篇目標文獻(共提及33份政策文本),并以此為樣本進行抽樣量化。在精讀樣本文獻的基礎上,分析和整合已存在的“工作家庭平衡策略”,從中共篩選出149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B37?針對這些政策工具,按“您是否提及”“您何時提及”和“政策所涉及國家”三個指標分別進行賦值(其中,“是否提及”為虛擬分類變量,“您何時提及”以年為標準),最終建立了本研究所需的政策工具數(shù)據(jù)庫??v觀其研究的時間分布,可以發(fā)現(xiàn)已有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存在三個明顯的累積階段(圖1)。
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被提出。數(shù)據(jù)顯示,1995年前僅有的5篇文獻只提出13%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包括工作分享與實時替代、在家工作、有薪兒童照料日、彈性賬戶付費、公共兒童照料便利、私立兒童照料便利、單位兒童照料便利、兒童照料中心照料、兒童日間中心照料、社區(qū)支持性家庭服務、父母技巧訓練等。其中,縮減工作、靈活工作、長期兼職、彈性自主、父母假、母親假、父親假被超過50%的學者討論,成為重要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總體來說,政策工具明顯偏少,其重要性還未受到更多學者和專家的高度重視。
第二階段是1995-2005年,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研究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也是政策工具最為密集和集中的階段。數(shù)據(jù)顯示,此階段文獻占比為31%,但政策工具卻新增了57%,這表明全球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運用水平明顯提升。其中,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工作個體化、工作固定化、限制周工作量、彈性周五、時間銀行、彈性時間預定、母乳喂養(yǎng)便利、醫(yī)療假、突發(fā)事假、有薪年假、照料津貼、父母假津貼、照料補貼、設施補貼、稅收信貸與減免、保險援助、幼兒園照料、學前班照料、半天學校照料、父母共照、注冊保育員照料、公共日間照料便利、早教便利與服務、彈性退休政策、家庭薪水、家務勞動外包、工作家庭平衡訓練等。此外,1996年的4篇文獻新納入19個政策工具,成為政策工具發(fā)展高峰年。這些工具有生涯休息、遠程辦公、臨時工作、集中工作、家庭假、喪親假、家庭津貼、兒童津貼、親朋照料、保姆照料、托兒所照料、放學前后照料、收容中心照料、社區(qū)日間照料、多部門聯(lián)合照料、家庭友好組織文化、兒童照料介紹與咨詢服務等。可見,類型足夠健全的政策工具被應用于工作家庭平衡政策中,也表明全球正在高度重視和努力緩解工作與家庭失衡問題。
第三階段是2006年至今,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研究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成熟階段,僅納入部分政策工具。數(shù)據(jù)顯示,此階段文獻占比為65%,然而這些文獻僅新增30%的政策工具,同時近四年新增工具數(shù)明顯減少甚至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學界對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的探索已經(jīng)成型,149個工具基本包含現(xiàn)有成果。從政策工具的演化來看,最新納入的政策工具是對過去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一是政策工具更全面,提出健康假、陪同假、妊娠假、假期補貼、產假津貼、早教補貼、學前補貼、教育保險等具體化工具。二是政策工具更具綜合性和包容性,提出混合假、臨時托兒所配合父母兼職、兒童照料投資、托育公辦、聯(lián)合財援等整合性工具。三是利用社會與市場手段來解決工作家庭平衡問題也備受重視,提出私立日間照料中心服務、鄰里照料、臨時照料等市場化工具。更進一步地,人生儲存計劃、生命學習、母性健康保護、隨性工作、就近醫(yī)院、基金支持、全天學校照料等多元化政策工具,也暗示了現(xiàn)有政策工具范疇在擴大。由此可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正在經(jīng)歷著全面化、系統(tǒng)化、市場化和多元化的演進,這也成為政策工具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
