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怡
(四川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宋代筆記體作品蔚然稱盛,南宋詩人陸游的《老學(xué)庵筆記》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書為陸游晚年退居故鄉(xiāng)山陰后所作,內(nèi)容豐富,行文自然流暢。陸游在《筆記》中有意識地記錄下各地的民風(fēng)民俗,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為宋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理應(yīng)引起研究陸游和宋代文化的學(xué)者的重視。而至今相關(guān)研究成果多是概要性介紹《老學(xué)庵筆記》一書,未有系統(tǒng)全面地探討,本文擬對此書保存的宋代風(fēng)俗擇要論述之。
宋代經(jīng)濟繁榮,特別是手工業(yè)、制瓷業(yè)、紡紗業(yè)等均得到長足發(fā)展。儺是一種驅(qū)除疫鬼的儀式?!稏|京夢華錄注》卷十“除夕”條注釋認為其源于周之舊制,“周官歲終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軀疫以逐之。則驅(qū)儺之始也”[1]253。舞者頭戴假面,手執(zhí)干戈,表現(xiàn)驅(qū)鬼狀,每年除夕最為盛大。到了宋代,宋人仍盛行這種儀式,且面具精致。
政和中大儺,下桂府進面具,比進到,稱“一副”。初訝其少,乃是以八百枚為一副,老少妍陋無一相似者,乃大驚。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卷一)
記京城舉行大儺也要到桂府進面具,桂府面具數(shù)量多、形態(tài)多樣、手工精巧,享譽全國。范成大由靜江調(diào)任四川制置使,于桂赴蜀途中回憶著述了《桂海虞衡志》,其中記載:“戲面:桂林人以木核人畫,窮極工巧,一枚或值萬錢?!盵2]43周去非于1178年寫的《嶺外代答》卷七也有類似記載:
桂林儺隊自承平時名聞京師,曰“靜江諸軍儺”,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儺”。嚴身之具甚飾,進退言語,咸有可觀,視中州裝隊仗似優(yōu)也。推其所以然,蓋桂人善制戲面,佳者一直萬錢,他州貴之如此,宜其聞矣。[3]74
范成大、周去非均曾在桂府為官,應(yīng)親眼見到桂林儺隊的威武和桂林面具的制作精巧。桂府有不少人專門經(jīng)營面具制作皆致富,可見宋人不再局限于農(nóng)、林、牧、漁的普通耕作方式,有不少生產(chǎn)者投入到手工業(yè),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
宋代香藥的廣泛使用也體現(xiàn)了當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情況。宋代以前,香藥來源有限,僅限于上層社會官僚貴族使用,應(yīng)用并不廣泛。隨著宋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宋人生活水平提高,香藥大量進入平民日常生活。香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廣泛用于治療疾病,宋代許多醫(yī)藥著作都詳細記載了香藥的臨床應(yīng)用。宋代香藥食品種類繁多,市民食用香藥食品漸成風(fēng)氣。宋人還喜佩戴香藥,作為裝飾物。
京師承平時,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云,數(shù)里不絕,塵土皆香。(卷一)
香球既可作為一種裝飾物,又起到空氣清新的作用,貴族婦女攜香球出行成為一時風(fēng)尚。在各種慶典、祭祀神靈祖先等活動中,香藥已成為不可缺少的用品。宋代福建等地盛行的明教大量使用香藥。
閩中有習(xí)左道者,謂之明教。亦有明教經(jīng),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銜贅其后。燒必乳香,食必紅蕈,故二物皆翔貴。(卷十)
