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劉晉波,羅正益,陳小瑩,羅道首,馮嬋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祈福醫(yī)院放射科,廣東廣州 511495;2.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放射科,廣東廣州 511495;*通訊作者 周成 joezhou038@126.com
軟骨母細胞瘤(chondroblastoma,CB)是一種來源于成軟骨細胞或成軟骨結締組織的原發(fā)性骨腫瘤,好發(fā)于四肢長管狀骨的骨骺及鄰近的干骺端,不規(guī)則骨及扁骨少見,發(fā)生于髕骨的CB 更為少見[1]。目前髕骨CB 主要為個案報道,其影像學表現(xiàn)報道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4 例髕骨CB 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總結其影像學特征,以提高對CB 的認識及診斷準確率。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9年1月—2017年12月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4 例髕骨CB 患者,其中男3 例,年齡分別為20 歲、25 歲、28 歲;女1 例,年齡20 歲。病程3 周~2年。臨床癥狀:4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處疼痛、局部腫脹及活動受限,深蹲及上下樓梯時尤著,其中2 例因膝關節(jié)外傷致疼痛明顯加重。4 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2 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內(nèi)固定術,2 例行單純病灶刮除植骨術。術后病理診斷為CB,其中2 例合并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ABC)。
1.2 影像學檢查 3 例行X 線檢查,2 例行CT 檢查,4 例行MRI 平掃及增強檢查。
2.1 影像學表現(xiàn) 4 例病灶大小分別為3.5 cm×2.5 cm ×3.1 cm、2.9 cm×2.1 cm×2.7 cm、1.1 cm×0.9 cm×0.6 cm、1.5 cm×1.4 cm×1.1 cm;其中病例1、2 合并ABC,膨脹較明顯,可見分隔及分葉改變(圖1C、2C);病例3、4 病灶較小,膨脹改變及分葉不明顯(圖3C、4C)。X 線和CT 上主要表現(xiàn)為溶骨性骨質(zhì)破壞,鄰近骨皮質(zhì)中斷,病灶密度欠均勻,4 例均未見明確鈣化(圖2A、3A、4A)。2 例行CT 檢查,CT 值約40~60 Hu,邊緣可見硬化(圖3A、4A)。4 例MRI 表現(xiàn)為不均勻T1WI、T2WI 高低混雜信號(圖1B、1C、2B、2C、3B、3C、4B、4C),灶周不同程度骨髓水腫及軟組織腫脹,增強掃描后呈不均勻強化(圖1D、2D、3D、4D)。
2.2 病理學特點 4 例手術刮出物呈棕色至暗紅色,部分有沙礫感,部分含血性成分。刮出物用95%乙醇濕固定,送病理檢查。鏡下見刮出物主要由軟骨母細胞、破骨細胞樣多核巨細胞和嗜酸性軟骨樣基質(zhì)組成(圖4E、4F),內(nèi)可見特征性的窗格樣鈣化呈線狀環(huán)繞每個細胞,使軟骨母細胞的界限更清晰(圖4F)。免疫組化檢測示軟骨母細胞S-100 蛋白陽性(圖4G)。
圖1 男,20 歲,左側髕骨CB。
圖2 男,25 歲,左側髕骨CB。
圖3 男,28 歲,左側髕骨CB。
圖4 女,20 歲,右側髕骨CB。
3.1 概述 CB 又稱為成軟骨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軟骨來源的腫瘤,占原發(fā)骨腫瘤的1%~3%[2]。,胡新杰等[3]研究認為CB 發(fā)生在非管狀骨患者的發(fā)病年齡(平均23.4 歲)明顯高于管狀骨患者的發(fā)病年齡(平均13.8 歲)。本組病例發(fā)病年齡20~28 歲,與上述報道基本一致。CB 好發(fā)于長骨骨骺和骨突部,也可以發(fā)生于長骨骨骺和骨突以外的不典型部位[4]。