(二)政策維度分析
學術界關于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維度的傳統(tǒng)劃分,歸納起來大致有3種類型,即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它們各有其特點。兩分法包括工作支持與家庭支持B38?,前者在盡量不減少工作時間基礎上提倡彈性時間、在家工作或就近照料,后者在照顧家庭基礎上倡導父母假與家庭假。三分法包括彈性工作、假期提供和服務援助B39?,它通過提供工作時間與空間彈性來解放家庭中的工作者,通過增加家庭照料時間來釋放工作中的家庭成員,借助社會支持來緩解工作家庭沖突。四分法包括工作支持、時間支持、經(jīng)濟支持和服務支持B40?,涉及靈活工作、增加家庭時間、經(jīng)濟協(xié)助和兒童照料干預等。類型劃分的演變軌跡,即從“家庭支持”擴展到“時間支持、經(jīng)濟支持與服務支持”,體現(xiàn)了政策精細度和類屬分辨度的增加。考慮工具變化性與完整性,本研究在四分法基礎上新增“其他支持”,并根據(jù)自身特點將149個政策工具劃入工作維度29個、時間維度24個、經(jīng)濟維度33個、服務維度45個和其他維度18個。依據(jù)提及頻次和首次出現(xiàn)時間對五個維度的政策工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圖2),學者重點關注的政策工具多出現(xiàn)在2000年前,且每個維度的政策工具皆有自身的發(fā)展軌跡。
第一,工作維度下政策工具存在三種發(fā)展狀態(tài)。第一種是“時間早、數(shù)量少、提及頻率高”,這一階段的政策工具均出現(xiàn)在1990年前,工具數(shù)量占所有工作維度工具的比例僅20.7%,但平均提及頻率達48.1%左右B41?,其中有4個工具提及頻次在1010左右。第二種是“時間長、數(shù)量多、提及頻率低”,政策工具的時間跨度為1995-2005年,工具數(shù)量占所有工作維度工具的比例為51.7%,而平均提及頻率僅約4.2%,只有2個工具提及頻次超過101。第三種是“時間更長、數(shù)量少、提及頻率極低”,政策工具的時間跨度為2006-2018年,工具數(shù)量占所有工作維度工具的比例為27.6%,但平均提及頻率低至約1%。依據(jù)學者重視程度,縮減工作、靈活工作、彈性自主與長期兼職是重要工作支持政策工具,這四個工具的提及頻次按時間均呈正態(tài)分布,峰值均現(xiàn)于2012-2013年間。
第二,時間維度下政策工具也存在三種狀態(tài)。第一種是“時間早、數(shù)量極少、提及頻率高”,1990年前僅有4個政策工具,這4個工具平均提及頻率可達48.2%左右,其中有3個工具提及頻次在1010上下。第二種是“時間短、數(shù)量偏少、提及頻率較低”,8個政策工具分布在1995-2000年,這8個政策工具的平均提及頻率約14.3%,提及頻次多在101次以上。第三種是“時間長、數(shù)量較多、提及頻率偏低”,12個政策工具分布在2002-2013年,這12個政策工具的平均提及頻率約2%,平均提及3-4次。依據(jù)學者重視程度,父母假、母親假和父親假是重要時間支持政策工具,提及頻次按時間遞增,最高于2013年同時被12個學者關注,此后關注度均有所下滑。
編碼說明:A1生涯休息A2減薪計劃A3長期兼職A4臨時工作A5隨性工作A6呼叫工作A7工作個體化A8工作分享與實時替代A9減少兼職A10限制周工作量A11工作固定化A12最大化容忍早退A13彈性最低標準A14靈活工作A15縮減工作A16集中工作A17彈性周五A18額外工作A19減少工作壓力A20在家工作A21遠程辦公A22彈性自主A23商量式工作環(huán)境A24彈性保護A25老人彈性優(yōu)先A26預定彈性時間A27時間銀行儲存工作A28工作表現(xiàn)確定彈性計劃A29母乳喂養(yǎng)便利B1家庭假B2醫(yī)療假B3健康假B4照料假B5喪親假B6突發(fā)事假B7遲到假B8陪同假B9軍假B10婚假B11妊娠假B12流產假B13父母假B14母親假B15父親假B16育兒假B17母乳喂養(yǎng)假B18有薪年假B19生命周期儲存計劃換有薪假B20協(xié)商假B21法定休假B22集中調休B23混合假B24有薪兒童照料日C1家庭津貼C2兒童津貼C3產假津貼C4父母假