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澤 肖翔
摘 要:本文結合我校大學生深度學習的統(tǒng)計調查數(shù)據(jù),建構了一套可操作、可拓展、可量化的大學生深度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從學業(yè)挑戰(zhàn)水平、溝通交流頻度、主動合作水平、深度加工水平及反思評價水平五個維度進行深入地討論,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我校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和水平較為滿意,但仍需要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深度學習;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
深度學習是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它的本質就是整合信息,建構知識意義,靈活運用所學,最終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能力。當前大學生深度學習的狀況不容樂觀,深度學習指標得分整體偏低,本文對大學生深度學習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作用于深度學習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在新時代大學生深度學習規(guī)律與學習習慣的特點基礎上,根據(jù)我校大學生深度學習統(tǒng)計調查問卷反饋的信息,發(fā)現(xiàn)影響大學生深度學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學業(yè)挑戰(zhàn)水平、溝通交流頻度、主動合作水平、深度加工水平及反思評價水平?;谏鲜鲇绊懸蛩兀瑯嫿ù髮W生深度學習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0個二級指標的具體含義為:解決實際問題(A1)能夠將所學的理論或概念運用于具體的情境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內(nèi)化新的知識(A2)針對一個具體問題做到追根溯源并進一步內(nèi)化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獲取反饋信息(B1)教師和同學們互動后能夠及時獲得他們的反饋信息。進行研究性學習(B2)能夠經(jīng)常在空余時間內(nèi)與教師及同學們一起探討交流及研究性學習。參與班級的討論(C1)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積極配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一起參加班級討論。進行合作式學習(C2)能夠經(jīng)常參加一些類似暑期學?;蚪粨Q生之類的活動進行合作式學習。思維導圖的學習(D1)用概念圖或思維導圖等方式整理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深層次融合學習(D2)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層次融合不同課程領域所學的觀點及概念。自我反思評價(E1)反思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同伴評價(E2)在學習過程中,請教師或同伴對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進行評價并指出優(yōu)缺點。
2 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并結合專家意見,運用層次分析法對表1中的各級指標進行分析,得到權重向量:
3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得到我校300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深度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各項二級指標的平均得分,如表2所示:
將二級指標的評分代入隸屬度函數(shù),建立模糊關系矩陣,得到歸一化后各指標的評判向量:
最終得到歸一化后總指標的評判向量B=[0,0.12,0.39,0.34,0.15]。
4 模型的求解
本文采用加權平均求隸屬等級的方法,將非常差,較差,一般,較好,非常好五個等級的分數(shù)分別定為1,2,3,4,5。計算得到一級指標與總指標的評分:
VA=3.86,VB=2.83,VC=3.61,VD=3.82,VE=2.78
V=1×0+2×0.12+3×0.39+4×0.34+5×0.15=3.52
研究表明,我校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總體表現(xiàn)為“較好”。學生對溝通交流頻度和反思評價水平這兩個指標的效果為“一般”。學生普遍認為我校學生課外活動較多,校園外面的誘惑大,同學們在一起交流學習的次數(shù)較少;部分學生自尊心強,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評價;學業(yè)挑戰(zhàn)水平、主動合作水平、深度加工水平這四個指標均為“較好”,可見我校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及自我學習方面的效果還是比較滿意。
5 結語
為了更好地提高我校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精神及高級思維能力。(2)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自我價值的優(yōu)越感形成大學生深度學習的學習動機。(3)加強在線課程建設,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自我學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實現(xiàn)原有認知與最新認知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樊雅琴,王炳艷,等.深度學習國內(nèi)研究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5(6):27-33.
[2]吳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大學,2013.
[3]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杜,2010.
[4]王孝玲.教育統(tǒng)計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第5版).
基金項目:本文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項目“基于零膨脹回歸模型大學生深度學習效果的研究”(編號:CX192100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