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關乎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文化自信即從個體到國家對其主流文化抱著高度的認同和充分的肯定,從內心深處建立歸屬感,在文化領域對民族價值、國家前途的自覺堅守。文章從文化自信的內涵及歷史意義出發(fā),對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系作深入探討。
關鍵詞: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關乎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的進步、文明的升華,都離不開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必須做好文化的繁榮和弘揚,才能促進文明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對民族乃至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與歷史意義
對人類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來說,文化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是靈魂所在,是促進社會變革和進步最基礎、最本質、最長久的力量。不同個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差異,本質上是由于文化承載力不同導致的。文化自信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精神面貌。文化自信即從個體到國家對其主流文化抱著高度的認同和充分的肯定,從內心深處建立歸屬感,在文化領域對民族價值、國家前途的自覺堅守,是黨領導廣大群眾持續(xù)奪取革命勝利、持續(xù)擴大改革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遵守的基本理論,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互融合的重要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應當以文化繁榮為基礎?;仡櫄v史,中國革命曾經(jīng)遭受過諸多艱難險阻,之所以能夠一一克服、百折不撓、奮發(fā)前行,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打破西方國家的重重封鎖,從根本上來看是因為我們有著無比強大的文化自信,為我們的革命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經(jīng)過上下五千年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和傳承,逐漸凝練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模式與精神追求,讓中國共產(chǎn)黨自始至終立于精神高地,自始至終秉承正確的行事準則,在處理黨、國家乃至國際事務中可以高屋建瓴,取得卓越的效果。比如在國家經(jīng)濟建設過程中為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大膽進行改革開放,比如順利達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設計了“兩個一百年”的整體規(guī)劃,并提出了“中國夢”的重要構想;比如為了與時俱進、適應最新的世界格局,提出了“四個全面”的發(fā)展布局。一切的一切,不僅是培育和發(fā)昂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也是文化自信催生的思想花朵與精神財富。
二、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關系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全體黨員都應牢記初心、砥礪前行,全面貫徹四個自信,并針對文化自信作出了深入闡述,指出文化自信應當是基礎、廣泛、深厚的自信。下面對四個自信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
(一)文化自信為“四個自信”提供精神支撐
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精神支撐,全面貫徹在其他三個自信的始終,對廣大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具有重要影響。樹立并加強文化自信不僅是“四個自信”的基本前提,也是必然結果,是支撐和培育“四個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根本,這是因為當文化發(fā)生作用,將自動轉化并成長為具有無窮潛力的精神、觀念、情感、進取心以及創(chuàng)造力,即馬克思所認為的人能夠打破自身極限、最大限度利用其它物種的尺度對世界進行改造并最終形成文明,為個體、組織的理想與目標服務。人類改造世界的意識與能力來源于文化。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思想基礎和文化脈絡,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相互交匯,共同構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石,即是內核,也是發(fā)揚譜系。
(二)“四個自信”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
“四個自信”之間具有密切的相互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其他三個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文化自信則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內在要求,是具有基礎性、廣泛性、深厚性的自信。正確認識“四個自信”之間的辯證關系,就必須以文化自信為基礎,堅定其他三個自信,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實現(xiàn)道路上、理論上、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樹立文化自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整合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所創(chuàng)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中,有助于強化其他三個自信,使其深度得到拓展。此外,文化自信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賦予文化上的涵養(yǎng),并由此對其他三個自信的廣度進行拓展。立足于文化自信這一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將越來越堅定、越來越順利。
馬克思主義理論充分強調性,即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追求二者的相互結合,致力于在實踐過程中對社會、自然、思維的根本規(guī)律進行探索,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探索正確的道路,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顛覆、是人類歷史上目前為止最科學、生命力最持久的理論體系。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借鑒這一優(yōu)秀理論的過程,是二者相互融合的過程,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一如既往的高度包容與開放,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如果中華文化缺少了這種包容與開放,那么馬克思主義將很難在中國找到生存的土壤,也就無從提及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也將不復存在。
文化自信使人們的思想認知得到升華,未來發(fā)展方向得到明確,幫助人們找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并賦予人們以高度的智慧和強大的定力,讓人們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充滿理想、激情、毅力和勇氣,在斗智斗勇、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頑強拼搏、創(chuàng)造奇跡,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與根本所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都必須以文化興盛為基本前提。文明的傳承與發(fā)揚、文化的繁榮和興盛,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基礎。而文明與文化要發(fā)揮其影響,又需要通過對人進行改造、武裝和提升來體現(xiàn),其基本方式和途徑是賦予人以聰明的智慧、堅定的理念、崇高的追求,正是因此,文化自信先于其他三個自信,是具有基礎性、廣泛性、深厚性的自信,可以帶來更加基礎、更加持久的李亮亮。人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這一切都得益于人擁有文化,并由此發(fā)展了理念、道德、進取心與創(chuàng)造力。正是因為有文化,人才區(qū)別于動物而稱為人,才能更加充分的認識世界,才能掌握思接天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總而言之,“四個自信”之間互為一體、密不可分。要實現(xiàn)其他三個自信,首先要堅持文化自信,要真正做到其他三個自信,就必須要樹立文化自信并予以彰顯?!八膫€自信”都源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土壤,源自于上下五千年積累形成的中華文化,擁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建立和發(fā)揚離不開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沃土,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的追求,與新時代的發(fā)展相適應,即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又有堅實的當代根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jié)選)[J].求是,2017(1):3-10.
[2] 張陽.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動先進軍事文化繁榮發(fā)展[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2,13(3):1-3.
[3] 鄭會青.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繁榮發(fā)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9):47-49.
作者簡介:帥利霖(1986-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實習研究員,川北醫(yī)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