津貼C5兒童照料津貼C6單親主婦津貼C7低薪津貼C8結婚補貼C9住房補貼C10假期補貼C11照料補貼C12設施補貼C13日間照料中心補貼C14工作家庭平衡補貼C15學前補貼C16早教補貼C17生育紅利C18照料優(yōu)惠C19彈性工作優(yōu)惠C20稅收減免C21稅收信貸C22生育借貸C23現(xiàn)金優(yōu)惠C24基金支持C25保險援助C26臨時失能保險C27健康保險C28失業(yè)保險C29照料者養(yǎng)老金C30教育保險C31聯(lián)合財援C32彈性賬戶付費C33人生儲存計劃D1國家機構統(tǒng)籌D2兒童照料規(guī)劃D3兒童照料系統(tǒng)建立D4兒童照料投資D5兒童照料服務D6非正式兒童照料D7駐家照料D8父母共照D9母親照料D10親朋照料D11鄰里照料D12保姆照料D13注冊保育員照料D14合伙照料D15正式兒童照料D16托兒所D17臨時托兒所配合父母兼職D18幼兒園D19學前班D20全天學校D21半天學校D22下午照料D23假期照料D24臨時照料D25放學前后照料D26幼托公辦D27收容中心照料D28軍事化照料D29兒童照料中心服務D30公共兒童照料便利D31單位兒童照料便利D32私立兒童照料便利D33兒童日間中心服務D34公共日間照料便利D35社區(qū)日間照料中心服務D36單位日間照料中心服務D37私立家庭日間照料中心服務D38多部門聯(lián)合照料D39早教便利與服務D40父母技巧訓練D41老人照料便利D42兒童照料預訂D43兒童照料憑證享受組織服務D44兒童照料引介與咨詢D45個體化兒童照料E1家庭政策環(huán)境E2彈性退休政策E3增加最低工資標準E4家庭薪水E5家庭友好組織文化E6工作家庭平衡訓練E7工作家庭資源庫E8母性健康保護E9社區(qū)支持性家庭服務E10家務勞動外包E11再工作訓練E12生活技能培訓E13生命學習E14住所協(xié)助E15健康服務E16就近醫(yī)院E17工作時間接電話E18生涯中斷通知
第三,經(jīng)濟維度下政策工具提及頻次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少。1990-1995年累積有8個政策工具,這8個政策工具平均提及頻率約11.1%,提及頻次多在101上下,在101之上有3個工具平均提及45.3次,在101之下有5個工具平均提及2.4次。1998-2003年11個政策工具提及頻次在101以上,但平均提及頻率下降至約8.3%,還有2個工具提及頻次在100附近。2005-2016年14個政策工具平均提及頻率僅約1.9%,平均提及3-4次,僅有1個工具提及頻次高于101。依據(jù)學者重視程度,兒童照料津貼和稅收減免是重要經(jīng)濟支持政策工具,2007年后二者受重視度增加。
第四,服務維度下政策工具呈“數(shù)量首尾少中間多、提及頻次隨時間減少”狀態(tài)。1988-1990年狀態(tài)是“時間早、數(shù)量少、提及頻次相對較多”,政策工具數(shù)占所有服務維度工具的比例為15.6%,這一階段政策工具的平均提及頻率為19.4%,其中有85%的工具平均提及36.8次,僅有1個政策工具提及頻次在101以下。1995-2005年狀態(tài)是“時間長、數(shù)量多、提及頻次分布多元”,政策工具數(shù)占所有服務維度工具的比例為62.2%,這些工具的提及頻次以101為界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平均提及20.8次,下部分平均提及2.2次。2007-2016年狀態(tài)是“時間長、數(shù)量少、提及頻次少”,政策工具數(shù)占所有服務維度工具的比例為22.2%,這些工具平均提及3-4次,提及頻次均在101以下,大部分工具提出后并未受重視。依據(jù)學者重視程度,公共兒童照料便利是重要服務支持政策工具,每年至少被2-3篇文獻討論。
第五,其他維度下政策工具數(shù)量較少且提及頻次總體偏少,除“家庭友好組織文化”和“工作家庭平衡訓練”兩個工具外,其他提及頻次均在101以下。作為前四者的補充,此維度處在偶爾創(chuàng)新但未引起學界共鳴的狀態(tài)。
(三)政策指數(shù)構建
如上節(jié)所述,工作家庭平衡政策(wfp)可以細分為5個維度:工作政策(w)、時間政策(t)、經(jīng)濟政策(m)、服務政策(s)和其他政策(o)。因此,本研究在構建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指數(shù)(Iwfp)時,首先計算每個維度的政策完善度、政策力度和政策創(chuàng)新度,再合成為政策分指數(shù),包括工作政策分指數(shù)(Iw)、時間政策分指數(shù)(It)、經(jīng)濟政策分指數(shù)(Im)、服務政策分指數(shù)(Is)和其他政策分指數(shù)(Io),最后對分指數(shù)進行線性加權平均測算出匯總指數(shù)(Iwfp)。