CB 發(fā)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2~3∶1[4],發(fā)生于髕骨CB男女比例更大,Moser 等[5]報道其男女比例為7∶1;陳永亮等[6]報道31 例髕骨CB 的男女比例為3.7∶1,與Trebse 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組4 例髕骨CB 的男女比例為3∶1。髕骨CB 臨床上以膝前區(qū)疼痛為首發(fā)或最主要的癥狀[1],深蹲及上下樓梯時癥狀更加明顯,偶因外傷致疼痛加重,本組4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處疼痛、局部腫脹及活動受限,2 例因膝關節(jié)外傷致病理性骨折而疼痛明顯加重。既往研究認為CB 是一種良性腫瘤,近年偶有報道其具有侵蝕性生長、轉移等組織學特點,是一種交界性腫瘤[8]。但隨訪本組病例均未見復發(fā)及轉移征象,需繼續(xù)隨訪觀察。
3.2 影像學特點 髕骨CB 與典型部位CB 的影像學表現(xiàn)有部分共性,X 線和CT 表現(xiàn)為溶骨性骨質(zhì)破壞,鄰近骨皮質(zhì)中斷,病灶內(nèi)可見骨嵴,邊緣可見硬化,周圍軟組織腫脹及骨膜反應,增強掃描后不均勻強化;MRI 呈T1WI 以稍低信號為主、T2WI 以高信號為主的高低混雜信號,其內(nèi)可見結節(jié)狀及分隔樣T1/T2 低信號影。上官景俊等[9]研究認為鈣化、不成熟的軟骨基質(zhì)、含鐵血黃素沉著和軟骨母細胞豐富等因素是CB 在MRI 上呈低信號的病理學基礎,本組4 例在MRI 上病灶內(nèi)均可見T1/T2 低信號影,符合上述觀點。髕骨CB 有其自身的特點:①病灶通常不大。病灶常小于整個髕骨的50%,直徑多為1.0~3.5 cm,常小于2.5 cm;囊腔一般不呈膨脹性生長[5]。Casadei 等[10]研究認為若髕骨病灶呈膨脹性生長,則合并ABC 的可能性增加。本組病例1、2 合并ABC 病灶較大且有膨脹改變外,病例3、4 均較小(直徑1.0~1.5 cm)。②病灶分葉不明顯,可能與發(fā)生在較小組織(髕骨)內(nèi)、骨皮質(zhì)破壞早、臨床癥狀出現(xiàn)較早而及時就診致腫瘤生長時間較短有關。Bloem 等[4]納入104 例CB 的影像學表現(xiàn),結果發(fā)現(xiàn)髕骨CB 若發(fā)生分隔及分葉,則很可能合并其他占位性病變;本組病例1、2 合并ABC有分隔及分葉,與該研究相符。③病灶中鈣化少見。典型部位CB 出現(xiàn)鈣化幾率較高,約為50%[11]。本文4 例均未見明確鈣化,病例3、4 行CT 檢查示病灶密度欠均勻,CT 值約為40~60 Hu,比軟組織密度高,可能與腫瘤較小且生長時間較短,CT 尚不能顯示未聚集的微小鈣化有關,與韓志巍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④病灶合并ABC 的幾率較大,文獻報道10%~15%的CB 合并ABC[2],這種現(xiàn)象在不典型部位更常見[13],覃康等[14]報道9 例髕骨CB 中有7 例合并ABC。本組4 例中有2 例合并ABC。
3.3 鑒別診斷 髕骨CB 需與以下疾病鑒別,①原發(fā)ABC:病灶膨脹較明顯,分隔多見,MRI 可見典型的液-液平面。兩者鑒別較容易,但繼發(fā)ABC 較原發(fā)ABC更多見,且髕骨CB 合并ABC 的幾率較高,故發(fā)生于髕骨的ABC 需特別注意是否有原發(fā)CB 的可能。②骨巨細胞瘤:發(fā)病年齡較CB 晚,病灶一般較大、膨脹明顯,典型特征是皂泡樣改變,灶周無硬化邊,其內(nèi)無鈣化,一般容易鑒別,但髕骨CB 鈣化也少見,如病灶較大、膨脹性較明顯時鑒別有一定困難。③內(nèi)生軟骨瘤:多發(fā)生于四肢短管狀骨,病灶膨脹較明顯,病灶呈單房或多房透亮區(qū),鈣化與骨化常見,而髕骨CB 鈣化相對少見,如出現(xiàn)較多鈣化,影像學鑒別較困難。
總之,髕骨CB 一般體積較小,膨脹及分葉不明顯,病灶內(nèi)鈣化少見,MRI 檢查病灶內(nèi)T1/T2 低信號常見,合并ABC 的幾率較大,影像學表現(xiàn)有其相對特征性,診療過程中需充分利用CT 和MRI 檢查各自的優(yōu)勢,全面分析影像學特征,緊密結合臨床和病理學檢查,提高本病的診斷準確性。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部分病例影像學檢查不夠全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總結其影像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