宋代紡織業(yè)也很興盛,出現(xiàn)了多個著名的紡織地。如四川遂寧:“遂寧出羅,謂之越羅,亦似會稽尼羅而過之?!?卷二)。又如安徽亳州:“亳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卷六)。陸游還滿懷欣喜地贊嘆了“滑州冰堂酒為天下第一”(卷二),“耀川(按:應(yīng)為耀州)出青瓷器”??梢婋S著宋代經(jīng)濟繁榮和市場的形成,宋人物質(zhì)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這在《筆記》中有不少記載。
書信可分為公文書信和私人書信。公文書信指政府各部門文書書寫制度,《筆記》中多條文字涉及公文書信的書寫制度。
見任執(zhí)政為宣撫使,舊用札子,關(guān)三省、樞密院押字而已,王公明參政始改用申狀。(卷四)
敘宣撫使上書所用的公文文體。
舊制,丞相署敕皆著姓,官至仆射則去姓。元豐新制,以仆射為相,故皆不著姓。(卷四)
敘丞相署敕是否著姓的制度。
學(xué)士院移文三省名“咨報”,都司移文六曹名“刺”。(卷七)
敘宋代不同機構(gòu)之間交涉事情所用公文書信名稱。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亦載:“(宋代)百司申中書,皆用狀,惟學(xué)士院用咨報……由當直學(xué)士一人押字而已?!盵4]29
江鄰幾《嘉祐雜志》言:“唐告身初用紙,肅宗朝有用絹者,貞元后始用綾?!庇柙诔啥家娭苁雷诔齽⑷寿犑讨懈妫擞眉?,在金彥亨尚書之子處。(卷六)
告身是古代委任官吏的憑證。周世宗為五代后周皇帝,陸游用親身經(jīng)歷證明唐貞元后告身并非盡用綾,五代時期告身也有用紙的情況。
私人書信指士人之間的普通書信往來。包括雙書、簡版、門狀、手刺、牓子等。卷三“乃有以駢儷箋啟與手書俱行者”條詳載雙書從興起到絕跡的變化過程。卷三 “人士因有用金漆版代書帖與朋儕往來者”條敘朋友交往用簡版,到南宋淳熙間已用紙做手簡,簡版幾廢的情形。卷三“士大夫交謁”條詳細記載了士大夫相互拜見之前須有書面拜帖,拜帖經(jīng)歷了門狀、手刺、牓子等不同的階段。
遇通家子弟拜見,主人接受后設(shè)席款待,入席前還需拜其父祖。(卷七)
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shè)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
飲酒待客是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宋代仍如此。
前輩置酒飲客,終席不遞帶。毛達可守京口時尚如此。后稍廢,然猶以冠帶勸酬,后又不講。紹興末,胡邦衡還朝,每與客飲,至勸酒,必冠帶再拜。朝士皆笑其異眾,然邦衡名重,行之自若。(卷七)
前輩指北宋名士,待客風(fēng)俗禮數(shù)周到。最初,酒席整個過程中不能解衣帶,卷二“先左丞平居”條載陸游祖父陸佃時代宴席上亦須著帽而坐,后又變?yōu)閯窬票毓趲дR。到南宋,酒席上則著裝較隨意。兩宋宴客風(fēng)俗之變,《朱子語類》卷九十亦有詳細記載:“初見以衫帽,及宴亦衫帽,用大樂。酒一行,樂一作,主人先釂,遂兩手捧盞側(cè)勸客??鸵噌啠魅伺醣K不移,至樂罷而后下。及五盞歇坐,請解衫帶,著背子,不脫帽以終席……此亦可見前輩風(fēng)俗,今士大夫殊無有衫帽者?!盵5]2317與《筆記》中記載一致。
服飾是人類文化的一種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心態(tài)的反映。服飾分為官服和便服。不同顏色配飾的官服顯示出官員等級尊卑和官職的區(qū)別。
往時執(zhí)政簽書文字卒,著帽,衣盤領(lǐng)紫背子,至宣和猶不變也。(卷二)
這是北宋末年官吏的服飾。
靖康末,括金賂虜,詔群臣服金帶者權(quán)以通犀帶易之,獨存金魚。又執(zhí)政則正透,從官則倒透。至建炎中興,朝廷草創(chuàng),猶用此制?!B興三年,兵革初定,始詔依故事服金帶。(卷一)
官服腰帶以皮革為之,帶身飾以金、銀、玉、犀角等材料,以區(qū)別官僚等級。岳珂《愧郯錄》卷一二載“國朝服帶之制,乘輿東宮以玉,大臣以金,親王勛舊,間賜以玉,其次則犀角,此不易之制?!盵6]171金帶貴于犀帶。靖康期間,財政緊張,群臣不用金帶而改用通犀帶,直至紹興三年恢復(fù)舊制。金魚指刻成鯉魚形的符?!端问贰肪硪晃迦遁浄疚濉贰棒~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nèi),右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系于帶而垂于后,以明貴賤,非復(fù)如唐之符契也?!盵7]3568執(zhí)政官和從官因官職不同佩戴方式也不相同。