令國家的集合為X,xi∈X,i=1,2,…,p,某一政策維度下政策工具的集合為Y,yj∈Y,j=1,2,…,q,該政策維度下所有國家政策工具的集合為Z,則滿足Z=F(X,Y),即zij=f(xi,yj)??紤]政策的完善性,可將zij∈Z量化為:
aij=a(zij)=1,已提及國家i的政策工具j0,未提及國家i的政策工具j
考慮政策的唯一性,可將zij∈Z量化為:
cij=c(zij)=1,有且只有國家i提及政策工具j0,非有且只有國家i提及政策工具j
則政策分指數(shù)的政策完善度P、政策力度D和政策創(chuàng)新度C可分別表述為:
Pi=∑qj=1aijn
Di=∑qj=1bijn,其中bij=aij∑pi=1aij
Ci=12∑qj=1cijn+∑qj=1cij∑qj=1aij
將完善度、力度和創(chuàng)新度進行平均加權,可計算出該政策維度下國家i的政策分指數(shù):
Ii=13(Pi+Di+Ci)
最后,診斷政策分指數(shù)的權重,合成政策總指數(shù)。對任意的政策維度k∈{w,t,m,s,o},令政策工具數(shù)為nk,提及頻次為Nk,則該政策維度k下的平均提及頻次可表示為N—k=Nk/nk。于是,政策分指數(shù)的權重可計算為βk=N—k/∑N—k。對任意國家i,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總指數(shù)則可計算為:
Iwfp=∑kβkIk=βwIw+βtIt+βmIm+βsIs+βoIo
四、實證分析
(一)數(shù)據(jù)選擇
在Esping-AndersenB42?的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福利體制區(qū)分基礎上,綜合GauthierB43?、BoyeB44?、SmitB45?和FahlénB46?等學者的觀點,可歸納出四種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模型。一是去家庭化模式下以國家福利供給為主的社會民主模型,假定工作家庭失衡屬于公共責任,在公共責任、社會投資和兩性平等理念下國家給予家庭最大程度支持,為兒童提供有價值有質量的公共照料,如瑞典、丹麥和芬蘭等。二是再家庭化模式下國家支持家庭的保守主義模型,假定工作家庭失衡屬于公共責任,在公共責任、社會投資和母親在家理念下國家給予家庭較高程度支持,為兒童提供家庭中心照料,如法國、德國、奧地利和比利時等。三是市場化模式下國家有選擇地支持家庭的自由主義模型,假定工作家庭失衡應責任分擔,在家庭責任分擔理念下將家庭服務與兒童照料市場化,國家有選擇地為兒童提供支持,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四是國家有限度地支持家庭的家族主義模型,假定工作家庭失衡屬于個人責任,在家庭個人責任理念下國家較少支持家庭,鼓勵家庭為兒童提供私人照料,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
針對這四類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模型,本研究選擇瑞典、法國、美國和意大利四國進行政策指數(shù)比較分析。不同政策模型的國家對家庭的支持程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社會民主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家族主義。假定國家支持家庭程度與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程度成正比,越支持家庭的國家越可能采取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所以,社會民主政策模型國家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指數(shù)應該最高,其次為保守主義政策模型,最低為家族主義政策模型?;诖耍鶕?jù)國家支持家庭程度,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指數(shù)Iwfp由高到低的順序應該是瑞典、法國、美國、意大利;根據(jù)兒童照料方式,瑞典與法國的服務政策分指數(shù)Is應該高于美國與意大利。
