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學科,到了初中階段,學生便能學習一些更加專業(yè)的美術技巧。同時,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學科也逐漸受到了廣大教師與家長的重視,因此初中美術的課堂教學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運用至關重要,正確的運用課堂教學策略便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初中美術不同于其他學科,很多學生將初中美術課堂當作一種緩解課堂壓力的方式,對其有著一定的興趣,但是在學習效率上卻不盡如人意。教師這時要轉變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美術的認識更加專業(yè)化與正規(guī)化。故此,在課堂教學策略的選用上就需甄別一二了。本文就將從以下幾個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 課堂導入策略
課堂導入需要教師在進行教授知識前對學生進行一些引導,這樣引導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好的效果。
(一) 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美術課堂上的使用可謂屢見不鮮,而且兩者有著很高的契合度。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或者是一些互動性和觀賞性較高的內容,這樣課堂會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在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與反應,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與疑惑點,并以此為基礎為后面進行的教學做出充足的準備,對癥下藥,使課堂變得更有效率。例如,在教授“校園生活——校園環(huán)境標識設計”這部分內容時,考慮到其不僅需要學生的美術功底,還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意與想象力,而學生并沒有相似的經歷與經驗,我便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了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環(huán)境組織的代表標志,比如世界環(huán)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等,還利用一些小視頻讓學生了解了這些標志的創(chuàng)作過程,標志所代表的意義與含義,希望學生能從中學習到相應的技巧。為了給予學生更多的靈感,我還讓學生觀看了一些世界著名企業(yè)的標志,華為、中國建設銀行、微軟、大眾等等,以此刺激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學生能夠設計出較為滿意的作品。
(二) 問題導入
提出問題也是初中美術課堂的導入方式之一。很多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沒有強烈的目的感,不知道自己的學習重點在哪里,于是導致學生出現(xiàn)學習刻苦但是收效甚微的狀況。在進行初中美術的課堂導入時,教師可以試著提問學生一些與知識有關的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去學習,并從中不斷找尋答案。通過提出問題,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思考,既能強化學生記憶,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教授“盛唐氣象”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向學生講解了關于“畫圣”吳道子的生平事跡,中國自古以來的畫家很多,而被稱為“畫圣”的,便只有其一人。以此為開端,我讓學生帶著對“畫圣”的好奇,去了解他所處的時代,同時讓學生思考唐朝的畫風為何是如此風格,因此學生在了解唐朝畫作的同時也對唐朝的社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去主動思考,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良好習慣。
二、 創(chuàng)造性教學策略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在黑板上畫畫,學生在下面模仿的教學方式。通過采用啟發(fā)誘導法、反例教學法、競賽法等新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初中美術九年級上冊公共設施時,筆者以“橋梁”為話題對這一節(jié)課進行展開。筆者啟發(fā)學生:我們在生活當中講到的橋梁都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有的橋梁距離河面那么近,那船又是怎么通過的呢?橋梁都是在水上的嗎,會不會在水下呢?橋梁只能夠通汽車嗎?請大家設計一下自己心目中的橋梁,在學生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集思廣益,教師采用分組式教學法把學生分為四人一組要求小組之間互相討論,設計出你們這一組認為最理想的橋梁。然后通過一幅畫展示出來。最后,同學們將各組的作品進行展示,教師要求不同的組互相點評。通過觀察學生的作品教師認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就是:其中一個組結合現(xiàn)在的“港珠澳大橋”,他們認為港珠澳大橋彎彎曲曲太長了,從而設計出了一個水下的“港珠澳大橋”,橋的周圍都通過鋼化玻璃包裹以達到防水的作用,橋分為兩層第一層通汽車,下一層通火車,不得不佩服初中生豐富的想象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給予了最大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鍛煉。
三、 審美教育教學策略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不僅對學生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能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在對作品進行審美教育時不能只局限于這些成功作品表面,還要考慮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內心世界和作品創(chuàng)作所處的歷史背景。在學習七年級下冊《變體畫》一課時,我用書本上米勒、凡·高、畢加索的作品為例,分析為什么同樣的內容和題材,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卻能畫出不同的感覺。在學生了解了變體畫的含義及可變因素之后,利用最后一課《西方肖像畫》中的大師作品為素材,讓學生進行變體畫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只是真實地再現(xiàn)了作品,有的學生改變了人物的造型,還有的學生變換了畫面的背景,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在作品評價環(huán)節(jié),我選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作品給學生欣賞,并且大家一同討論改編得如何。
總之、通過初中美術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是如何更好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呢?這還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努力探索出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曾靜.淺談初中美術課堂的導入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8(79).
[2]毛玉冰.初中美術教學中課堂導入的實踐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
[3]鄒吉樂.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內蒙古教育,2019(26).
[4]張海燕.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美術教學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
作者簡介:
鐘俊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廣西北海市銀海區(qū)銀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