便服中,背子是宋代男子最為盛行的一種服飾。程大昌《演繁露》卷三:“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裙加長直垂足焉耳?!盵8]92
予童子時,見前輩猶系頭巾帶于前,作胡桃結(jié)。背子背及腋下皆垂帶。長老言,背子率以紫勒帛系之,散腰則謂之不敬。(卷二)
前輩應(yīng)指靖康、建炎、紹興初年人,他們系頭巾,背子兩腋垂有帶子,腰間以勒帛束縛。
宋代刺繡等工藝更加成熟。衣服上多有繡紋圖案:
祖妣楚國鄭夫人有先左丞遺服一篋,袴有繡者,白地白繡,鵝黃地鵝黃繡;裹肚則紫地皂繡。(卷二)
婦女服飾更是別出心裁:“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jié)物則春幡、燈球、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卷二)春幡、燈球、競渡、艾虎、云月均為應(yīng)時節(jié)而制作的首飾物,花樣翻新,衣服上繡有四季花卉圖案,可謂爭奇斗艷。北宋末年盛行鑲色女鞋——錯到底。陸游《筆記》卷三載:“宣和末婦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錯到底?!逼湫撞糠忠远铣桑式诲e。
經(jīng)宋代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道教盛行,佛寺、道觀遍布各地?!疤煜旅?,惟華山、茅山、青城山無僧寺。”[9]55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大興尊佛崇道之風(fēng)。
民間以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稱為中元節(jié),又稱盂蘭盆節(jié)。這一節(jié)日起源于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七月十五延僧尼結(jié)盂蘭盆會,“盂蘭”意譯為“救倒懸”,盆為食器,置百味果于盂蘭盆中,供養(yǎng)眾佛僧,仰佛僧恩光,以使現(xiàn)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能得以度脫苦厄。中元節(jié)不僅僧尼作盂蘭盆會,民間亦設(shè)供,祭奠先祖亡靈。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中曾囑其兒輩于七月半具盂蘭盆供祭祀亡親:“四時祭祀,周禮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nèi)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徳,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盵10]602
宋代佛教、道教大興,這一節(jié)日受到民間推崇?!段淞峙f事》曰,“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jié),各有齋醮等會。僧寺等則于此日作盂蘭盆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11]49。《東京夢華錄》亦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十五日供養(yǎng)祖先素食。”[1]211-212宋代的盂蘭盆節(jié)已與佛教中的節(jié)日有了較大區(qū)別:
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視盆倒所向,以占氣候;謂向北則冬寒,向南則冬溫,向東西則寒溫得中,謂之盂蘭盆,蓋俚俗老媼輩之言也。又每云:“盂蘭盆倒則寒來矣?!?卷七)
祭祀的目的不再是擺脫餓鬼倒懸之苦,而是作素食以供奉祖先。盂蘭盆中盛裝的不再是百味五果,而是紙錢,焚之以送往冥界,且盆有了新的功能——視盆倒向以占氣候冷暖。