為驗證上述論斷,本研究特以“政策涉及國家”選項為參考,從166篇政策文獻(包含33份政策文本)中篩選與四個國家直接相關的89篇政策文獻(包含18份政策文本)搭建政策數(shù)據(jù)庫。美國政策文獻與文本相對較多,文獻占總比為43%,這些文獻提及最多的政策文本是家庭醫(yī)療假法案(Federal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和家庭支持法案(Family Support Act)。法國和瑞典政策文獻與文本數(shù)相對較少,文獻分別占總比為23%和26%,這些文獻多次提及相對經(jīng)典的家庭法(Family Law)。意大利政策文獻與文本相對較少,文獻占總比為8%且未談及政策文本,這與其支持家庭程度偏低有關,學術界對其政策研究偏少。
(二)結果分析
瑞典、法國、美國和意大利共提及116個政策工具,其中,工作支持維度24個、時間支持維度15個、經(jīng)濟支持維度27個、服務支持維度40個、其他支持維度10個。根據(jù)四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分指數(shù)和總指數(shù)計算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政策指數(shù)能夠清晰地反映四個國家的政策狀況與內在差異,政策指數(shù)分值與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從圖3可見各國政策總體狀況。從意大利、美國、法國到瑞典,時間政策、經(jīng)濟政策、服務政策和政策綜合指數(shù)分值均遞增。時間支持維度,瑞典政策貢獻較大,法國與美國次之,意大利貢獻偏低。經(jīng)濟支持維度,瑞典政策貢獻最大,法國與美國政策貢獻相似且與瑞典差距較大,意大利投入甚少。服務支持維度,瑞典政策貢獻相對較大,法國與美國次之且與瑞典差距較小,意大利投入較少。政策綜合指數(shù),瑞典最高,法國與美國次之且差異較小,意大利較低。此外,法國在工作支持維度方面的政策貢獻最大且與其他三個國家差異小,瑞典與美國在其他支持維度方面政策貢獻大于法國與意大利。從表1還可以具體分析各國政策的內部差異。
瑞典在平衡工作與家庭方面政策貢獻最大,除工作政策分指數(shù)外其他政策分指數(shù)均排名第一。完善度方面由高到低是時間、服務、經(jīng)濟與工作,時間與服務維度分值較高且均在0.85以上,說明該國有相對豐富且完善的時間與服務支持政策。力度方面由高到低是經(jīng)濟、時間、服務與工作,最高與最低者分值僅差0.182,說明該國偏重運用多元政策來平衡工作與家庭。創(chuàng)新度方面由高到低是經(jīng)濟、工作、時間與服務,經(jīng)濟維度排名最高,其他維度分值多在0.1之下,說明該國傾向傳統(tǒng)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雖有嘗試創(chuàng)新政策但效果甚微??梢姡鸬涔ぷ骷彝テ胶庹呤且越?jīng)濟支持為主、時間與服務支持為輔且配以少量工作支持。
法國在平衡工作與家庭方面的政策貢獻僅次于瑞典(值差約為0.04)且工作政策分指數(shù)排名居各國首位。完善度方面,時間與服務并列第一且分值為0.8,經(jīng)濟與工作排其后且均值為0.627,說明該國時間與服務政策總量雖不及瑞典但自成體系,作為輔助的經(jīng)濟與工作政策內容也相對豐富且工作支持政策完善度超過瑞典。力度方面,由高到低是服務、工作、經(jīng)濟與時間且均值為0.302,說明該國較經(jīng)濟與時間投入更重視服務與工作支持。創(chuàng)新度方面,由高到低是工作、經(jīng)濟、服務與時間且最高與最低分僅差0.16,說明該國重視工作政策創(chuàng)新??梢?,法國工作家庭平衡政策以工作與服務支持為主、經(jīng)濟與時間支持為輔,比瑞典更重視工作支持,這與其“支持女性就業(yè)”的政策導向吻合。
美國在平衡工作與家庭方面的政策貢獻僅次于法國(值差約為0.02)。完善度方面由高到低是服務、時間、經(jīng)濟與工作且分值相對均勻地分布于0.5-0.6,說明該國各維政策較之瑞典與法國有所減少。力度方面由高到低是經(jīng)濟、服務、工作與時間且分值多在0.2-0.3,說明該國各維度政策均有涉及但重視度不高。創(chuàng)新度方面由高到低是工作、經(jīng)濟、服務與時間且分值多高于瑞典與法國,說明該國重視政策創(chuàng)新。此外,該國的“其他支持”維度在完善度、力度和創(chuàng)新度方面排名均靠前且創(chuàng)新度居首??梢?,美國在政策方向上與他國一致,在政策力度上用力最小,在政策發(fā)展上活力最足。在市場導向下,它既關心工作與家庭平衡,又不愿占用過多公共資源,所以寄望形成“低成高效”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形態(tài)。
意大利除工作政策創(chuàng)新度排名第三外,其他指標分值均最低,其綜合政策指數(shù)與瑞典差距最大(值差約為0.24)。完善度方面由高到低是工作、時間、服務與經(jīng)濟,可見已有政策多從工作與時間層面協(xié)助家庭,經(jīng)濟與服務支持甚少。力度方面由高到低是工作、時間、服務與經(jīng)濟且均值低于0.1,說明該國雖涉及工作與時間政策但支持力度甚小且影響甚微。創(chuàng)新度方面,僅在工作維度有少量創(chuàng)新。意大利發(fā)展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意向偏低,這與“家族治國”的政策導向吻合,即通過家庭力量解決平衡問題。
(三)政策啟示
已有研究表明,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對生育有促進作用。B47?考慮到不同政策貢獻得到的政策效果存在差異,故進一步比較分析各國生育率情況來間接地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圖4給出了1959-2016年四國婦女總和生育率變化情況。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四國生育水平由高到低是美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典,各國生育率均在更替水平(2.1)以上。隨著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發(fā)展,人類生育意愿發(fā)生變化,四國婦女總和生育率持續(xù)下降,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跌破更替水平,隨后各國采取策略回應這種變化。瑞典推行家庭政策后生育率于20世紀80年代有顯著回升,20世紀90年代生育率再次回落后,該國推行“加強版”的“去家庭化”工作家庭平衡政策,隨后生育率回升并接近更替水平。法國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推行顯性家庭政策到20世紀90年代全面實施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生育水平顯著提高且已連續(xù)十年接近更替水平。這種結果正是這兩個國家喜聞樂見的,至今兩國仍然保持較高的政策投入。美國在外來移民影響下婦女總和生育率得到回調,這使該國有資本保持相對偏低的政策投入。然而,隨著移民紅利褪去,美國婦女總和生育率于2009年前后開始低于瑞典與法國,有數(shù)十年高水平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的瑞典與法國趕超美國。此后,美國婦女生育意愿持續(xù)走低,這促使該國積極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對缺乏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的意大利,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育率持續(xù)走低且均在更替水平以下。由此說明,工作家庭平衡政策與生育水平變化軌跡存在一致性,這種政策效果歷經(jīng)時間越長越明顯。雖然生育變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但不能排除政策變化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可見,20世紀末興起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受諸多發(fā)達國家青睞,這種政策已呈現(xiàn)積極的實施效果,其不少經(jīng)驗與啟示值得中國借鑒。然而,借鑒經(jīng)驗時有必要考慮國家政策特點。比如,瑞典政策相對多元,力度相對均衡,可為初涉該領域的國家或學者提供參考,但太重視經(jīng)濟政策投入,這是很多國家財力難以承受的。法國與美國政策不及瑞典完善,但參考方向明顯,在支持雙薪家庭成員工作基礎上,法國累積了大量工作與服務政策經(jīng)驗,美國積累了一定的服務政策經(jīng)驗。對正面臨工作家庭失衡問題的中國而言,既可參考瑞典系統(tǒng)的多維政策體系,也可重點關注法國工作支持政策,還可借鑒美國市場化服務政策。