隨著道教在宋代發(fā)展,真武神崇拜也在各處興起。真武又稱玄武,是道教及民間奉祀的尊神,宋代真武神成為鎮(zhèn)邪驅(qū)魔、統(tǒng)攝北方之神。宋代歷代皇帝皆虔誠崇奉真武。太宗為鳳翔府道士張守真建上清太平宮,宮中設(shè)專殿供奉真武。南宋高宗亦于西湖孤山建四圣延祥觀,此后南宋各代皇帝在延祥觀基礎(chǔ)上重新擴建奉祀真武神。上行下效,民間的真武信仰也形成濃烈風(fēng)氣,各地遍建觀堂,尊奉真武。真武神形象在宋代造型各具特色。將從神中的六丁六甲配為夫婦。
撫州紫府觀真武殿像,設(shè)有六丁六甲神,而六丁皆為女子像。(卷九)
翟公巽參政守會稽日,命工塑真武像。既成,熟視曰:“不似,不似。”即日毀之別塑,今告成觀西廡小殿立像是也。道士賀仲清在旁親見之,而不敢問。(卷八)
真武神面孔無經(jīng)可考,塑造者可隨意而為,可見真武神信仰流傳之廣,人人心中皆有自己的“真武神”。
宋代君王篤信佛、道教,特別是宋徽宗除大力宣揚道教外,還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以示對道教的虔誠。濫賞道士現(xiàn)象嚴重。
政和后,道士有賜玉方符者,其次則金方符,長七寸,闊四寸,面為符,背鑄御書曰:“賜某人,奉以行教。有違天律,罪不汝貸?!苯Y(jié)于當心,每齋醮則服之。(卷九)
除物質(zhì)賞賜外,許多道士得以封官加爵。如林靈素即以道士身份做官,封為“金門羽客”[9]62,“為蕊珠殿校籍,視殿修撰,父贈朝奉大夫,母封宜人”[9]30,“恩數(shù)視執(zhí)政”[9]122。各地大建神霄宮,改宮觀僧寺為神霄宮,豪奪土地,大收賃舍錢、園利錢。
政和神霄玉清萬壽宮,初止改天寧萬壽觀為之,后別改宮觀一所,不用天寧。若州城無宮觀,即改僧寺。俄又不用宮觀,止改僧寺。初通撥賜產(chǎn)千畝,已而豪奪無涯。西京以崇德院為宮,據(jù)其產(chǎn)一萬二千畝,賃舍錢、園利錢又在其外。三泉縣以不隸州,特置。已而凡縣皆改一僧寺為神霄下院,骎骎日張,至宣和末方已。(卷九)
卷九“天下神霄”條、“神霄以長生大帝君”條記神霄宮供奉道君,布局宏偉。朝廷供給道士大量財物,如:“神霄宮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無賴,官吏無敢少忤其意。月給幣帛、硃砂、紙筆、沈香、乳香之類,不可數(shù)計,隨欲隨給?!?/p>
隨著濫賞僧道之風(fēng)盛行,僧道世俗化現(xiàn)象嚴重。如:
杭僧思聰,東坡為作《字說》者,大觀、政和間,挾琴游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卷七)
數(shù)量眾多的僧道遁入佛、道門不再為修身養(yǎng)性,而是為了求取功名利祿,一旦獲得皇帝貴族寵信,即還俗做官。李之儀曾作詩譏諷這種現(xiàn)象。
李端叔《還俗道士詩》云:“聞道華陽客,儒衣謁紫微。舊山連藥賣,孤鶴帶云歸。柳市名猶在,桃源夢已稀。還家見鷗鳥,應(yīng)愧背船飛?!贝说朗窟€俗,非不得已者,故直譏之耳。(卷六)
僧道憑借佛寺道觀斂財:
今僧寺輒作庫質(zhì)錢取利,謂之長生庫,至為鄙惡。(卷六)
有的僧道只求在寺廟掛一個空名求取錢財:
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嘗住余姚法性,貧甚,有頌曰:“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紫荊樹,無皮也過年?!焙笞⊙└],雪竇在四明,與天童育王俱號名剎。一日,同見新守,守問天童覺老,“山中幾僧?”對曰:“千五百。”又以問育王諶老,對曰:“千僧?!蹦┮詥柍郑止笆衷唬骸鞍俣?。”守曰:“三剎名相亞,僧乃如此不同耶?”持復(fù)拱手曰:“敝院是實數(shù)?!笔貫閾嵴?。(卷三)
不少道士為求取功名獲得皇帝寵幸,編造謠言,蠱惑人心。
蔡京書神霄玉清萬壽宮及玉皇殿之類,玉字旁一點,筆勢險急。有道士觀之曰:“此點乃金筆,而鋒芒侵王,豈吾教之福哉?”(卷九)
陸游作為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以自己的親身見聞,用生動自然的文字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生活風(fēng)俗畫卷,從中我們可領(lǐng)略到宋人豐富多彩的生活面貌?!独蠈W(xué)庵筆記》的確是一部學(xué)術(shù)性、趣味性兼善的筆記,對研究宋代的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