五、結論與討論
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指數(shù)將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政策工具以數(shù)據(jù)形式清晰地呈現(xiàn),幫助政策研究者與分析者較快地了解相關政策所處現(xiàn)狀,以及國家在平衡工作與家庭方面的政策投入程度。同時,區(qū)分維度的政策指數(shù)還有助于弄清政策內在差異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更好地為政策制定與調整出謀劃策。
本研究從WOS文獻中提煉政策工具搭建集眾家所長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藍圖,通過對大量政策工具進行歸類,計算每類政策分指數(shù),再依據(jù)每項政策工具提及頻次進行權重賦值,最終計算出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總指數(shù)。在實證分析時,選擇政策特征較明顯的瑞典、法國、美國和意大利進行比較分析,表明各政策指數(shù)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另外,各國婦女總和生育率變化情況,也彰顯了數(shù)十年政策投入與效果之間的關系。
然而,作為政策分析的新興領域,政策指數(shù)在使用過程中尚有一定局限性。第一,比較的相對性。政策指數(shù)的計算是建立在政策數(shù)據(jù)庫基礎上的,而政策數(shù)據(jù)庫是由被比較國家或地區(qū)的政策文獻文本構成,這就意味著分析政策指數(shù)時僅能用其相對分值而非絕對分值。第二,維度的重要性。盡管政策指數(shù)能夠呈現(xiàn)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政策的內在差異,但這種差異有賴于政策維度,科學有效的維度劃分更能呈現(xiàn)差異,因此政策類屬區(qū)分對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提出較高要求。第三,數(shù)據(jù)的有限性。政策指數(shù)以分值形式比較各國家或地區(qū)政策,通常情況下每個國家或地區(qū)僅有一個分值,在考慮內部差異時新增分指數(shù),但總體上可用于分析的數(shù)據(jù)仍然有限,在進行指數(shù)分析時只能通過增加被比較國家或地區(qū)來提高數(shù)據(jù)的利用度。
最后,有必要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為后續(xù)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思考方向。一方面,納入政策工具過程中難以排除內容相似但稱謂不同的工具,內容交叉的政策工具更難有效區(qū)分。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的政策指數(shù)是靜態(tài)的,但政策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納入“政策實施時間”因素來動態(tài)地呈現(xiàn)政策指數(shù)還有待考慮。
① 國家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4》,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4年,第133頁。
② 吳帆、王琳:《中國學齡前兒童家庭照料安排與政策需求——基于多源數(shù)據(jù)的分析》,《人口研究》2017年第6期,第71-83頁。
③ 岳經(jīng)綸、范昕:《中國兒童照顧政策體系:回顧、反思與重構》,《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第92-111頁。
④ 岳經(jīng)綸、顏學勇:《工作-生活平衡:歐洲探索與中國觀照》,《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3期,第14-37頁。
⑤?B43Gauthier A H, The State and the Famil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mily Polici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38-49.
⑥ 發(fā)達國家與工作家庭平衡相關的政策稱謂有:Work?Family Policy/Program/Practice/Benefit/Strategy/Reconciliation Policy/Balance Policy、Workplace Family Policy、Work?Supportive/Work Reducing & Work?Facilitating Policy、Work?Life Policy/Flexibility Policy、Employee?Supportive/Employment?Supportive Policy、Family?friendly Policy/Program/Practice/Workplace Practice/Employment Policy、Family?Responsive/Family?Related/Family?Responsive Workplace Policy、Mother?Friendly Policy.
⑦ Aldous J, “Specification and Speculation Concerning the Politics of Workplace Family Polic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vol.11,no.4(1990),pp.355-367.
⑧ Gornick J C,Meyers M K, Families that Work:Policies for Reconciling Parenthood and Employment,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3,pp.297-312.
⑨ Hill E, “Budgeting for Work?life Balance: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Work and Family Policy in Australia,”Australian Bulletin of Labour,vol.33,no.2(2007),p.226.
B29R?nsen M,“Sundstrm M. Family Policy and After?birth Employment among New Mothers:A Comparison of Finland,Norway and Sweden,”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vol.18,no.2(2002),pp.121-152.
B30Berg P,Kossek E E,Baird M,Block R N,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Public Policy:Pathways to Work?family Policy Adoption in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31,no.5(2013),pp.495-504.
B31Starrels M E, “The Evolution of Workplace Family Policy Research,”Journal of Family Issues,vol.13,no.3(1992),pp.259-278.
B32Skrypnek B J,F(xiàn)ast J E, “Work and Family Policy in Canada:Family Needs,Collective Solution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vol.17,no.6(1996),pp.793-812.
B33Kossek E E,Ozeki C,“Bridging the Work?family Policy and Productivity Gap:A Literature Review,”Community,Work & Family,vol.2,no.1(1999),pp.7-32.
B34Lewis J,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Equal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Policies:the Interpretation of Policy Trajectories at the EU Level and the Meaning of Gender Equality,”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vol.13,no.3(2006),pp.420-437.
B35Ruppanner L,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olicy Measur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110,no.1(2013),pp.327-347.
B36Lewis J,Knijn T,Martin C,Ostner I,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for Parents in France, Germany,the Netherlands,and the UK in the 2000s,”Social Politics,vol.15,no.3(2008),pp.261-286.
B37在盡可能不失信息原則下保留內容有交叉但稱謂不同的工具。
B38Estes S B,Noonan M C,“Maume D J. Is Work?family Policy Use Related to the Gendered Division of Housework? ”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vol.28,no.4(2007),pp.527-545.
B39Lewis J,Campbell M, “Work/Family Balance Policies in the UK since 1997:A New Departure? ”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vol.36,no.3(2007),pp.365-381.
B40Brennan D, “Babies,Budgets,and Birthrates:Work/family Policy in Australia 1996-2006,”Social Politics,vol.14,no.1(2007),pp.31-57.
B41x—=(∑ni=1xi)/n/166,x—表示平均提及頻率,xi表示某一政策工具的提及頻次,n表示某階段的政策工具數(shù)量,常數(shù)166表示樣本文獻總數(shù),其中(∑ni=1xi)/n為政策工具平均提及頻次。此處,48.1%表示在1990年之前的這一階段中,工作維度有6個政策工具,這6個政策工具平均提及頻次為79.8次,標準化平均提及頻次后得到平均提及頻率(平均提及頻次79.8/樣本文獻總數(shù)166≈48.1%)。
B42Esping?Andersen G, “The Three Political Economie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vol.26,no.1(1989),pp.10-36.
B45Smit R,“ Family?related Policies in Southern African Countries:Are Working Parents Reaping any Benefi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vol.42,no.1(2011),pp.15-36.
B46Fahlén S, “Capabilities and Childbearing Intentions in Europe: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Economic Uncertainties and Women?s Fertility Plans,” European Societies,vol.15,no.5(2013),pp.639-662.
(責任編輯:何?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